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

庄子将老子的“道”、“自然”、“无为”、“虚静”等哲学思想,用一系列成语典故做了精微而富于文学形象的阐释。

庄子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几百个成语,仅《庄子.秋水》一篇,他就原创了“井蛙之见”等15个成语。与其评价他是一个哲学家,也无妨说他是一个语言文学大师。

“井蛙之见”的成语典故的意思是: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那么这个成语故事它出自何处呢?它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今译:井中之蛙,是不能同它谈到海的,因为它被住处所局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

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1)

《庄子.秋水》是《庄子》外篇的第10篇,主题思想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秋水即秋天的雨水,文章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本篇以黄河神与渤海神对话为主,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共七问七答,在第一番问答中,河神骄傲自满与海神的未尝自多的认识观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成语“井蛙之见”意境就在其中。

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2)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上涨,所有的河流都灌入到黄河,水流的宽阔畅通无阻,两岸和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一切美景都集在自己一身。他顺着水流往东行走,到了北海边,他向东面瞭望,看不见大海的边际,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表情,面对渤海对着海神感叹说:“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就是说我这样的人。’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伯夷道义微不足道,起初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这样广阔无边,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可就危险了,我一定会被懂得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3)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它谈大海的事,这是因为受了地域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谈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谈大道理,这是因为他的眼见受着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见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不足,这才可以和你谈一些道理了。

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4)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聚集在九州,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与万物相比起来,不就像一根毫毛在马的身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而博得声名,孔子游谈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看到对于河水的自夸一样吗?”

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5)

《庄子.秋水》中“井蛙之见”成语故事给人以启示和感悟:人由于受环境条件,生存空间、时间和知识的限制,认识上有很大的浅陋和局限性的。正如河神未走出黄河前,总以为自己是集天下之美,天下之大尽在自己,于是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但当他走出黄河,面对北海的广袤无垠时,才意识到自己太渺小了;井蛙由于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只能看见井底的一片天,不知井外还有天,河外还有海,宇宙之大、万物之复杂完全超出了人的想象。

成语寓言启迪我们,由于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和渺小的,这就要求人们永远不要自满、自得、自夸;只站在自我的主观立场,狭隘地看待问题;不然,就会犯河神那样的错误。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自觉跳出井穴,改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去开阔视野,虚静好学,提高知识和素养,超越自我,提升境界,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仰观俯察,达到真理的彼岸。

成语及哲学原理(道家文化井蛙之见)(6)

《庄子.秋水》一篇还引出以下成语:望洋兴叹、大方之家、见笑大方、一日千里、以管窥天、邯郸学步。太仓稊米 、非愚则诬、欬唾成珠、埳井之蛙、逡巡而退、蚊虻负山、泥塗曳尾、鹓鶵之志、濠梁歡鱼等。

(本文为原创,参考《中国哲学史》、《先秦文学史资料》、《庄子今译今注》,图片来自互联网。勿洗水、抄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