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

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1)

文 |王安潮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的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唱腔,诙谐幽默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唱词,唢呐、板胡、竹板等色彩突出的伴奏乐器,善用“唱、说、做、舞”和手绢等道具的表演,而南北西东各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技艺不同的丰富性,又有“俗酸色”的娱乐性等特色,使其成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东北方重要的大众艺术种类。所以,经央视某些小品的提携后,二人转旋即广为全国人民所知。它不仅唱腔优美、音调高亢、角色丰富、曲目多样,而且又因其现场表演诸多“绝技”,使很多人愿意走进剧场去欣赏其表演,这也是二人转的专场或驻场演出在很多地方,尤其在东北地区很受欢迎的原因所在。除此之外,近年来融入或增加的其他艺术形式,也为二人转吸粉不少,声乐、杂技、舞蹈等为其现场再助活力,所以,很多出差、旅游到东北地区的人多有入场观赏的心动。但近来有很多人反映,观看二人转现场后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者不在少数,笔者也正好有机会对此进行了一些调研,感触如下。

一是二人转艺术传统表演内容太少了。既然是二人转的驻场演出,其节目构成主体应该是二人转演出,这本应该属于自然的事儿,但在笔者所见的几场演出中,二人转的表演所占全场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演出时间,二人转演唱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两小段戏算是说明本场演出的“点题”吗?其他的舞蹈、流行歌曲、小品、杂技占据了大量篇幅,而这些所谓的强调大众接受度的节目,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四流水平吧!对于掏钱且专为看二人转专场演出的观众来说自然是心有不甘,而剧场中打着“传承三百年二人转”大型条幅、招牌的宣扬,给人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虚晃之感。

二是二人转艺术表演的技艺太低了。二人转的“四功一绝”从唱到演都有其绝活,这也是其凸显于其他同类兄弟艺术门类的优势之一。但就笔者所见那几个唱段来看,首先在语言行腔上不到位,第一组合演唱者似乎是运用了京剧等兄弟艺术,但嗓音干涩,行腔滞障,只能靠损人、酸色而博得观众一笑了。第二组合演唱者似乎在嗓音上有一定条件,但二人转语言特色中的地方性欠缺,女角技术与男角不对等,更是显得整个表演捉襟见肘。而演唱者在行腔上,在二人转的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丰富的唱腔运用上,则是略知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2)一二,甚至有的还是一知半解。这样的表演还在互相掐指对方技艺的不足,实在是“顾左右而言他”,怎能令观众满足?

三是二人转艺术表演的观念太“潮”了。融会新艺术于传统之中是其现代发扬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观念新潮的手法之一,但喧宾夺主,自然会弄巧成拙。如表演中过多地强化俗酸色的份额,以此希望博得观众喝彩,这对于有外国友人和小朋友在场的情况,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这对于一心想着传承发展、走向世界的二人转,显然是比较低层次之法;如表演中过于强调“绝活”而加入很多的杂技表演,以危险而博得观众的惊艳,实在是令人担忧;如加入太多的舞蹈、流行歌曲演唱,让人找不到二人转的位置,这些“绝活”实在是少些为好。

以什么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众来了又以何实质性内容吸引他们为之喝彩,是二人转当下的发展瓶颈。技艺能力的提升、表演曲目的丰富、形式创新的适度,是由内而外的行之有效之法,过于强调外在感官刺激而意欲吸引人,只能是权宜之计,甚至是饮鸩止渴。

- THE END -

欢迎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3)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4)

欢迎订阅2020年《音乐周报》!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5)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6)79@163二人转争什么争(二人转怎么了争鸣)(7).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