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妈喊回家吃饭(我妈喊我回家吃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月的季节,树绿了,草青了,丝绦拂堤,空气里散发出甜甜的花香味伴随着徐徐微风,让人不觉心里暖暖的,荡漾起别样的情愫,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被我妈喊回家吃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被我妈喊回家吃饭(我妈喊我回家吃饭)

被我妈喊回家吃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月的季节,树绿了,草青了,丝绦拂堤,空气里散发出甜甜的花香味。伴随着徐徐微风,让人不觉心里暖暖的,荡漾起别样的情愫。

在这当口,父母早已按捺不住满腔的怡悦,忙不迭地打点行装,又要回到乡下老家过他们那种”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惬意的日月去了。

虽说现在乡下的日子早已今非昔比,部分地与城市的现代化同步,吃穿用度不差多少,但国家毕竟刚刚宣布脱了贫,十点才到九点六——差点四(事)。老家冬季的取暖问题,大都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铁炉子煤炭供热,与城里的地暖,无论从热量散布,还是恒温指数,均不在一个层次和量级上。况且厕所偏隅室外,内外温差大,而父亲肺部旧疾多年,因为这,没少感冒发炎,曾几次住院,下过病危通知书。鉴于此,这几年父母好比随季节不同而定时迁徙的鸟类,寒冷时节到城里我这来猫冬,春暖花开又匆匆忙忙返回故里度夏,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或曰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父亲八十九,母亲八十六,应是子女反哺的阶段。到我这里居住,明面上由我们来照顾他们,更多的倒像是借宿性质——我负责提供住宅之后,其他事务一般插不进手。而且由父母缴纳水电费、取暖费和网络等费用。不是我吝啬和不孝,而是父母的那份执拗与不容置疑,使得我不得不被动接受。理由嘛,当然是人家自己不差钱——父亲的退休金还算不菲,花钱的项目却屈指而数。在这方面,父母素来与我们子女分得很清,从不在经济方面让我们多付出。甚至,外孙开私家车送他们到我这,他们也要估出汽油钱和过路费还回去。父亲步履蹒跚不能远行,母亲除了腰有点弯,耳不聋眼不花,不戴老花镜也可纫针,倒也显出几分精神,因此他们多年来坚持生活自理,一般很少假手我们子女。“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甚至,人生到此阶段,与其说是我们应该“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反倒是,“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版孰知父母?”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父母回到乡下,我最为直观的感受是“胃亏”——我又有一些时日吃不到母亲亲手烹制的可口饭菜了,相应的是,耳畔中暂且也听不到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慈音了。

在孩提时代,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早已成为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绝妙风景。无论我们置身于何时、何地,这温馨的呼喊都时时萦绕于我们的耳畔,让我们每每忆起,便心生温暖。也许在困难年代,饭菜不是那么可口,白面、大米踪影难觅,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星星点点。平时粗粮、野菜,粗粝得拉嗓子难以下咽,以至将就裹腹罢了,但因为是母亲亲手的熬制,用心的参与,带有了母亲的体温,也变得苦中回甘。随着岁月的叠加,春秋的轮替,乃至远离故乡的打拼,母亲喊我回家吃饭,也变得如远古般遥远,遥不可及。

我独特的幸运之处是,除了有回忆,在早已过了花甲之后的今天,还可以不时听到八旬老母喊我回家吃饭的呼唤。这是多么令人陶醉其中的感受啊!当然,与童年时母亲放着长音扯着嗓子满街巷呼喊不同,而是随着时代的步伐,科技的进步,母亲用一部老年手机给我打电话,如同一条情感纽带,随时随地分分钟便可以将我牵回家。

不过这是父母来我这里猫冬时才可以有的景象。说远点,即使现在母亲于老家喊我回家吃饭,左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倒也在理论上可行与实际可控的范畴。暂居同一座城市,我与父母的居住地只间隔一条马路,若不是对面新起的座座楼盘,倒也可以隔窗相望,挥动手臂即可招之即回。这就为母亲喊我回家吃饭提供了客观条件与肥沃的土壤。极大助长了父母舐犊情深的心理欲望。

父母年岁大了,难免精力不济,形成自己固有的作息规律,我这里呢,因为肩负着“关工委”的重要使命,两个外孙承欢膝下,整日价忙着、累着、心疼着、关心着、陪伴着,掐着钟表点过日子,因此除了周末回去父母那里热闹一下,四世同堂聚个餐,平时基本上各自开灶,互不干扰。说到底,要保证父母的作息时间。冬季里,寒风凛冽,滴水成冰,而父母风烛残年,最怕的就是着凉受寒,因此尽可能不让他们出门购物。所需吃穿用度,油盐酱醋茶,都由我们按需采购,父母只管做好自己的那份饭菜就得。我们的原则是,既要不冷落父母,照顾好,又不过度干扰到他们。因此采取有分有合,以分为主,以合为辅,当然这是在吃饭问题上。父母的口味与我们不尽相同,他们口味讲清淡、偏传统,冬季里,只认萝卜、土豆、白菜,反季节蔬菜一概不喜。有时想让他们换换口味,买一些稀罕的、贵点的城里人热衷的蔬菜,他们就会百般推脱,强行留下,等过些时日再开冰箱,原封不动还在那里。初始以为父母怕花钱,后来才明白,他们确实是萝卜、土豆、白菜养就的胃,改也难。况且他们食量很小,每人每顿一小碗足矣。据报载,本省一位早年居住京城的老革命家,每年到了榆钱钱下来时,总会让厨师给做几顿家乡的榆钱钱土饭吃,于是有人就说了,这是老革命不忘本的表现。往宽泛里讲,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从窄处说,我认为这有给老革命贴金之嫌,任心猜度,说到底还是他童年时的胃觉在起作用,在作祟。“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世上好多人,不管行走多远的江湖,成就多大的官位,终其一生,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恋念。

庸常的农家生活,匮乏的食材,限制了母亲的厨艺。母亲既不会做三珍,更不懂弄海味,若要较真,父亲在这方面倒更胜一筹,因为父亲作为公家人,没少参加单位里的大型活动帮厨,取得过这方面的真谛。日常的饭菜不过家乡几十年一贯制的那么简单几样,但就是这样的平常饭菜,养大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也使他们平安走到了耄耋之年。母亲最擅长的,还是家乡的烫面糕,油炸菜角这类在我女儿看来不可多吃的所谓“垃圾食品”。而在父母的眼里,以致我的记忆中,那可是不得多得的故乡美食,待客之上品。现如今,想吃就可随时大快朵颐,而在过去的年代,除非逢年过节,重大事项,才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吃上一次,唇齿留香好多天,每每提起,还会砸吧着嘴溢于言表。烫面糕,我不知其他地域有无此类美食,其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一个“烫”字,将适量白面撒进滚烫的开水里搅拌,趁热成团,待凉时分成一个个的匀等小块,擀开,里面包以用红糖掺有碎核桃仁的馅料,捏拢后擀成厚薄均匀的直径在两寸之内大小的圆饼,下油锅炸至两分钟左右,用笊篱捞出,金黄色的烫面糕外焦里浓,那种诱人的好吃味道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它。

至于油炸菜角,其做法与烫面糕大相异趣。用温水和面,发开,分若干等份后,擀成一个个薄薄的圆饼形状,再将小圆饼从中间一分为二,呈半圆形,对折,使至成为三角形模样,顺齐边捏出一道褶,再将褶子横向压倒粘实,从敞开的上口,放以鸡蛋、韭菜、粉条、豆腐干等调制好的菜馅,最后收口捏紧实,一个伞面形的菜角就好了,下油锅炸至金黄色,配以一碗面片汤,就是一顿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了。一次,弟弟家的十四岁侄儿,由于菜角太过好吃以至收不拢嘴,一口气吃了二十三个,而我,一般吃五六个也就足以饱腹了。可见菜角魅力之巨大。

还有一种黄米面煎饼,也是母亲的拿手好戏,可惜没有了麦秸秆的助燃,那种老式鏊子,市面上几近绝迹,因此这项美食近乎失传,我也几十年没有闻到米面煎饼的香味了,母亲每每提起,那种失落感就像是弄丢了家传珍宝似的。不提也罢。

高尔基说,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母亲在为我们做烫面糕和油炸菜角时,总是精神十足,脸上透着红润,在她看来,能够让我们享受家乡美食,使她又找回了做母亲的幸福和被子女们需要的人生价值。可能天下的母亲都有同样的心得吧!

母亲喊我回家吃饭,其实对她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负担与时间负担。因为这意味着她要同时准备七八个人的食量。一般我们都是拖家带口组团前往,我们夫妻两个,加上女儿全家,大大小小这么多张口,无疑会加重她的劳动负荷。假如提前喊我回家吃饭,我还可腾出时间回家帮着张罗张罗,若是临时约饭,就有劳母亲一人了。就这,她还时常准备各种食物,饭后让带回去接着享用。我有时劝她,你们把自己照顾好就行了,大可不必劳神费力地准备这些。这么多人吃饭,不说做的辛苦,单说吃,人多口杂,众口难调,仅凭饭后收拾就是一项不大不小的工程,耗费的时间就很长。但母亲不以为然,依然隔三差五准备她的。真乃“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水往下流,人朝下亲。自古皆然。一个家庭的亲情有辐射效应,我们何不是如此呢!总想着要为自己的子女、隔辈人尽可能地多做些事,不欠感情债。单位里一位同僚,其理念很新颖,符合国际潮流范,也带有早年中国生产承包责任制的特色,各人自扫门前雪,带孙子的事是决不干的,分得很开。尽管人家的想法可圈可点无可指责,但我在艳羡他的洒脱、自在的同时,并不打算效法。含饴弄孙的际遇应是人生之大幸,其中包含着责任承担。用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土解”,含饴弄孙就是“嘴里含着糖豆豆,怀里逗着小孙孙”,想想都能让人在梦中笑出声来。所谓“累并快乐着”是也。

饺子的模样长得像元宝,在中国人的寓意里,吃饺子代表着招财旺财,在古代还具有着团圆美满的象征,往往也有着平安如意祈福的含义。因此,小小的饺子,在母亲的心里就担负着家和万事兴的重任。母亲最擅长饺子馅的调制,那种味道是饭店里所做不出来的。饺子如果是母亲一个人来包,她是绝对不会擀皮的,而是采取我们家乡里的传统作法,将几个小剂子叠放在双手里,手指尖灵活快速地顺时针旋转,转眼间几个圆圆的饺子皮就诞生了,包出的饺子小小的,一口一个,好看又美味,让人吃了这顿还惦记着下一顿。

有一种手擀面,是母亲做的美食。超市里的机制面条拿回家里煮,你是怎么也吃不出手擀面的那种味道的。在饭店里,作为北方人,尤其是山西晋中这方人,主食必点各色面条,否则,这顿饭等于白吃。不过,饭馆里的面条,即使各种浇头再鲜美,总觉得缺少那丝家的感觉。手擀面,是母亲揉进面团里的亲情,是母亲擀进面条里的温度,是妈妈盛在碗里的慈祥,是我们吃到嘴里的母爱。第一碗饭,应盛给父母,这是古训,也是规矩。可却是我先。不知起于何时,我偏喜硬饭,而不嗜好吃"软饭",米饭要带颗粒的,面条要带硬心有嚼劲的,开锅即捞,否则就会感觉味同嚼蜡,难以下咽。母亲知道我这癖好,第一碗面条总是先捞给我,又屡使我产生出大逆不道、僭越之感。

花甲之后,尚有八旬望九老母时常喊儿回家吃饭,到底有多少人可以配享这种殊荣,我没有确切统计,但肯定不会多吧。幸福则幸福矣,但有时也会形成某种程度甜蜜的思想“负担”,“负担”这个名词或动词用在此处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确实在我的心理上有所重负。一来怕母亲劳累,毕竟风烛残年,垂暮之秋,应是晚辈反哺,再有劳高堂,终有“不孝”之疑、“啃老”之嫌。二来,在外多年,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饮食规律、口味习惯,怎么方便怎么来,并不想总是鞍马劳顿、兴师动众地回家吃饭。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有时也免不了回绝母亲回家吃饭的召唤。电话中尽管看不到母亲落寞的表情,但听得出其失望时的轻轻叹息声。于是,感觉自己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无端让母亲伤心了,而深深自责,觉得有枉母亲的一片苦心,一腔母爱。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世界上唯一未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亲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给你多少财富,而是在赋予你生命之后又将呵护你的成长,让你的生命更加的完整而且具有张力。母爱虽没有惊动天地的力量,但滴水石穿可以让我们有劲头去开天辟地创造人间奇迹。母爱虽没有太阳那般的炙热,但如沐春风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温度去融化坚冰,去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如何做到既不会剥夺母亲舐犊情深、施爱于子女的权利,又要顾及到母亲的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就成为下一步我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但愿我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