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是哪一个山脉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关中北塞

六盘山,古代又叫做陇山(甘肃省的别称“陇”就是由此山而名)。它地处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会之处,位于西安、银川、兰州这三座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的中心腹地。六盘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绵延近千里,其主峰海拔在3000米左右。据说,因其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而得名“六盘山”。此山是泾河与渭河的分水岭,又以“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著称。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它自然成为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

六盘山是哪一个山脉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1)

所谓“关中”是一个由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冲积平原,素来有着“八百里秦川”的说法。从军事地理方面说,关中地区政权所赖以生存的屏障是其周边的诸多关塞。具体到关中的西、北方向,这里正有六盘山等山脉高地。六盘山上的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成为关中与西北联系最重要的枢纽。由萧关往东可以顺六盘山东麓的泾河及其支流河谷通道向东南直达长安(今陕西西安);也可以沿六盘山主脉继续向南,抵达渭河另一条支流千河(古称汧河)的上游,再转而向东南到达长安。一旦萧关不守,关中平原上众多河谷殊难处处设防,难免百密一疏。敌军下趋长安,顿时就会形成高屋建瓴之势。

因此高诱在《战国策•秦策》注中引徐广说:关中“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以四塞为固,称为关中”。明人张自烈则在《正字通》中写道,“今陕西,东有函谷关,南有峣关、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中,故曰关中”。可见六盘山上的“萧关”作为关中“北塞”的重要地位。感谢唐代的大诗人王维,途径萧关附近时,于《使至塞上》中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般神来之笔,成为描写塞外风光的“千古壮观”(王国维评语)之绝唱。

六盘山是哪一个山脉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2)

另一方面,从萧关往北,也早就存在一条沿着六盘山北麓,穿过黄河进入河西,沿途与清水河谷地相伴的古道。萧关道南段夹在陇山、六盘山的山谷里,是易守难攻的天然隘口;北段的通衢大道,又沿着黄河在宁夏境内最大的支流清水河河谷,往北进入草原大漠,向西折向河西走廊。如果以中国境内为界,一般将陆上“丝绸之路”划分为三段。即长安-凉州,为东段;凉州-敦煌、玉门关、阳关,为中段;玉门、阳关-葱岭(帕米尔高原),为西段。“萧关道”所处位置正是处在“丝绸之路”东段的北道: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谷西北而行,经平凉、固原在甘肃靖远过黄河,抵达武威,再出河西走廊。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线路,由长安前往河西武威的捷径。

由于六盘山既是关中的屏障,又是“萧关道”商路的必经之地,汉代安定郡(辖21县)的郡治就设在了六盘山主峰的东北,重峦迭嶂之中的高平城(今宁夏固原)。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上固原第一座城。因其城坚池深,史称“高平第一城”。从这一选址来看,汉廷还是颇有政治军事眼光的。高平城址位于高平川水(今清水河)上游西岸。秦汉时期的高平川水,阔可行舟。就农牧业条件论,高平川沿岸地形开阔平坦,利于农牧业生产;就交通和军事地理条件论,南扼都卢山峡(三关口至瓦亭),过峡沿径河直通长安。它的建立,就为“萧关道”的畅通,在军事上提供了相当的保障。

萧关烽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一如明清之际的历史地理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所说,萧关乃是“华戎之大限”——从此往北,就是北方少数族骑兵驰骋的舞台了。

早在西周末年,以“犬戎”为代表的戎人诸部中就已经成为周王朝在西北方的严重威胁。周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828-前783年),犬戎(猃狁)的势力已逼近关中平原,威胁到了周朝首都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安全。《诗•小雅•六月》里就曾提及此事:“猃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泾阳之地在泾水之北,正是六盘山的附近。

到了秦汉年间,蜿蜒于六盘山、白于山之上的战国秦长城一度成为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防第一线。“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对汉廷是压力可想而知。汉景帝时期的晁错就感慨,“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汉军形势之被动着实令人气短。尤其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的老上单于以汉廷拒绝和亲为由,以14万骑重兵南下。匈奴大军沿宁夏平原南下,溯清水河而南,到达关中西北六盘山西侧,随后竟攻破了萧关,杀北地都尉孙卬,一直到达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匈奴的小股部队烧毁回中宫(今陕西陇县北),侦骑甚至到达了雍(今陕西凤翔南)和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这两个地方距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汉廷朝野震动,紧急部署“发车千乘、骑卒十万”保卫首都。最后匈奴骑兵在关中盘桓一月,掠取人民畜产甚多,才扬长而去。直到汉武帝年间,汉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才算彻底解除了匈奴对关中腹地的威胁。

无独有偶,观察明朝的北方边防形势,与十几个世纪之前的汉代颇有些有些相似之处。朱元璋北伐虽然推翻了元朝,但蒙古势力北退草原,在军事上仍然不容小觑。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西北边患加剧,“边境终无宁日”。六盘山在明朝边防中的军事地理位置因此也与汉代一样渐趋重要。明政府为防御残元(蒙古)势力南侵,先后在北方边境设置了九个重镇,号称“九边”。地处六盘山的固原正是“九边”之一,“设总制、参游等官,迄然一巨镇矣”。《皇明九边考》记载明代论者的看法,认为“固原在宁夏之南,实番胡要害之地”。这是因为,在明朝的西北边防体系中,固原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河套一带的鞑靼游牧部落常趁秋高马肥之时进入宁夏镇抢掠,冬季又趁冰冻之时越黄河入犯,一年中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有来犯。

六盘山是哪一个山脉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3)

有明一代,鞑靼各部南下进攻宁夏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为东入,由灵武、盐池一带突破边墙,一条西入,由贺兰山三关口(赤木口)推进,沿中卫、中宁一线过黄河,顺清水河南下。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目标都是六盘山麓的固原。比如,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鞑靼数万骑就屯驻贺兰山及其以西地区,不断派兵从西路攻虏宁夏各地。宁夏总兵官姜应熊一面令将士坚守,一面派兵攻袭鞑靼营帐,斩杀数十人,终于将其击退。不言而喻,假若明军有失,敌军只要攻破固原,逾越六盘山天险,就可以进入关中地带,明代陕西省会西安的安危就大有可虑之处了。

在这方面,战史上的反面例子就是唐代。唐代建都长安,武德五年(622年)六月,突厥数万骑兵从贺兰山东渡黄河,大举进攻今天宁夏境内的灵、原二州。灵州在今天宁夏的北部,而原州正在今固原一带。突厥兵进六盘山,不啻直逼长安。唐高祖李渊被迫御驾亲征,秦王李世民则出秦州(今甘肃秦安北)组织兵力以御之,突厥军被李世民部歼千余骑,余众才悻悻北退。两年之后,突厥卷土重来,大军又一次进至原州一线,大有直取长安之势。唐廷得知大惊,李渊派李世民率军抵御。途中因陇东、陇右大旱,粮食绝收,造成供应不济,唐军遂退回关中。此役,突厥军大掠牲畜和财产而去,原州地区大众遭受了巨大灾难。

长征的最后一座高山

到了清代,随着漠北与中原成为一统,长城内外合为一家,六盘山在军事方面逐渐显得沉寂。民国时期将六盘山古道拓展为西(安)兰(州)公路之后,其军事、政治与文化地位又因此陡然提升。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率先进入六盘山地区,并于同年 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红军共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这一消息为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传递了新的希望,注入了新的力量。9月27日,榜罗镇会议决定把党中央的落脚点放之于陕北,决定以陕北为基地扩充革命力量。榜罗镇会议后,中央红军开始向陕北挺进,10月初已经进入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区。10月6日晨,部队向北沿着东西走向的古长城行军,几次跨越长城隘口,当晚到达固原县张易堡一带宿营。

但是,国民党军队也在六盘山一带驻守重兵,妄图利用这一天险,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合。由于西兰公路在六盘山东麓的和尚铺与从平凉经固原去银川的公路相接,国民党军的调动非常便利。国民党毛炳文军第二师李英部进至六盘山西麓隆德县城。六盘山东麓和尚铺一带,也驻有东北军何柱国部骑兵与门炳岳的第七师,固原则驻有何柱国的骑兵和宁夏地方军阀马鸿宾的第三十五师。岗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六盘山又横亘在红军之前,形势一时显得异常严峻。和尚铺到固原的90华里之间,只有上下青石嘴一带,国民党军兵力较弱,只有从这里越过去,才能跳出包围圈。

10月7日拂晓,中央红军一纵队登上六盘山高峰。清晨 8 时左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驻地出发,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由东南绕隆德县境,沿小水沟前行,于下午14时许登上了牛头山。当时,聂荣臻、左权等从望远镜里看到,有一股南来的敌人,进入青石嘴,挡住了去路。聂荣臻将此情况报告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突袭青石嘴,消灭敌人,打开通路。一纵队四个大队立即下山,国民党军果然猝不及防,溃不成军。红军消灭东北军何柱国部骑兵两个连,缴获战马100余匹。红军用这批马装备侦察连,从此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后来,聂荣臻元帅欣慰地说:“我们用缴获的马匹装备了纵队的侦察连,我们也开始有自己的骑兵部队了。第一任骑兵侦察连连长是梁兴初,副连长就是日后驰骋在晋察冀根据地的骑兵团长刘云彪。”

六盘山是哪一个山脉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4)

青石嘴战斗结束后,红军大部队顺利地突破国民党军的重围,成功脱离险境。六盘山战役无疑是一次关乎长征命运的决战。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最后一个“天险”。翻过这座山,到前方陕北再无高山险峰可以阻挡!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后,十余日之后即 1935年10月19日就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就宣告结束了。

今天,长征时期留在六盘山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六盘山却因为红军的长征而永远载入了史册。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在高峰,饱览了六盘山雄姿。毛泽东正是在这里构思了气壮山河的著名词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