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怎样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谁)

1951年,一部小说在美国横空出世,震撼了世界文坛,引爆了誉论界的轩然大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怎样一部小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怎样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怎样一部小说

1951年,一部小说在美国横空出世,震撼了世界文坛,引爆了誉论界的轩然大波。

有人说它是良书,是青春的史诗,是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它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

菲利普.罗斯说: “大学生对塞林格作品的响应,说明他比任何人都更贴近时代,并且捕捉到了当前正在自我与文化之间发生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斗争。”

也有些人说它是不良书,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家境优渥,在美国名校就读的初中男孩,因五门科程四门不及格被开除了(这样的经历已是第四次)。

离校后,他在纽约城将近二昼夜的时光中,抽烟,喝酒,住宾馆上酒吧,看电影,找女朋友。他花钱随意,脏话连篇,成天感到迷茫孤独,到处流荡。

把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熊孩子昭示天下,能否诱导那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学样做样,毁掉年轻一代呢?

人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那么,作者写这部小说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踏入书海,去寻找其中的答案吧!

这本书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闻名暇尔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

塞格林发表的这部著名小说,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引起社会各界爭议最大的小说之一。有人说它是叛逆青少年内心世界真实写照,也许会把青少年引入岐路;还有人誉它是吹响向成人混浊世界挑战的号角。

他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全书仅16万字,26节,却成为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次数最多的作品。它的问世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本人也充满神秘色彩。他特立独行,远离尘世,成名之后窝居在高山上的小屋5O年,91岁离世。

正如他自己留下的名言:

“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苏童说: “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的感染了我,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

为什么《麦田》能成为美国中学和高校必读的课外读物,并是哈佛社会学课程《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性质》必读书目?

为什么《麦田》能引起文学界,乃至世界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界大咖及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及关注,甚至有人说它是男孩必读书?

塞林格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1,叛逆期的霍尔顿是个十六岁少年,他讨厌成人世界。

他说: “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两当东西看待。我他妈的对这都腻烦透了。”

当妹妹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学校?

他写道:“天哪,人人都问我这问题真让我烦死了,我说有100万个原因,这是个最糟糕的学校,里面全是伪君子,还有卑鄙的家伙,你这一辈子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多卑鄙的家伙。”

“潘西这所学校,在宾夕法尼亚州埃杰斯镇。你也许听说过。也许你至少看过广告。他们差不多在1000份杂志上登了广告,总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伙子骑着马在跳篱笆。好像在潘西除了比赛马球就没有事可做似的。其实我在学校附近连一匹马的影儿也没见过。在这副跑马图底下,总是这样写着:‘自从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

校园里是有那么一两个好老师,可怜他们,也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他们人挺不错。可是上历史课的时候,只要校长进来在后面一坐下,你再瞧瞧他的那副模样……”

他打定主意,要马上离开学校,不能再等下去。因为潘西校长已经写信给霍尔顿的父母告知有关霍尔顿被开除的事情,为了不和情绪激动的父母有正面的交锋,他需要一点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他花了一块钱,买了一只红色鸭舌帽,带的时候还把鸭舌转到脑后一他知道这样戴十分粗俗,但喜欢这样戴,觉得戴了看上去挺美。

在离开学校之前,霍尔顿去见了历史老师,历史老师想给霍尔顿一些指引,无奈霍尔顿在药水味浓烈的房间里想着别的他认为更重要的事——冰湖上的野鸭。

表面上他是在关心冬季湖里的鸭子去往何处?实际是霍尔顿在人生最至暗时刻,不知人生去往哪里?哪一条才是他的救赎之路?

当时的时间是周日。要熬到周三才能回家的霍尔顿此时不知道该去哪儿,该干什么。但是他知道必须离校。

于是在圣诞节前雪花纷飞,寒冷的冬夜,霍尔顿坐上了回纽约的火车。

离校后,百无聊赖的霍尔顿有家不想回,在大街上到处游荡。他内心孤独无助,极力想找人倾诉,却不知道电话要打给谁?想离开令人窒息的地方,却不知道能去哪儿?内心的压抑似乎让呼吸都变得困难。

如果我们的孩子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满怀信任的回到自己的家吗?相信家是可以疗伤的地方,爸爸妈妈是最温暖的存在,他们不是独自一人?

他无聊的住进宾馆。

孤独和空虚成为挥之不去的折磨令他窒息,只有更为狂躁和喧嚣的刺激才能暂时平息他的无助和痛苦,于是霍尔顿走进黑夜里的酒吧,从一家到另一家,不能有片刻的间断。

霍尔顿从酒吧回来后在电梯里遇到了电梯管理员兼皮条客毛里斯。一个叫桑妮的女孩如约而至。结果两个人之间只是进行了一次有偿付费的对话。但双方却因金额发生了争吵。

后来毛里斯再次和女孩一起出现在霍尔顿的房间,他被重重的挨了一拳,并被抢走一张5元的钞票。霍尔顿哭着想从窗口跳下去自杀。

他站在窗边往外望了一会儿,却发现宾馆那边房间发生令人吃惊的事。

霍尔顿说:“有个头发花白的家伙,看样子还很有身份,光穿着裤衩在干一件,我说出来你就是相信的事。他先把自己的手提箱放在床上,然后他拿出完全是女人的服装,开始穿戴起来,真正的女人的服装,长筒丝袜,高跟皮鞋。奶罩耷拉着两条背带的衬裙等等,随后他穿上一件腰身技巧的黑色晚礼服,我可以对天发誓,随后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女人那样慢的技巧的故事,一边还抽烟照镜子,而且只有他一人在房里。

后来我又看见一对男女。也许是嘉宾的威士忌苏打的,他想喝一口,喷她一身,接着她也照样碰他,他们就这样轮流着喷来喷去。好像这是世界上最好玩的事儿。”

这家宾馆确实住满心理变态的人,霍尔顿也许是这地方唯一的正常人。

他不明白那些大人都怎么了?

为什么很多大人都变了?

林语堂先生说:

“没有一个小孩是生来就是冷心的;当我们渐次失掉那种少年心事,我们才会逐渐失掉我们内在的热情。在我们生活的某一时期中,我们热情的天性,是被一种邪恶的环境所摧残压制,挫折或剥削。其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没有留意使之继续生长,或者是我们不能从这种环境里解脱出来。我们在获取“世事经验”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的天性曾多方摧残,我们学会了硬心肠,学会了虚伪矫饰,学会了冷酷、残忍,因此在一个人自夸他已获得了很多的人世经验时,他的神经显已变成不锐敏,而麻木迟钝……

许多成年人在变坏。

离开了这个让他伤心和害怕到想去死的旅馆。当时的时间是周日,要熬到周三才能回家的霍尔顿此时不知道该去哪儿,该干什么?

约朋友见面成为唯一可以消磨时光的事情,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人往往寄希望于他人。

后来他从本子上找到三个人的电话。

从旅馆出来以后,霍尔顿先后见了三位朋友。第一位是萨丽。但是当霍尔顿告诉她想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哪儿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咱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么美好的生活!

你看呢?说吧! 你愿不愿意跟我一块去?”

萨丽坚决不同意霍尔顿的主张。

她说“你怎么可以干这样的事呢?第一,咱们两个简直还都是孩子。再说,你可曾想过,万一你把钱花光了,可又找不到工作,那时你怎么办?咱们都会活活饿死。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连一点儿……”

萨丽的回答让霍尔顿无比失望。

他说:“喂,咱们走吧!你真是讨人厌极了,我老实告诉你说。”

为什么霍尔顿会说出如此没有理智的话?因为那是他期望中的摆脱现实困境的救赎之路。但被萨丽用现实的理由牢牢地堵上了。而且霍尔顿心里明白,萨丽说的没错。

于是两人不欢而散。

之后霍尔顿约见了老卡尔.路斯。路斯是霍尔顿在胡敦中学念书时的辅导员。就如霍尔顿所说,老路斯只做一件事,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他的房间里纠集一帮人大谈性问题。

最后霍尔顿去见了安东里尼老师。安东里尼老

师是霍尔顿默认的精神导师,。

安东里尼老师认为,确定人生目标 学习是最好的走出现实困境方式。

“你得找出你想要去的地方。你决不能再浪费一分钟时间了。尤其是你。一旦你弄清了要去哪儿,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在学校里学习。当你学习以后就会知道,对人类的行为感到迷茫,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和精神上都有过彷徨的时期。”

而且用一句话教育霍尔顿如何处理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关系。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霍尔顿承认老师的教导是正确出路,但他仍很迷茫,很孤独。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仅仅是活着而不是生活,他们如行尸走肉般的苟且偷生。

但更多的人是为着自己的梦想,家庭,孩子和爱人,忍受着生活的压力,默默的坚持着,因为他们肩负重任。那些留下老人和孩子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那些拼命奔跑在路上的快递员,送外卖的人……他们确实活得艰难,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们感动不已。

霍尔顿的父亲是有名大律师并且经商,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衣食无忧。但他讨厌学习,鄙视“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他对学校及社会上诸多人和事处处看不惯,甚至憎恨,有强烈的叛逆行为。

现实社会中,和霍尔顿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孩子有很多,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心里状况呢?他们的眼里只盯着孩子们考卷上的分数!

是该警醒了,麻木中的成人们!

2,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孩子。

十六七岁的霍尔顿看似浪荡公子,外表落拓不羁,傲慢冷漠。他对孩童以外的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充满不屑,甚至憎恨。但在他浮燥的驱壳下,内心深处却柔情似水,在他心灵的一鄅总是暖意浓浓情意深深。

亲情,友情和爱情常让他心情激荡,念念不忘。

他对自己的父母及手足弟妹充满了浓浓的爱。这种血浓于水的爱,如蜜一样,甜甜蜜蜜,粘稠的化也化不开。

他爱自己的律师父亲及有神经衰弱身体不太好的母亲,耽心自己被开除让父母伤心;

他爱当作家的哥哥,特别爱看他的作品;

他最喜爱的弟弟艾里不幸去世了,这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书中到处可见他思念自己弟弟的文字,就连室友让他代写作文,他也索性描写起弟弟艾里的垒球手套来。

他写道: 因为在弟弟左手垒球手套的指头上,指缝里到处写的诗,用绿墨水写成,他已经死了,是患白血病死的,但是你总会喜欢他,他比我小两岁,可比我聪明50倍。不仅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是最讨人喜欢的孩子,他从来不跟人发脾气,她的头发是鸡红鸡红的。他真是个好孩子,他去世的那天晚上,我正在汽车房里,我用拳头把那些混帐窗玻璃全都打碎了,而且还想把那年夏天买的,那辆旅行汽车上的玻璃也打碎。这就是我给室友写的作文,老艾里的垒球手套。

他说弟弟简直是个鬼精灵。

他非常喜欢小妹妹菲苾,他说:“你真应该见见她,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她真是聪明,她的功课都是优。”

他说:“真应该见见老菲苾(小妹),她也是那种红头发,跟小弟弟有点像。在夏天剪的很短,夏天她总是把头发一股脑扎到耳朵后面,他的鼻子也挺小挺漂亮,冬天她的头发留的挺长,看她头发的确漂亮的很,她还只是10岁,她很瘦,可是瘦的很漂亮,练习溜冰的那种,你真的真会喜欢他。

她喜欢看电影,最爱看《三十九级台阶》甚至能背下电影里的所有对话……

他费尽心思的给妹妹买了一套她喜欢的唱片后,不小心又打碎了,他写道:“我把老菲苾的唱片掉在地下,碎成了约莫50片,那唱片包在一个大信封里,可照样跌得粉碎,我心里真是难过得要命,真,他差点哭了出来。”但妹妹说:“我在收集碎唱片呢”。

多么善解人意的小妹妹!他更加喜爱妹妹了。

他和弟弟艾里常带妹妹上公园玩,她走在中间就像个贵夫人似的。弟弟也喜欢她的要命,她是个有头脑的女孩子。

霍尔顿担心自己万一染上肺炎死了,妹妹心里一定很难受,因为她俩感情非常好。最后他打定主意决定偷偷的回家去看妹妹一次,万一自己真的死了,也算是一次生死诀别。

回家后,妹妹知他手里钱都花光了,便把兜里仅有的八元六毛五分钱都给他了。一霎时,霍尔顿情不自地哭了起来,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那顶红色猎人帽送给妹妹。

正是这个令他心心念念的有头脑的小妹妹,得知霍尔顿决定离家外逃后,竟也书不念了,拖着大箱子,非要和霍尔顿一起去大森林。

为了妹妹前程,霍尔顿终于妥协了。他没能逃脱成人世界去到大森林旁盖小房子,没能去找工作乃至成家过日子。

他带着妹妹先到公园玩木马。

他在大雨滂沱中淋得像只落汤鸡,可是看到妹妹穿着那件蓝大衣,坐在那匹木马上一圈圈转个不停时,他的心里实在快乐极了。

之后他和妹妹回家了。他要重新面对纷纷扰扰的社会现实。

一个孩子要求的快乐其实真的很简单,很纯粹。他讨厌成人世界里的假模假式,讨厌那些虚伪的外表下一群人卑鄙的灵魂。

他希望所有的孩子们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去学习,去生活,去感知世上的一切美好。

霍尔顿是个重友情的孩子。

霍尔顿虽被开除,但在离校前,他拿了手提箱,准备动身,还在楼梯口站了一会儿。顺着那条混账走廊望了望,不知怎的,他几乎哭了出来。他戴上那顶红色的猎人帽,照着他喜欢的样子将帽舌压到传到脑后,然后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大喊:“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然后就离开了那个地方。

妹妹让霍尔顿说一个非常喜欢的人。

他想起,那两个拿着破烂的募捐箱到处化缘的修女,还有那个戴着铁边眼镜的学生,那些教他学问的老师,那些打过架朝夕相处的室友,还有曾给予过他一点点帮助的人。

在书的结尾处,霍尔顿说:“ 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比方说。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账毛里斯哩。说的好笑。”

他说:”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他珍惜友情,珍惜与每一个人相处的时光。

霍尔顿喜欢同学琴。

多次想约她见面却未实现。他经常耽心琴的处境,懵懵懂懂的爱情常让他心跳不已。

周末时,他无意中得知室友约会的女孩子是琴.迦拉格,立时整个人都紧张起来了。因为琴.迦拉格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喜欢到不忍心和别人分享的珍宝,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

要是我骨子里喜欢什么,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把她们的名字告诉别人,那就像把她们的一部分交了出去。别人的不屑一置,又会增加被蔑视感,因为我们的喜爱就像我们的一部分。”

霍尔顿不愿想象他们约会的情境,因为他知道斯特拉德莱塔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外貌总是挺不错,可是他感兴趣的只是那些非常色情的东西。”

自始至终琴.迦拉格占据着他的内心:

“一霎时,在我出去到休息室的半路上,我脑子里忽然又想起了老琴.迦拉格来。她进了我的脑子,却再也不肯出去。”

初恋的美好,如珍宝藏在霍尔顿稚嫩的心田里,是那样纯洁无暇,珍贵无比。

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商和做人准则。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都不热爱,又怎么能爱朋友,爱国家?

内心对亲情友情爱情充满浓浓爱意的霍尔顿,有着做人最根本的良知,是千千万个青少年纯真本性的缩影。他们都是生机盎然的麦田里的一株青麦,极需社会,特别是所有成年人世界的关爱和守望。

3,渴望纯真世界的霍尔顿

他渴望纯真的儿童世界,时时刻刻想逃避这个丑恶虚伪的现实社会。

他想到大森林边盖个小房,装作聋哑人不与成人交谈,快乐生活。

他还说: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一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最大最纯真的愿望,竟是渴望自己,渴望天下所有的孩子,能像麦田里的麦苗一样,不受污浊环境干扰,热情奔放而又快乐成长。他要守在麦田悬崖边,做个忠实的守望者,防止孩子们犯错误坠下山崖!

霍尔顿非常喜欢那顶红色猎人帽。为什么?因为他非常喜欢弟弟妹妹那红色的头发;因为红色象征着青春蓬勃向上的朝气,象征着温望充满活力的纯净的成人世界,象征着主人公渴望与讨厌的虚伪成人世界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孩子们这些内心世界,大人们都看到了吗?都懂了吗?

霍尔顿为了妹妹舍弃自己逃离现实的愿望,但他始终只能在社会的围墙外游荡而不能与社会合为一体。

罗世平写到:“霍尔顿为克服隔离感而产生的痛苦,又试图退化的知觉尚未产生的合一状态,即人诞生前的状态。他渴望能返回象征自然、黑暗的子宫。然而,霍尔顿似乎只能在幻想中寻求这种退化性的合一状态。他幻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么,真正应该担当麦田守望者的人是谁?是霍尔顿这些孩子吗?

当然不是!

真正应当担此责任的是健康的社会,是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学校老师,是养育孩子们的父母,是所有呵护孩子们成长的大人!

还应是孩子们自己!因为救赎自己是人生必修课!

然而,孩子们为什么得不到呢?

因为现实中大人们对名和利的追逐,让本该纯真的世界包裹上一层层诱人的外壳。

曾看过“小马云”的故事。一个酷似儿童期马云形象的农村孩子偶尔被推上热搜后,扑天盖地的广告商,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本该有着大好前程的孩子,却被利欲熏心的父母,被沾滿铜臭气味的成人世界毁于一旦,最终退回贫脊落后的山村,凄惨收场。

孩子纯真心灵被践踏,被毁灭,谁之责?谁之罪?为什么没有人去为他守住混账的罪恶悬崖?

“小马云”事件不应该引起他的父母及整个社会反思吗?

中国学校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志的教育方式,夺走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快乐和天性。

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国外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宗旨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霍尔顿最后的出路是什么?是回到学校努力学习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还是继续在社会游荡消耗青春?作者没有明示,留待读者们去解答。

结语

看完这部作品,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把儿童的内心世界用成人的世界来对比,你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当成年人整日忙于追逐权利、名誉、金钱。却往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那就是关注孩子内心世界,了解孩子们真正的需求,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因为虽然给予孩子们的物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他们的精神可能越来越荒芜。

真正的倾情陪伴孩子却变为稀有品。

陈文娅说:“我真的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在赚钱的同时,能够多陪陪我们的孩子,我想也不至于这些孩子在他们的青春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时候,已经凋零了。多给这些孩子们一些爱吧。”

2,麦田里不会有真正的守望者。真正的守望者应是充滿正能量的社会,是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学校,是养育孩子并真正关心爱护孩子成长的父母!

作为孩子们,更要努力改变自己。别让自己堕落,要勇于直面这惨淡的人生,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守望者!

愿塞林格锋芒毕露的文笔,唤醒那些沉迷在混账悬崖边的成人们,敞开胸怀,拥抱麦田里正在渴望爱的滋润,渴望向上的孩子们吧!

愿我们都做一个心中装有小孩的大人吧!

朋友,您对《麦田》这部作品又有什么评价和感悟呢?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