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缺衣少食故事:故事郑板桥与范县大米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又号板桥,是清朝著名的学者、画家,更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看到这里就有不少朋友好奇了,明明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和河南范县又有什么关系呢,又与范县大米有什么故事呢?别着急,我们一起往下看。

郑板桥缺衣少食故事:故事郑板桥与范县大米(1)

△ 郑板桥

郑板桥早岁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过着清贫的日子。即便条件艰苦,郑板桥的父亲在他八、九岁时,开始指导他作文联对。康熙年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取秀才,雍正年间又中举人,乾隆元年,发奋苦读的郑板桥考取二甲进士第88名,历经三朝,苦读二十余年,郑板桥终于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学位——进士。乾隆七年,受慎郡王允禧的推荐,郑板桥被任命为范县知县,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当时的范县,人口不足两万,土地7000余顷,交通闭塞,物产匮乏,连堂堂的县衙,都还是瓦草相间,而赋税却高达1.6万两白银。初到范县的郑板桥,面临着如此的困境,却展现出一幅“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精神,热血沸腾的冲上第一线。

郑板桥缺衣少食故事:故事郑板桥与范县大米(2)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那时的范县人民,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郑板桥可谓是费尽心思。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郑板桥了解到范县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水稻的历史,于是决定号召百姓,重新开始在范县种植水稻。

要想种水稻,首先就要有水,而范县地处北方,庄稼都要靠天吃饭,哪里来的水种水稻啊。这个问题着实让郑板桥头疼不已,望着奔流而下的黄河,郑板桥灵机一动,想到了可以用黄河水浇灌土地。于是他带领着范县的百姓兴修水利,终于成功的将黄河水引进了田地里,在干旱的黄河北岸,在没有水的范县,种植水稻再也不是梦想。

郑板桥缺衣少食故事:故事郑板桥与范县大米(3)

△范县大米

营养丰富的黄河水,再加上范县偏碱性的土地,让种出来的范县大米清香四溢,软筋香甜,也让当时的范县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范县的父母官——郑板桥。

不仅如此,郑板桥更是将范县大米呈上了皇帝的餐桌。当时,乾隆皇帝巡视经过范县,视察之后,对郑板桥的功绩甚为满意。中午时分,乾隆用膳,郑板桥就用范县大米招待皇帝,乾隆尝后,连连称赞“好米”,随行的大臣更是赞到“一餐范县米,浑忘酒肉香”。

于是,乾隆召见郑板桥,问到:“缺水的黄河北岸,为何会种出如此美味的大米?”郑板桥答曰:“此米乃是用黄河水浇灌而成。”乾隆说到:“没有想到在干旱的北方,还能种出如此大米。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用天水浇灌出的大米,味道果然不同凡响,朕赐名范县大米为天灌之米,并将其定为贡米。”随后,又赐匾“天灌之米”。自此,范县大米“天灌之米”的美名流传至今。

郑板桥缺衣少食故事:故事郑板桥与范县大米(4)

△天灌之米匾(电视剧照)

时至今日,范县大米已经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县也建立起一条面积达2万公顷的“黄金米带”,并创建了范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米已经成为范县的支柱产业,在新时期,为范县的乡村振兴贡献着新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