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寒酸往事(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

曾国藩寒酸往事(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1)

曾家是中国古代家庭的典型。曾国藩既承继了他祖父、母亲坚强刚毅的性格,又将他父亲拙诚、忠孝的品格发扬光大。曾家的崛起堪称典型。他们认为,耕是吃饭的本事,读是获取功名的根本,世代不忘耕读之本。曾家的家规至少到曾玉屏时已具雏形。他创立的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如“男子耕读,女必纺织”。男耕女织是旧时代典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读书是发展的阶梯,进可求取功名,退可凭借男耕女织维持生计。有的则是曾玉屏独特的创意,如,他要求家人谨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祀、敦亲睦邻。

曾国藩为人处世、秉性风格与他的家庭根基和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对祖父曾玉屏创立的家规,曾国藩归结为八个字,后人戏称为“八宝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书:就是读书。旧时代的中国家庭,不管境况如何,都一定有一个祭奉祖宗的神龛,设于堂屋的正中。神龛两侧,大多张贴这样一副对联:

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农业社会的真实反映就是耕读文化。按照儒家“天下之本在家”的解释,一个人的一切作为都始于家庭。而保持家庭兴旺的根本就是耕读。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人总要读三年五年的书,即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读一二年,俗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曾国藩的诗作中,也多以“耕”“薪”之句,如早年诗作“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 “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即是耕读生活的写照。

蔬:就是蔬菜。曾星冈说: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这并不是为了安慰家人所说的冠冕堂皇的话,而是一个社会现实。在重农抑商的农业社会里,商品交换关系非常落后,更何况曾家处于山区,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自给自足十分重要。一个耕读之家,田有谷米,园有蔬菜,除盐以外,可谓无所求于他人。

鱼:鸢飞入天,鱼跃于渊,天机活泼,是兴旺气象。曾国藩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相承以来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足见养鱼不仅供应口福,而且可以增加生气,生气勃勃,则家道兴旺。

猪:生猪至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可想几百年前的农村了。早在清前期,即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而每年腊冬之月,宰牲祭祖,阖家相聚,享受劳动的果实,自有一番田园乐趣。

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与太阳同起落。提倡早起,就是奖励勤劳,增加生气,颇合养生之道。俗话说:天道酬勤,而勤字之本是早。在农业社会里,本来没有严格的时间概念,但早起却是勤劳的象征。

扫:实际是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在几乎没有医疗条件的早年农村,人的生命几乎是依赖于自然的。为了减少疾病,讲究清洁干净就很重要。扫,就是扫除,包括洒洗。这一工作大多由妇女为之。妇女早起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工作。庭阶秽物,桌几灰尘,要洒扫干净,虽至贫至苦人家,也不例外。年终的时候,屋前屋后,还要来一次大清扫,以示万象更始,一个新的年轮开始。

考:就是祭祀。曾国藩曾说,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清洁;第三修诚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这其中,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对祖先的敬祀既是习惯,又是潜意识的一种心理行为。因为追念远祖,自然不敢为非作歹,民德自然归于淳厚,这与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

宝: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星冈曾说:“人待人,无价之宝。”这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家庭也不能独善其家。人与人的关系息息相关,假若与亲族邻里不能和睦相处,这一家庭便成怨府,迟早是要毁败的。曾星冈一面操持家庭,一面善待亲戚邻里,这是居家的法宝。他还常教育子孙:“济人须济急时无”, “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他对周围一些“孤嫠衰疾无告者”,总是尽自己力量之所为,“随时图之,不无小补”。曾国藩曾说:“祖父平时积德累仁,救难救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于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这虽有歌颂之嫌,但一个人威信的建立往往是由近及远的。

这八件事,曾家无论老幼必须做到。同时要求家庭成员禁绝疏远六种人:算命的、看风水的、巫道、巫医、和尚、闲客。后来,曾国藩继承家教衣钵,为之编成顺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作者 文真明,用简介的话语刻画了曾国藩的一生,值的大家好好拜读一番。喜欢 曾国藩的 读者,请动动您有爱的双手,帮助 评论、点赞、关注,谢谢您的观看。

曾国藩寒酸往事(曾国藩-一个人的朝圣路)(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