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

静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1)

丰台木版年画

宁河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居天津市东北,濒临渤海,地处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之腹。宁河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实物遗存说明:四千年前“围坊人”的足迹曾在宁河北部出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宁河平原已出现多处居民聚落。境内潘庄东部古遗址,同时出现三座战国时期城池建筑。根据考古发掘所获取的大量资料表明。早在战国时期,宁河地域就已出现雕塑、彩陶和陶塑艺术;元代出现了民间舞蹈——花会;明代,东丰台出现了木版年画手工业作坊。区城所在地芦台(古称海口镇)自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建镇以来,凭借着蓟运河漕运和盐业的发达,迅速崛起为商贸重镇,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宁河不仅被誉为“评剧发祥地”,还拥有木雕、泥塑、剪纸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更是人才辈出。当一件件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品——木版年画、剪纸、木雕、根雕、泥塑、手工制陶……从乡村涌进全国、省市的艺术殿堂,涌进广交会,并远涉重洋,向国际友人展示宁河民间艺术风采的时候,当民间艺人以他们优美的歌喉和精巧的双手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夺得一块块奖牌的时候;当民间艺术作品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时候,我们的民间艺人们和家乡的人民心里都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自豪之感。2008年宁河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评剧、根雕、木雕艺术之乡。

静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2)

民间秧歌

千百年来,宁河民间文艺的创作者与欣赏者主要是劳动人民,特别是民歌和民间故事,一般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编创出来的,民间剪纸、木版年画、泥塑、木雕、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小戏也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创作。各种民间艺术之花,正是由于民间艺人们的创造,才能从古流传至今,也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古老、闭塞的农村有了歌声、有了欢乐。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一张“灶君”、纸马,一对门神,窗户上贴上巧手剪出的窗花,饱含了一代百姓的追求与信仰,正月十五的民间花会,一队队高跷、舞狮、秧歌……又跳出了多少人的欢乐与忧闷,传统民间音乐,那高亢、那低回、那悠扬奔放,奏出了多少代人民群众的憧憬与梦幻!还有农闲的傍晚,民间艺人的说书、演唱,又令多少人如醉如痴?即使如今农村家家都有了电视机,我们吃惊的发现,只要唢呐一响,只要锣鼓一敲,人们就会关上电视机,依旧情不自禁地跑出门外,去欣赏那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间花会表演。民间艺人们,创造的是多么迷人的艺术呀!

静海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3)

木雕艺人郭怀申父子

宁河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世代传承的重要遗产,这些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成为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他对民众的影响,以及对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吕殿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