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

菜市场以新鲜、平价、多样化的供给,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在生鲜零售版图中留有一席之地,这里不仅是商业场所,更是公共空间。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广州多区菜市场,采访行业协会负责人、学者专家,市场经营者、摊主等从业人员。有学者将菜市场比作社会黏合剂,藏着过去,连着未来。南都菜市场专题调研分为变化篇、思考篇、专访篇和案例篇,本篇为思考篇。

近年,广州市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学校、医院、菜市场等步行可达。肉菜农贸市场拟被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

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5-2020年,广州市商务局共已投1630万元支持肉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升级改造272家。传统菜市场市场规模收缩,升级改造价格不菲,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才缺乏,行业竞争也日益严峻。菜市场今后发展该何去何从?

菜市场承载了几代人生活经验

求变需利益相关方合力

菜市场满足着居民日常所需,为摊贩提供着生计。菜市场的活色生香,讨价还价,烟火氤氲,承载了几代人生活经验、思索和实践。

数名业内人士指出,肉菜市场的改造不仅仅是要改变“脏乱差”。菜市场软硬件升级“变漂亮”,却失去了人流、民心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何让菜市场更好地留存?需要政府、民众、菜市场经营者、摊贩、设计师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合力。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1)

东山肉菜市场位于闹市区,近年引入设计团队更新改造后,菜市场仿佛嵌入东山骑楼老巷中,早间开市,新鲜菜品四方送达。穿过装有水果色荫蔽设施的拱廊,居民从醒目的大雨棚处鱼贯而入。

“与其他类型的城市微更新相比,菜市场的改造更重要的是解决日常性问题,让周边使用者能够放松地社交,从而激活社区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合伙人徐航说,该工作室承担了东山肉菜市场的改造工程。这家位于老城区的菜市场沿街立面设计,引入东山骑楼老巷风格,利用传统拱廊,丰富了公共休闲空间,前后门的彩色透光遮阴棚在网络上蹿红,引得年轻人“打卡”。

徐航表示,“引入资本之后,旧城改造容易变得‘士绅化’。完全推翻重建,制造统一的标准,这对于设计师来说很便捷,但改造之后容易丢失老城市原本的味道。”在他看来,设计更多是为了便利市民生活,其内核是“人”,设计理念要拥抱“人”本身。(详见南都此前报道“菜市场灵活多样,不仅是商业场所更是公共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扉美术馆馆长何志森是一名“菜市场爱好者”,6年来做过多个社区营造相关项目,他认为菜市场是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黏合剂。他表示,建筑师主导菜市场设计时应该由内向外的,先去理解工作在菜市场里的摊贩的真实需求,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以及对自身、对空间的创造性。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2)

扉美术馆与前农林市场曾是一墙之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为市场44个摊贩拍摄了他们的双手,在美术馆中展览。展览结束后,摊贩不约而同地把这些照片挂在了摊位营业执照旁。(图片由扉美术馆提供)

2018年3月,何志森发起了菜市场改造课程,为期三个月,地点定在有38年历史的越秀区农林肉菜市场,和扉美术馆一墙之隔。他带领着学生们和44位摊贩一起工作,融入他们的生活,关系逐渐亲密,一起做展览,参与社区活动。

“我们要去理解,在有限的空间里,摊贩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价值。”何志森和学生们观察到,菜贩有一套“卖菜经”,譬如西红柿摆放在摊档外围,红彤彤的,让顾客更荣誉捏到,吸引他们前来互动和交流;切鱼头不能一刀平切,侧切带点肉好卖。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3)

改造菜市场环境,要注重激发摊贩们的自主性,满足其职业尊严的需求。(图片由扉美术馆提供)

这场菜市场的改造,没有对摊贩的档口和建筑外形做任何修改,却通过各种各样“不造物”的改造,激发了摊贩和摊贩、摊贩和当地居民、摊贩和美术馆、摊贩和社区之间的联结,找回了菜市场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和意义。

何志森告诉南都记者,摊贩对菜市场升级改造往往持抵触态度,他们担心,“变漂亮”意味着租金上升,租金上升意味着菜价上升,会导致顾客减少。如何让菜贩们的诉求被听见,他们的故事被看见,让他们重新获得尊严与自信,并更好地融入社区,才是探索菜市场“变形”的第一步。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4)

2017年,艺术家宋冬将扉美术馆和前农林市场之间隔离的墙,改造成艺术作品“无界的墙”。人们可以从墙上的窗口,窥见人来人往的菜市场。(图片由扉美术馆提供)

此前,有改造后的菜市场变得“网红”,却并没有带来持续的人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钟淑如指出,除了租金因素,菜价上涨、运营方式和周边竞争环境改变等,令这些菜市场经营陷入困境,“人气散掉了,就很难再聚集回来”。

菜场从业者在变老

亟待专业人才输入

面对“菜市场会不会消失”的提问,许多菜市场经营者和研究菜市场的学者都予以了否定答案,笃定短期内实体菜市场难被替代。

钟淑如认为,现阶段,对于留存的菜市场而言,更多的危机来自内部。菜市场经营户多数是中老年群体,面临无人接班的挑战。菜市场工作是“超长待机”。一个海鲜档摊主要凌晨2、3点在码头进货,6点赶早市,中午稍作歇息,晚上8、9点收摊,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全年无休是常态。

“菜品品类多,价格每天浮动,工作非常繁琐。这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行业。”广州市四季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程琼告诉南都记者,菜贩每天都是“和有生命力的东西打交道”。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5)

东山肉菜市场改造后拱廊下的沿街摊档。四时蔬果不同,常逛菜市场的人熟识应季菜。

《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市肉菜市场发展的报告》(下称《报告》)指出,现代零售业完善供应链完善,有供货商送货上门,甚至有货期,相比之下,肉菜市场的竞争力存在短板。

2020年10月,农林市场按照《广州市第8号总河长令》清除涉水违建的要求被拆除。何志森告诉南都记者,他和学生们建立联系的44个菜贩,扎根广东卖菜数十年,大半返回了老家,剩下十几个在街头摆摊,或者以共同租借小店面等模式维持经营,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菜贩背后一般都有一家子需要他们养活。”

“以前在城市落脚,卖菜行业门槛较低。”广州市林鲜生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海清从业快20年,他观察到,少有“菜二代”愿意接班父母。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6)

学者钟淑如调研发现,菜市场作为农民落脚城市的选择,菜贩入行门槛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灵活性大。她熟悉的菜贩会说,“习惯了”“这份工作能感觉到自由”,这种自由来自对时间的掌控感,自己弹性安排工作,不用打卡、计算KPI,比种地、进厂强。

前农林市场的豆腐档主祁红艳今年46岁,来自安徽马鞍山,结识了“隔壁档口卖猪肉的”丈夫。她15岁时辍学打工,“老乡带老乡”外来务工人员南下,是90年代广州火车站常见的场景。祁红艳现在东山口开粮杂店,受到社区生鲜店、网购平台的冲击,生意并不景气。女儿大专毕业后考虑继续升学,从事过教培、电商行业,儿子还在上高中。可预见的是,他们不会再从事起早贪黑的卖菜行业。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7)

前农林市场的豆腐档主祁红艳在市场摆摊了将近15年。她粤语流利,听口音无法判断来自安徽马鞍山,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家贫,兄弟姐妹多,15岁时便随老乡一起南下广州。她不愿让孩子再重复她的命运。

钟淑如表示,菜市场多由个体商贩经营,他们落脚城市往往是同乡同业。菜贩普遍学历不高,2018年前后她在海南调研了17个市县菜市场,估计有八成的摊贩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后辈接班往往是次选。

走向规范管理的肉菜市场,亟待专业人才输入。“菜市场要升级改造,缺的不是硬件,而是管理,这行并不吃香。”林海清表示,以白云区南悦花苑菜市场为例,1000多平方米,起码要招聘10个管理人员,包括场长、助理、保安、清洁、电工等,由于长期缺乏人手,菜市场里的检测员、财务、物价管理员都是兼任。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8)

2017年6月,海南文昌一家菜市场,孩子在父母的菜档下打盹。菜市场经营户多数是中老年群体,面临无人接班的挑战。(图片由学者钟淑如提供)

“菜市场从业人员老龄化明显,作为菜市场经营者,我们会自营一部分摊档,聘任经营者,我给你货源,你负责售货,不用交租金、水电费、管理费。”广州市左邻右里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宗辉表示,公司在海珠承包的菜市场正在做试点,向“肉菜市场 生鲜超市”结合的经营模式转型,2000个档口现有800个是自营。公司计划,下一步自建供应链、仓储链,从基地订单模式采购农产品等,让市场的经营主体可以降低成本。

“中国从农村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在继续,菜贩的工作门槛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灵活性大,有利可图,这门生意还是有吸引力,菜市场也在转型升级谋变中。”钟淑如说。

未来如何保有活力

菜市场价值在于公共服务

广州菜市场的主要经营主体有国企、民企及村集体物业。南都记者采访到的菜市场经营者表示,尽管外部压力重重,菜市场内部从业者也在慢慢变老,非规模经济存在效益较低问题,市场利润空间较小,但他们都不打算转行。

“以一个市场80个档位计算,仅经营者就有约200人,其中不乏是贫困家庭的就业人员,影响周边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居民买餸可达数千户。”前述《报告》指出,肉菜市场的经营,既是商业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政府“民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菜市场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交流空间,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也是熟人社会的微缩样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便利。”何志森强调,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菜市场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应该更加被重视。一个市场消失后,很多老人会失去属于他们的社交场所,原本他们每天会花很长时间逛菜市场,充实生活。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9)

中老年顾客已成为菜市场主要消费群体。

广州东川新街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嘉斌是入行肉菜市场的“80后”。他表示,菜市场要发展起来需要细水长流,“菜市场的卖点,是新鲜多样和食品安全。逛菜市场的人,30至40岁的,是由于家庭养育小孩所需,更注重营养搭配,而50至60岁的人,许多是出于社交需求。”

在广东人钟淑如的记忆中,老广对“去街市买菜平、靓、正”的执念更深,眼睛一扫,手指一捏,便能分辨出饲料鸡和走地鸡,以及案板上的鱼死了多久,有些猪的部位在超市和网店是买不到的。“菜市场是开放的空间,是平价的,也是一代人的习惯,对于很多中老年群体,他们非常需要这个空间。”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10)

沙园市场位于广州海珠区过去的工业核心地带,以菜品齐全多样、“平靓正”闻名于街坊,各色猪肉摊档延绵百米,汤料店、面包西饼、盆栽花店等一应俱全。每天人声鼎沸,岭南生活气息油然而生,被市井气包裹,有“海鲜大笪地”美称。

近年,广州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学校、医院、菜市场等步行可达。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2021年5月信息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草拟《关于实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的指导意见(试行)》,将肉菜农贸市场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进一步明确十五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指引。

近年来,广州相关部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传统农贸市场发展。前述官网信息披露,市商务局每年安排商务发展资金给予支持,截止2015-2020年,已投入了1630万元支持肉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升级改造272家。官方将继续按每年完成一批的计划,进一步推动肉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

菜市场经历过繁荣和阵痛,随着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进一步融入社区和城市发展规划,菜市场往现代化、智能化等方向升级改造需要充足的资金。

东川市场经理吴林泉表示,1800平方米的东川市场,100多个摊档,改造了75天,总费用约400万元。白云区南悦花苑菜市场的改造总成本约为300万元,每平方米投入3000元左右,主要用在排污系统、新风系统,以及吊顶、瓷砖地板和不锈钢台等软装上。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11)

白云区南悦花苑菜市场早上8点到10点,下午4点半到六点是人流高峰,市场晚8点关门。“做菜市场很辛苦,都有黑眼圈。”市场经营者林海清说。

业内人士估算,一般传统菜市场改造成本是每平方米1200元-1500元,更精细的改造成本则上升至3000元-5000元,档口的租金也会由此上涨,压缩盈利空间。而可溯源的电子秤以及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投入不菲,每个档口就达千元以上。

“菜市场后续持续运营投入的大头,最大是物业成本,其次是人工成本。”林海清说。这些菜市场经营者呼吁,进一步推动肉菜市场发展,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拿地优惠等,以及建议简化申报奖补的程序。

加大菜市场建设力度(菜市场重在公共服务价值)(12)

在菜市场里遛弯儿闲聊是很多退休老人的日常活动。

菜市场的经营者曾前往外地调研,希望借鉴经验。“在新加坡,对肉菜市场政府是编制专项规划,保障设施布局,邻里中心由政府配套建设,地块再开发条件要求开发商建设,旅游吸引点予以保留升级;在香港,政府是吸引地产企业参与,其中领汇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拥有约90个‘鲜活街市’(生鲜市场),并尝试以不同方法帮助传统街市转型提升。”前述《报告》列出。

2022年8月4日,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举行2022年全市市场监管半年形势新闻通气会上,市市场监管局市场处副处长张志军介绍,已梳理完善全市统一的农贸市场11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明码标价、计量、限塑等11个方面监督管理等。市财政2022年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提供3000多万元的补助。

策划:裘萍 江英

统筹:伊晓霞 黄琼红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王美苏 伊晓霞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 何玉帅 王美苏 伊晓霞 黄姝伦

新媒体协作:林至钦

部分图片由广州市海珠区融媒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扉美术馆、广州市肉菜行业协会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