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

少年壮志出乡山

开元十一年(723年),沧州渤海县城高家里高适正在一一拜别亲朋好友。

“各位父老乡亲不要再劝了,我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腹有万卷诗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所以我长安去定了,大家等着我扬名天下的好消息。”

高适的祖父曾经做过安东都护,死后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家族曾显赫一时,但毕竟是曾经,眼下高家到了高适这一代,家境败落,已是一贫如洗,快穷的揭不开锅了《全唐书》记载“少家贫,以求丐自给”,意思是高家穷到都要靠乞讨为生了。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1)

高适非常有志气,内心一直有个建功立业,恢复祖上的荣光的梦想,所以在他19岁那年,他就准备拜别父母离开家乡西入长安,去干一番属于自己的大事业。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在他们眼里,无论子女多大年龄都像是长不大的孩子,加上高适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从小就不爱学习,经常出入县城的灰色地带,比如赌场呀,青楼会所,这一去长安拿着全家省吃俭用的盘缠一顿霍霍怎么办,于是就有开头的那一幕了。

好在高适虽然不爱学习但是成绩非常不错,尤其是诗写得很好,在当地也小有名气。看来从古至今的学霸都是一样,表面上是在玩,实际人家背后都在努力学习,很卷对不对。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2)

“各位,不出人头地我绝不回来,大家等着我的好消息。”

于是高适揣着盘缠带着家人嘱托,满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愿望来到长安。

在别人眼里,长安是居不易,但是对刚到长安的高适而言,长安功名唾手可得。“举首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他对自己对未来是非常有信心。

年轻人有梦想是好事,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靠着才华在长安城变成名人大V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前两年的王维,就一举成名,不仅进士及第,而且成功挤进权贵圈。但这种好事不仅要靠才华,还要看背后的家族势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硬性条件的,所以高适花光自己盘缠后就灰溜溜的来到宋州(后改名睢阳)一边耕田、一边读书。

没办法,长安的物价实在太高了,让京漂的高适压力太大了,自己又不好意思回家,毕竟大话已经放出去了。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3)

青年浪荡天地间

开元十九年(731年)的一天,天上太阳很毒,坐着不动都汗流浃背了,何况在地里锄草的高适,他越想越活得憋屈,大丈夫应该以名垂青史为目标,祖上都是当兵的,我在这天天耕读荒废度日这叫什么,于是他投笔从戎,北游燕赵,去到了边疆部队节度使的幕府里做幕僚,这一年他28岁。

都说部队是个大熔炉,在边塞的军旅生涯对高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把边塞从军了解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戍边将士杀敌建功的状态都用手中的笔记下来了,这也使得他名声大噪,也荣获了“边塞诗人”的标签,并且和当时的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有了名气之后,32岁的高适再赴长安科举,只是可惜,还是落榜,只得再次返回宋州(睢阳)居住。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4)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虽是布衣,高适还是很关注国家大事,东北唐军和契丹的战斗中,高适恨不得插上翅膀亲临前线杀敌。在得知由于主将无能导致大败后,高适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千古名作《燕歌行》。

这诗一经发表就轰动大唐,虽然没改变高适穷困潦倒的生活,但名气却更上一层楼了,以至于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比如来睢阳游玩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哥俩,就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红尘作伴,与杜康为伍,活得潇潇洒洒。

还有当时吏部尚书房琯门下著名音乐家董庭兰,也是他的好朋友,后来房琯被贬出朝后,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来到睢阳,这里毕竟是好友高适的地盘,就约了高适见个面聊聊人生,谈谈未来。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5)

中年落魄无酒钱

高适为尽地主之谊,就和董庭兰约在睢阳的一家酒馆里,两人一见面就寒暄不停,觥筹交错之间,时不时传出几句深深的叹息。虽然高适也多年不如意,但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好言相劝。

“董大,别难过了,你演奏的曲子那么好听,全大唐都有名,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不要整天那么郁闷,你看我也老大不小了,还是一事无成,今日相见,我身无长物,也没什么好送给你,就给你写首诗吧!”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6)

人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不外行但是安慰别人内行呀,于是在那个屋外大雪纷飞、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冬天,屋内却温暖如春、酒香四溢的酒馆内高适提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别董大》。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收起心情,一字一字念了起来,念完之后捧起未干的墨纸,神情非常激动。

“善,大善,达夫,这诗胸襟开阔,雄壮豪迈,也不像寻常送别诗那般凄凄哀哀,特别是后两句,当真鼓舞人心,能与王子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媲美,我非常喜欢,来,当浮一大白,喝完我给你演奏一曲。”

随即轻拢慢抹复挑,高超的技艺搭配着七弦琴独特悠扬的声调,让高适如痴如醉,一曲罢,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二人举杯再饮,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散席分离之际,这时候眼尖的酒馆老板溜了进来,扫了眼杯盘狼藉的桌面,讨好似的说道:小店酒菜可和二位客官胃口。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7)

董大看向高适,意思是你还没买单呀。高适见状不知是酒上头了还是如何,脸色一红,也有些无奈地看向董大。

“这个董大,我的情况你也知道,现下着实有点困难,这一次还得你请我,改天我再请你。”

“如此也不是不可以,你只要再赋一首诗给我,今天这顿的钱,我就给了。”董大有点玩味的看向高适。

“这有何难,笔墨伺候。”高适心想,我没钱但写诗还不是易如反掌,莫说一首,就是十首百首,对我而言也是轻而易举。

高适笔走龙蛇,须臾间一首七绝便出现在董大眼前,董大上前一看,差点笑掉大牙。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8)

这首诗虽然是写送别董大,但是主要是讲自己,说自己离开家乡四海飘零好多年了,现在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连存款都没有,今天相逢这酒钱我是掏不出来了,意思是董大你看着办。

董庭兰能怎么办,只能从怀中掏出遣散费来付酒钱,谁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自己确实非常喜欢,有此一句,自己必定名留青史。

前一首中“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响亮有力的声调在离别之际激励友人抖擞精神,壮心远行,使得这一句豪爽而质朴的送别之诗在史上熠熠生辉,也成为人人传诵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诗中我们能感到高适的辛酸,只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读来全诗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诗人因为缺钱而短志,反而细细品味之下也给人一种高适对未来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哪位诗人手持木杖仰天长啸(落魄诗人请客吃饭)(9)

结语

几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改变了很多诗人的命运,大部分人是越混越差,其中就包括了李白和杜甫。

但高适却抓住这一次机会,以年过半百之躯平定永王谋反,征讨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经过十几年时间从穷困潦倒到封侯拜将,成功地实现了多年前离开家乡的豪言壮志,《旧唐书》里有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就是说只论仕途之成功,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所以我们过去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不如意也没关系,最主要的是要心存希望,满怀期待的过好当下的每天,因为未来谁都不可以预料。你看高适也是从中年开始建功立业,飞黄腾达,是典型的后来居上。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