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

不管上市公司如何起落沉浮,指数都是优胜劣汰、充满活力,长期而言不断向上、生生不息。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1)

2008-2018年标普500指数走势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2)

数据来源:wind

前两天翻看杰里米·西格尔的《投资者的未来》(The Future for Investors),在写这本书之前,西格尔一直认为简单直接地复制指数的投资策略,就是最好的积累财富的方法。

完全仿照指数构建投资组合,意味着当新公司进入市场并登上主要股票指数时,投资者可以因为它们的优异表现而获得好处。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3)

这与我们对指数的认知是相似的——定期调整成分股,相当于一种内生淘汰机制,使得指数的成分股都是优中选优,确保了指数的活力与健康。

从来只有新人笑,旧人只能躲在角落里哭?

一直吐故纳新的指数是不是一定比原来那些“老家伙”强?

看到这两个问题,你应该预料到了下面的反转。

在《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中,西格尔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测算

标普500指数1957年3月1日正式发布,初始成分股有500只。

截止2003年12月31日,这500只初始成分股中有159只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了,还剩下341只股票。

而标普500指数在这46年零10个月中,更新过917家新公司,平均每年20家。

令人惊讶的是,拿着初始的那500只股票,收益率要比不断更新的标普500指数更高。

具体来看:

如果在1957年3月1日按照市值权重买入标普500指数原始公司,一直持有至2003年底,1000美元的初始投资可累积至15.7万美元,年化收益率11.40%。

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10.85%,1000美元的初始投资最后可累积至12.45万美元。

数据来源:wind

投资者只要在1957年购买这些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原始股票,并持有至2003年底,就可以击败标普500指数。甚至不需要知道哪些公司会“幸存”,哪些公司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

西格尔认为原因很简单——尽管新进入指数的公司质地更优良,无论是利润还是市值都比老公司增长得更快,但是进入指数时价格已经不便宜了,后期的上涨空间有限。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市值一直都是指数选取成分股考量的重要因素,美股的指数这样,A股的指数也是如此。上市公司经过一轮上涨,市值扩大,进入了指数,但它不可能一直涨…

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当然,没有A股的数据测算是不完整的。

顺着西格尔的思路,我们依葫芦画瓢。来看看“A股的标普500”——沪深300指数

沪深300指数于2005年4月8日上市,初始成分股300只。

截止2018年12月31日,这300只股票中,23只已经退市,剩下的277只股票中,只有70只还留在沪深300指数中,其中只有46只从未被剔除出沪深300指数。

换句话说,不到十四年时间,85%的沪深300成分股都发生过更替。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4)

数据来源:wind

如果在2005年4月8日,按照市值权重买入这300只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一直持有至2018年12月31日,10万元的初始投资可累积至44.63万元,年化收益率11.50%。

(注:已退市股票按照退市价格计算)

同一时期,沪深300指数涨幅205.73%,10万元的初始投资,可累计至30.57万元,年化收益率8.47%。

数据来源:wind

有数据有真相:

你只要在2005年4月8日购买沪深300指数的原始成分股,并持有至2018年底,就可以击败沪深300指数,而且超额收益还很可观,10万元的初始投资最后收益多了近14万,年化收益率也多了3%。

看到这儿,有些专业的小伙伴会有疑问——

会不会是因为分红的原因?价格指数剔除了分红,少了一块收益啊!

这里先科普一下,根据对分红的处理,指数分两种——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当成分股分红派息时,价格指数不予修正,任其价格自然回落,而全收益指数按除息日前的价格予以修正。平常看到的沪深300、上证50都是价格指数。

我们拿考虑了分红的沪深300全收益指数(H00300)来算算:

注: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于2006年4月3日上市

显然,分红并不是指数跑输原始成分股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这可能是时点选择的问题吧,换个时间段,未必是这样。

那我们继续算算。

沪深300指数上市以来,一共经历了27次定期成分股调整(半年一次)。

如果在每次调整成分股后,按照市值权重买入沪深300指数当日成分股,一直持有至2018年12月31日,和同时期的沪深300指数PK一下,谁的表现更好呢?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5)

注:2018年12月沪深300调整了成分股,由于时间太短,未参与上述计算

无一例外——按调整日的成分股买入,并一直持有,都战胜了同期的沪深300指数。

这是不是沪深300指数本身的bug?换个指数呢?

那我们集齐上证50、中证100、深证100R、中证500、上证180、中小板指、创业板指这7大主流指数,够有代表性了吧?

计算方法和沪深300一样,按市值权重买入指数上市首日的成分股,一直持有至2018年12月31日。和同期的指数涨幅进行比较。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6)

数据来源:wind

除了中小板指以外,买入初始成分股并一直持有的投资策略,都战胜了不断更新变化的指数。

为什么中小板指数是个例外呢?我们稍后再表。

这下,你应该相信这个指数bug了吧。

在我们看来,造成这个bug的原因,主要和指数的编制规则有关——选取市值大、成交量活跃的个股。而市场又存在下面两种现象:

① “小市值效应”

市值相对较小的股票回报更高。这是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统计: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7)

数据来源:wind

根据指数成分股的调整规则,一般而言,调入指数的成分股要更大一些。

这里回到中小板指数跑赢初始成分股这个问题。

其实,你再看看同样代表小盘股的中证500、创业板指,也没跑输初始成分股太多。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A股存在“小市值效应”——前面提到的这些指数中,只有它们仨是小盘股指数,入选这些指数的成分股也属于中小市值。

如果说“小市值效应”可能是A股特有,那么 “反转效应” 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指数存在的现象。

② “反转效应”

调入股票一般都是前期涨幅较好的股票,而调出股票则是前期表现相对较差的股票。从而,成份股在调整后表现出相反的走势。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2005年4月8日上市以来共进行了658只/次的个股调整。我们把调入的股票分为一组,把调出的股票分为一组,计算调整日后6个月的市场表现。

沪深300调入/调出成分股比较

指数大调整(我不算也许没人知道)(8)

数据来源:wind

从6个月的时间来看,被调整出指数的股票整体表现,要比调入指数的股票更好。

指数编制规则不只是A股指数的bug,放眼全球,多数股指的编制方式都是类似——选大的、成交活跃的、有代表性的。

说好的优胜劣汰呢?跑不赢初始成分股,指数不断更新的意义又何在?

看完上面这些数据,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直接亮出我们的观点:

不能只看收益。指数不是收益最高的投资策略,但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是在权衡了风险及收益后的理想投资策略。

多数人只看重最终的投资收益,而忽略风险;而专业的投资者更看重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换句话说,专业投资者不会为了博取高收益冒不必要的风险,而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追求合理的收益。

除了考虑规模和流动性以外,指数的编制规则里通常还有这么一条:

剔除暂停上市股票、ST股票、经营状况异常或财务报告严重亏损的股票和股价波动较大、市场表现明显受到操纵的股票。

调出业绩差、流动性差、出现违规、有退市风险的股票,保证了指数成分股流动性良好、业绩平稳。

降低了投资组合隐含的风险,这就是指数不断更新的意义之一。

除了投资上的意义之外,指数是股市或板块的代表,唯有不断更新才能有代表性。君不见十年时间,全球市值前10的公司就换了9家,指数不更新能行么?

最后,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指数的意义就更大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努力就能获得平均水平,这种好事在大部分地方都不会发生。

在学校不努力,大概率不及格,而不是平均分;

在职场不努力,大概率被炒鱿鱼,而不是获得平均工资

...

只有在股市中,即使你不努力,买入指数基金就能获得平均收益,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本文源自小基快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