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1)

2021年,中国安防产业已经正式走过20年。

20年里,中国企业完成了从安防产品国外代理商,到产品市场份额占全球第一的转变,同时将中国安防产业做到8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安防两大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两家的发展路径也是中国安防产业的缩影——后端产品切入,前端产品突围,创新业务并举,AI战略并行。

但前期不同的背景,中期不同的新业务进展速度,以及当下风起云涌的智能安防市场对两家的挑战,都使得其发展大不相同:一家坐拥6000亿市值,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一家纵然成绩不菲,但却只能做千年老二。

安防也早已不仅仅是一台摄像机走天下的情景,AI、云计算、大数据蜂拥而至,新的战场正在塑造。千亿霸主和千年老二在新的环境下,不仅面对持续的对垒,还要面对更多早已入局发力的新对手。

从产业链来看,安防产业主要包括上游的算法、芯片、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摄像机、存储器、显示器等设备集成商,以及下游的行业应用。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2)

安防产业链

海康和大华位于中游,也是产业链中重要的核心,作为当下安防产业的代表企业,海康和大华的发展也是中国安防产业20年发展的真实写照。

两家企业皆成立于2001年,也都是以DVR(数字硬盘录像机)、压缩板卡等安防后端产品开始做起,随后切入到监控相机等前端产品,完成安防产业硬件产品的国产替代,继而推出整体行业解决方案,再后来,随着物联网、AI、大数据的发展,都制定了各自的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战略。

不过,尽管两家企业颇为相似,被称为安防双巨头。但海康的市场份额一直是大华的两倍,与之对应的,海康近几年的营收也是大华的两倍多。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3)

海康、大华全球市场份额

而从盈利水平上看,海康的利润却是大华的4倍多,市值后期一直保持在5倍左右,近期市值更是达到大华的8倍。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4)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5)

海康为何能如此领先于大华?大华又是否被低估了呢?

资源、技术与战略

海康本身的国资背景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海康的第一大股东中电海康拥有海康威视39.1%的股权,而中电海康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后者则隶属于国资委。

安防产业目前的客户主要有三类——政府客户、大型行业客户和小型企业客户。其中包括交通管控、公安消防建设在内的政府客户不仅是当下安防产业的主要客户,也是能产生千万级甚至亿级大订单的客户。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6)

安防产业客户分类

海康威视作为国资背景的安防企业,显然能拿到更多稳定的政府订单资源,同时大订单能够带来更好的营收和利润。

但事实上,除了更好的资源之外,海康在技术、产业链把控上都有着比大华不小的优势。海康和大华虽说初期在产品和发展上极为相似,但具体去看,其实海康在多个产品和战略方向上都走了前头。

两家均在2002年研发了DVR(数字硬盘录像机)产品,率先实现了国内安防企业利用后端存储产品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但在更重要的视频压缩版卡产品上,海康也在2003年早早发布,而大华直到2006年才发布。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7)

视频压缩板卡

压缩板卡是利用DVR里面的压缩算法将视频文件压缩成更小存储在硬盘里。2003年,海康威视推出了基于H.264标准的 H系列压缩板卡,在压缩性能方面相比国外同行具有绝对的优势,这也让其成为第一家将H.264标准产品化的公司。H系列板卡进入市场后,在主流压缩板卡市场,海康威视的市场份额高达 80%,公司当年的销售收入也达到 1.6亿元。

另外一个战略布局则是对于从设备制造商到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中,海康也在2009年开始率先布局,大华则在2014年才开始从产品向解决方案拓展。

硬件研发当然是安防企业的重点领域之一,但随着下游安防需求定制化、多样化的增多,智能安防产品数量与日俱增,拥有更完整的配套软件和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越来越具有优势。

单一硬件的功能需要在系统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整体的解决方案布局能满足用户同时对监控、报警、环境监测、回溯查看等多方面需求。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整体的方案提供也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除了技术和战略的更快一步,在供应链上的更好地把控也让海康比大华有更多的优势。从供应链来看,海康的多个核心供应商都和其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海康威视副董事长龚虹嘉在海康威视的不少供应商公司都持有股份,包括光学镜头供应商联合光电、视频解码和图像处理芯片供应商富瀚微电子等。龚虹嘉也是海康威视的第二大股东,由于早期投资海康威视,目前获得了两万倍的回报。

以及同样为海康威视的光学镜头供应商的凤凰光学,也在2015年7月被海康大股东中电海康控股。

更好的供应链把控让海康威视在面对2018年美国对中国安防企业的限制时能将其较好处理。

尽管美国在2019年才将海康和大华列入实体清单,但从2018年5月起,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以“国家安全”为由拆除美国市场上大华和海康的安防设备。

面对禁令,在供应链上拥有更好替代优势的海康显然从容很多,再加上大华的海外业务占比要比海康高,一度接近50%,而海康的境外业务占比不到30%。2018年,禁令之下,海康股价腰斩,但大华的股价跌的更惨,超过70%。

再加上海康更好的渠道能力等,都让海康在拥有更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规模和市场占比后,也更有能力去更快地开发新技术和制定新战略。

决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创新业务

如果说海康在前期更多利用资源优势、渠道优势保持了巨头地位,在变动极大的后期,其则是通过龙头优势,加大创新业务的布局,并实现迅速的成长。

创新业务事实上也是海康和大华作为传统安防巨头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寻求转型的方式。依靠更早的布局,海康和大华在传统安防领域野蛮生长,但在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两家企业的增速都在显著下滑,转型势在必行。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8)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9)

1月8日晚间,海康威视公告表示,拟将其控股子公司杭州萤石网络有限公司(下称“萤石网络”)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分拆至科创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海康威视仍将维持对萤石网络的控股权。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10)

萤石网络家用网络安防摄像机

2015年成立的萤石网络,主营业务是为智能家居等相关行业提供用于管理物联网设备的开放式云平台服务,以及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海康在个人产品用户领域的拓展。

萤石网络的高速发展是海康准备将其分拆的主要原因。成立两年后,萤石网络即实现盈利,2017年营收10.26亿元,净利润0.37亿元;2018年15.15亿元营收,净利润1.19亿元;2019年又进一步增长到24.26亿元营收,净利润2.6亿元。

智能家居之外还有海康的机器人业务,2019年,海康机器人业务营收8.14亿元,同比增长23.88%,物流机器人已经交付给了申通、上汽等多个重要客户。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11)

海康物流机器人

以及其他汽车电子、无人机等创新业务营收也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101.96%。目前海康已从2015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创新业务的发展梯队,2019年创新业务的整体收入为44.3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7%。

在海康开拓创新业务的同时,大华也有自己的创新业务布局,但成绩却不如海康的业务亮眼。

大华也是在2015年成立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公司——华橙网络,并发布智能家居品牌——乐橙,但大华并未公布过了乐橙的业绩。大华也有自己的机器人、无人机业务,但都反响平平。

大华也有自家要上市的分拆子公司——华创视讯,其主要布局了企业视频物联创新业务中的视讯协作产品。2018 年,华创视讯推出针对基层机构的普及型一体化终端、针对小型会议室的一体化终端等,2019 年华创视讯又推出了视频会议互动平板系列产品、云视讯全套解决方案等。但显然,会议终端的市场规模相比智能家居还是小了不少。

智能家居和智能机器人都是当下尤为热门的领域,市场对在这两个领域已经有显著突破的海康更加看好。2018年,海康和大华的市值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决战智能安防,但已是对手云集

和增长乏力的传统业务相比,除了创新业务的发展,在未来决定安防行业的事实上是以AI、云计算、大数据融合起来的智能安防。

传统安防的特点是监控,而智能安防的特点则是识别。人工智能能够让安防摄像头实现自主识别和报警,大数据能处理越来越多数以万计的视频监控数据,云计算则是提供更有效的数据计算处理方式。

海康在2017年推出了 AI Cloud战略,构建整个面向新技术的生态架构。 AI Cloud 是基于云边融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架构,通过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计算中心三级有机结合,系统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分级应用、多层认知”的业务需求。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12)

大华也在2018年推出了“HOC城市之心”战略,着重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以全感知、全智能、全计算、全生态为能力支撑的智慧城市发展引擎,实现面向城市级、行业级和民用级构建“1 个平台、2个中心、N类应用”(1 2 N)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13)

看似海康和大华在智能时代要开始继续对垒,但事实上,智能安防时代早已是群狼环伺。

人工智能2016年开始在国内兴起,这个时间点前后成立的AI企业包括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也都是人脸识别技术起家,而人脸识别的最佳落地领域就是安防。

作为AI四小龙中发展最猛的商汤,已经拿下了多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而在金融领域实现顺利开局的旷视科技,目前也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在物流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

AI企业拥有更好的技术能力,但在资源和渠道上不如传统安防巨头有优势。不过,一众资源也甚为丰富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也早已入场,其中发力最猛的数华为和阿里。

华为其实早在安防领域就有布局,早期海康和大华的视觉解码芯片就由海思提供。但华为此前一直认为安防的门槛较低,未完全入局,但智能安防的发展让华为心动了。

2018年,华为凭借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正式发布“新 ICT,迈向协作式公共安全”战略,从云计算领域重新切入安防产业,华为安防开始步入正轨。与此同时,安防业务也被华为提升到了战略业务的高度,从三级部门提升到了二级部门,归属于企业 BG之下。

海康和大华复合增速 海康想继续称霸(14)

华为安防领域发展路径

由于华为拥有 ICT基础、云计算与芯片的优势,所以华为安防的新战略侧重在后端,试图用云计算的方式抢占市场。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华为可以更好地对安防行业进行全面设计,搭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业务架构,还能提供芯片、服务器、存储、摄像头等产品,支持软件平台。

阿里则是将眼光放在了比安防更大的智慧城市业务上。智慧城市蛋糕比安防大得多,包括了政务、交通、零售等市场。

应用场景相对简单的安防市场,是阿里最先试图突破的领域。过去两年,阿里合作的城市数量超过50个,并已开始布局海外。

从阿里巴巴的投资动作也能看出阿里对AI安防势在必得,过去两年,阿里投资了商汤、旷视、依图和已经推出AI安防芯片的寒武纪等一众明星AI企业。

不可否认的是,AI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要比海康、大华拥有更具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而这些是智能安防市场增量的关键因素。

在新的战场下,海康威视强大的巨头效应和技术优势似乎都能够更好地支撑其迎接AI时代的变革,但作为千年老二的大华,想要在新的竞争下不被继续甩开,必须努力做出新的突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