王阳明家训家规(王阳明与王氏家风)

王阳明家训家规(王阳明与王氏家风)(1)

王阳明11岁时随祖父,由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来到了京师。对于自小在江南烟雨中长大的王阳明,北京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早在黄帝时期,这里就有华夏族的踪迹。西周初年,武王封弟弟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秦至唐的千年时间里,都有中央政府对其管辖治理的记载。10世纪,契丹政权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燕云十六州,此后女真政权、蒙古政权均以京师为首都,直至明成祖将都城定于此地,称顺天府。从此以后,北京冠盖云集,成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王华以“一介布衣魁天下”,成为天下士子之楷模。但这些年他不是在外任教,就是忙于科考,儿子的教育一直由老父王伦管教,王伦对儿子虽然严厉,对孙子却是满满的溺爱,多多少少养成了王阳明豪迈不羁的性格,于是王华想乘这次把父亲接来京师奉养的机会,也把王阳明好好管教一下。

这天王阳明放学后与同学来到京师的长安大街,街上人来人往,僧道占卜,好不热闹。王阳明和同学这儿看看,那儿瞧瞧,觉得非常新鲜有趣,这时,一位相士把王阳明拦住了,要给他看相。

相士说:“小公子,你相貌贵不可言,我有几句话要赠给你。”

“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口窝时,你就结圣胎了;胡子长到丹田(小腹处)时,你就圣果圆满了。”说罢,相士转身离去。

相士的这番话留给小王阳明无尽的思考,从此,王阳明收敛心性,不再肆意玩闹,一心琢磨着做圣人的功夫。不过王阳明这个“学为圣贤”的人生价值与父亲王华颇有出入,王华一心盼着王阳明像他一样,走科举之路,运气好则再中个状元,为王家八世清贫的门脸再添上一层殊荣,可王阳明却不像王华格局这么小,在余姚老家时,少年王阳明就对塾师说出“学为圣贤方是人生第一等事”的壮语,而今甫抵京师,心中“做圣贤”的小火苗就这么被那位长安街上的相士点燃了。王阳明也不管王华对“做圣贤”之事的无奈与苦笑,开始了圣贤之路的第一步:策马居庸关。

居庸关,和固关、紫荆关、倒马关一起,合称“京西四大关”,其中居庸关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素有“京畿藩屏”之称,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甫定天下,为了防御远走大漠的蒙元势力的南下侵扰,就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在历代居庸关城基础上督建明居庸关城。

王阳明既然有高于常人的志向,自然是不拘泥于枯坐书斋做“纸上圣贤”,他之所以想到居庸关一带的古长城游览,是想到鞑靼连年抄掠延绥、平凉、灵州、固原以及大同宣府等地,河套地区百姓数十年来苦不堪言,加上石英、王勇乱贼又在京城周边肆意掠夺,朝廷局势内忧外患。15岁的王阳明身在京师,耳濡目染,忧国忧民之心也就升腾起来,于是向父亲提出想骑马去居庸关看看。

王华平日里看王阳明读些《孙子兵法》《尉缭子》这样的兵书,弄些骑马射箭的武艺功夫就有些生气,闻听儿子此言更是火冒三丈,倒是祖父王伦甚是赞同,王华以事亲至孝闻名,也不敢逆了老父,由王阳明策马北去。

王阳明登临昔年“土木国耻”之地居庸关,30年前的烽火似乎还有余温,马蹄金戈犹在耳边。于谦祠前,小小儿郎心中升腾起慷慨壮志,誓要效仿昔年霍去病、班超经略四方,捐躯于国。

王阳明凭栏怀古一番后,策马出了居庸关,一路向北,在蒙古人经常出没的地区转了近一个月,做了一番边情的实地考察。他纵览山川地貌,记录要处险关,并且详细询问异族种落,心中已经暗暗有了防御外虏的良策。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一日王阳明正在草原上策马驱驰,远远见一个蒙古人骑着马在溜达,家童劝王阳明:“少爷,咱们快走吧,前面那个是蒙古人。”岂料阳明不仅不惧,反而拍马向蒙古人追去,蒙古人见王阳明气势如虹,反倒有些害怕骑着马跑了。那时蒙古鞑靼常常骚扰明朝边境,边境军民多是敢怒不敢言,而像王阳明这样15岁就有追逐蒙古人的胆识,实在令人佩服。谁承想到,短短一个月的居庸关之行,在王阳明心中种下的一颗报国的种子,若干年后在明朝的南疆,王阳明造就了有明一代独一无二的军事传奇。

从写给养子正宪、族中子弟、妻族子弟的信中,王阳明似乎向世人呈现的是一种严正端方、恪守礼制并且有一套自己教养方式的封建家庭大族长形象,但少年时期的王阳明也有出格的念头、叛逆的行为和不受约束的思想,抑或正是这些“多样性”,方才造就了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

王阳明家训家规(王阳明与王氏家风)(2)

摘自《蒙以养正泽后世:王阳明与王氏家风》,黄漫远 著,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