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

三线建设的利弊之争,至今仍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认为三线建设利多还是弊多的人各执一词。我以为,讨论这件事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前提:三线建设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战备,首先考虑的是国防安全;如果单纯为了经济效益,那就不用搞三线建设了。

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1)

一个国家的安全,从来都不仅仅是算简单的“经济账”。

这不是说“经济账”不该算,或者是不重要,而是要像毛主席反复强调的那样,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新中国的面临最大威胁是什么?是外部敌对势力时刻亡我之心不死的蠢蠢欲动。保卫新中国,捍卫社会主义政权,这才是首先要算明白的一笔大帐,一笔“政治账”。

如果单算“经济账”的话,抗美援朝砸了那么多真金白银、牺牲了那么多烈士,从经济上看也很不划算。可是,能这么算账嘛!

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2)

60年代,虽然那时的中国经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工业和交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地理分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中国的主要工业、交通设施还是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由于山川险塞,交通不便,工业的发展仍然十分滞后。

那个时代,我国面临的外部侵略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虽然存在着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估计过高的问题,但如果一旦外敌对中国发起突然袭击式的大规模侵略战争,东部地区无险可守,势必还要依托大后方进行全民战争,如同抗战时期那样,拥有陕甘宁和西南两个大后方,才能进行和打赢持久战。

毛主席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因此,从国防成本角度来看,三线建设毫无问题。

1964年,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重点是西北和西南。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400多万干部群众、工厂职工、部队官兵来到大西南、大西北,在大漠荒野、深山峡谷,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20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中国西部也由此形成了一个个新兴的工业城镇。

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3)

若从经济成本角度来看,三线建设确实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很多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

如三线建设在推进之初就首先考虑了国土防御的重要性,“分散、隐蔽、靠山,必要时进洞”是选址的重要标准,有些企业和生产基地的下属单位高度分散,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不得不长途倒运,部分项目资金、设备、原料难以一次到位,被迫多次中途停工停建,致使研发和生产成本高昂。

一些项目没有经过严格、充分的论证,为此出现过把一些船舶、舰艇企业建在山区,建成后还需要转运到长江或海边的情况,这对武器验证极为不利。

有些企业建设之前没有很好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建在地质气候有灾害隐患、不宜居住的地方,过于强调和突出“人定胜天”、“艰苦奋斗”的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还有过于强调隐蔽性,把工厂都建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不但影响生产、信息交流和科研技术的发展,也造成职工生活和子女升学、就业困难等等,很多工厂企业慢慢都成为所在地行政区的一个个特殊的“孤岛”,企业职工不但在当地没有归属感,当地人也把这些企业职工当成外来人,这在贵州一些地方尤为明显。

三线建设规模过大,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家的承受能力,并且还存在重复建设和大量的浪费,在管理上也不讲究经济规律而突出行政命令手段,致使一大批企业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

作为国家总体战略工程,三线建设最终经历了3个五年计划。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工企业转民办,大批三线企业由于后遗症太多,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完全失去了竞争力。为此,大批三线企业或搬迁,或合并,或破产,或重组,或转让,或倒闭,都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4)

三线建设作为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许多做法违背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但瑕不掩瑜。

必须要知道,当时新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那是准备要用相对微薄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钢铁洪流的攻击。为什么要藏入深山秘洞?那是要对可能遭遇的核打击做出最大限度地防御!三线建设开工建设的基础是,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生存第一

只有先生存下来,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才有机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机会在逆境乃至绝境中反败为胜,才有筹码继续参与并最后赢得国际政治这盘大棋局。

回想看,那是一种多么无奈的选择呀!如果抛开历史现实,空谈“科学”和“经济”,三线建设连搞都不用搞了。

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5)

光从战备角度而言,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是没有错误的,这也是中国这种大国在面临外部威胁时的必然之选。虽然三线建设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是在具体执行的层面上,而非战略决策上。

从全局看,三线建设是中国为了国家整体战略和国防安全走出的伟大一步。这笔“政治账”,任何时候都是划算的。

那么“经济账”呢?必须承认,三线建设帮助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脱贫,但也分散原来相对集中的工业体系,削弱了建国初期建立的工业基地的持续性发展和更大更强制造能力的发挥。但是东部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工业底子,因此在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在有利政策加持下可以迅速实现较快发展,不但能继续向外“输血”还能够重新“造血”。同时,三线建设为西部的崛起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工业遗产和精神财富,没有三线建设在中部、西南留下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传承,东部沿海的制造业根本没法顺利实现如今的向内陆地区转移。

因此,即使单看“经济账”,三线建设也不是一无是处。而且时间越往后,这笔账越划算。历史周期拉得越长,这笔“经济账”的利息越丰厚。

对三线建设的理解(三线建设是一笔划算的)(6)

凡事都有利弊,但要看是利大还是弊大。三线建设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利远大于弊,而且时间过得越久,越显得利在千秋。

三线建设,是我国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为民族未来和子孙后代购买的一份保险,这份保险虽然没有生效,但却给了国人以安全感,解除了中国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