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金文(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 金文(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1)

距今约3000年至4000年的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小屯”曾是股王朝的故都,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由于它主要用于殷王贵族的占卜活动,形式是用刀将卜辞和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因此也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和“甲骨刻辞”等。多年来,经过不断发掘,甲骨文累计约15万片,单字总数已达4600多。

甲骨文虽大多用刀刻成,但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从用笔上说,在甲骨文中已发现了朱书和墨书的痕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毛笔之类的工具。这些朱、墨迹的用笔起止均显露锋苦线条两端尖而中间略粗,可看成是书法最初的用笔形式,也反映了毛笔的弹性和柔韧性。这些用笔的特征,在双刀修刻的甲骨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章法上看,甲骨文多为纵成行,横则有列与无列并存;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就结字而言,则一方面具有了对称美或一字多形的变化美,另一方面又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揖让等结构形式。总之,因刀刻不易圆转,故甲骨文以方折为主要形态特征,而以尖细、挺劲为其笔道线条特征,加上甲骨文用于占卜,故笼累了一层质朴而神秘的色彩。

因时代、刻者、用刀诸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甲骨文也呈现出雄浑、秀丽、谨饬、率意朴拙、工整等不同的风格。曾有学者以武丁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帝辛时期五个阶段来剖析各期风格,但从总趋势来看,则大体是从雄浑、朴拙走向秀丽、工整。《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图三)、《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见图四)是甲骨文各期的代表作。其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宰丰骨》笔道较为宽肥,起止处明显的用刀之痕,决非单刀刻划所能,是经过双刀乃至多刀修饰而成。从中可窥同时期金文的影响。

商代的金文亦具有与甲骨文同样的书法意味。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由干殷周时期钟、鼎在青铜器中占有特殊地位(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力象征),敌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从时间上说,金文与甲骨文同时并存,金文自成体系而不受甲骨文的影响。在商代早期的金文中,象《黾罍》上铭刻的类似族徽图腾的文字,比甲骨文更多地表现了原始文字的痕迹和象形的特征。商代晚期铜器铭文较早期金文字数增多,一篇铭文最多达几十字。由于金文多在母范上写刻后浇铸而成,工艺过程繁复,因此其线条特征与甲骨文迥异,既丰满又柔韧,较多地保留了在母范上描写的文字的笔意。在章法上金文比甲骨文端庄而稳定,体势恢宏,线条凝重,形成特有的风格,并影响了西周的金文。其代表作有《戌嗣子鼎》、《宰甫卣》等。

殷商时代除了大量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外,还有少量刻于石上的铭文。《殷墟妇好墓石

磐刻字》为我国石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妊冉入石”四字,笔划纤细,委婉俊秀,值得注意。

甲骨文 金文(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2)

甲骨文 金文(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