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条人生哲理(聪明不露是智者)

道德经:收敛光芒,淡然处世,秉持“呆若木鸡”的道心。

道德经二十条人生哲理(聪明不露是智者)(1)

01

“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五个层次,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最后的自我实现、自我尊重等等。

这五个层次对于人生的作用并不是依次产生影响,而是同时存在,一个人在解决温饱的时候,他同样需要“被尊重”,这也是内心存在的正常需求。

人性呈现的任何一个姿态,我们都要允许它存在,但是如何将姿态控制到适度,便体现了其中的智慧。

就如同一个人对于成功的渴求,对于“被尊重”的渴望这些特性,将此控制适度时,它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动力,为我们人生的进取和努力提供动力,但是如果无法控制适度,则会因为过度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点而刻意的炫耀,而这也生成了人性之中的弊端和陋习。

比如世俗之人在生活中拥有一些小小的成就,就居功自傲,拥有一些荣誉就沾沾自喜,都是因为过度期望得到别人尊重而带来的问题。

道德经二十条人生哲理(聪明不露是智者)(2)

对任何人来说,谁不想春风得意,谁不想聪明自信,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呢?我们更希望活在别人仰视的角度中,但是一个人太过于突出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锋芒太露反而会成为祸患根源,人生的成就在让你收获光芒的同时,也会因为光芒太露,招致别人的攻击。

人生的努力进取和获得成就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不懂得收敛自己的荣耀,还一味的炫耀,自以为是的得意,这都是让人生招致祸患的常见原因。

而人生最好的姿态,则是收敛自己的光芒,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谦虚处事才能避免祸患和外界的打击。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因此圣人处事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楞却不刺伤物,直率却不放肆,光亮却不耀眼夺目。

道德经二十条人生哲理(聪明不露是智者)(3)

这才是智者应该秉持的心态,即便有荣耀和成就的时候,也没有居功自傲,自以为是,而是收敛自己的光芒,让自己的才华不露,处于韬光养晦的过程中。

正所谓大智若愚,以一种看似呆板愚昧的姿态去处事,不露才华而是强者。

02

《庄子》之中有“呆若木鸡”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替周宣王饲养斗鸡,10天之后周宣王问他:“鸡训好了没有?”

他说:“还没有,鸡看起来神气骄横,目空一切,但是内在没有底气。”

又过10天,得到的回答还是不行,因为那鸡听到别的鸡叫声,见到别的鸡还有斗志。

又过10天,得到的答案还是不行,说:“这只鸡的眼神还是凶恶,怒气冲冲的。”

又过10天,得到这样一个回答,说:“差不多了,鸡虽然有时鸣叫,但已经没有好斗的表情,看起来就如同木头做的一样,道德完美了,别的鸡见到这只鸡都不敢靠前,掉头就跑。”

这就是“呆若木鸡”的状态,我们通俗理解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时候,总以为是呆板愚昧的意思,但是以庄子的“道心”来看,呆若木鸡就是道德完备之后的状态,这也是符合道心的智者行为。

道德经二十条人生哲理(聪明不露是智者)(4)

从最初的神奇骄横和目空一切,到最后的收敛光耀,如木头般呆板,这便是用更加稳妥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强者光芒。

《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老鹰站立的时候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态,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他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这就是聪明不露与韬光养晦的姿态,修养自身的道理,克服自己心性中刻意炫耀的特性,改变自己期望通过别人仰视而得到存在感的陋习,把成就放在自己心里,收敛自己的光耀。

道德经二十条人生哲理(聪明不露是智者)(5)

所以让一切适度,让人生言行更谨慎一些,你会收益良多。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