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蕴含的哲理(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正如讲“君子”一样,《论语》并没有首先记载怎么样才算“仁”,而是首先从反面给出了关于“仁”的概念,即什么样的人不算“仁”,实际上也是从反面来讲什么是“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蕴含的哲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蕴含的哲理(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蕴含的哲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正如讲“君子”一样,《论语》并没有首先记载怎么样才算“仁”,而是首先从反面给出了关于“仁”的概念,即什么样的人不算“仁”,实际上也是从反面来讲什么是“仁”。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在这里却是有贬义的。“鲜”,少的意思。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讨巧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这样的人很少是仁人。

孔子主张人要正直,要勇敢,要真诚,讲求质朴,内心和外在表现要一致,文质彬彬,反对花言巧语、工于辞令,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认为这样的人不够诚实,不仁。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也需要“巧言令色”,比如对父母长辈,不能天天耷拉着脸,“色难”,让父母长辈感觉不舒服,这也是孔子说的对父母长辈的“孝”,对待他们还是要好脸色、好语气。对待兄弟姐妹、对待晚辈、对待上级和下属,包括对其他普通人,也要这样。这里的“巧言令色”,主要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讨好、巴结,甚至欺骗,比如,一些小孩子甚至女大学生,受了骗子“巧言令色”的骗而被拐卖;下属为了巴结上级而阿谀奉承讨好等等。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心,一方面指出了这样一种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导我们,要善于识别这样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你和他们不太熟悉甚至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这样对待你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想,而这种识别能力,是需要长期的学习甚至经历了生活的磨炼才养成的,而《论语》在第一篇第三章就编排了这句话,可见如何识别这样的人,也是很重要的。

这一章,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章重出了一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17·17)

先秦时期,还没有发明纸,人们记录重要典章制度、重要文献,都是刻在一根根木简或竹简上的,然后再用牛皮条串连成“册”。《论语》的编辑者在串连成册的时候,可能多刻了一条木简或竹简,而串连成的册又不易拆分,于是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关于“巧言令色”的问题,孔子后来又讲过,甚至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孔子的弟子们又刻录下来了,编辑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五章中。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5·25)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相传是鲁国人,且是《左传》一书的作者。《左传》相传是左丘明针对孔子编辑的《春秋》而作的传记,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但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这里又加上了“足恭”,认为对人过分恭敬,就有点谄媚的意思了,这种人也不仁。更可恶的,还有一种情况,即“匿怨而友其人”,本来对某人有意见,甚至怨恨,但却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孔子说,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尚书·冏命》记载说:“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正的时候,发布册命说,你要谨慎地选拔你的官史,不要任用那些花言巧语、伪装和善、逢迎谄媚、奸诈邪恶的人,任用的人,都应当是贤良的人。太仆正是一种官职。

孔子提倡人们要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反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人都是有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