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1)

说起《烛之武退秦师》,想必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是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学过的一篇课文,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文学家丘明左写入《左传》的一篇历史散文。这篇散文记叙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对于文章内容,笔者就不再过多分析了,只要背过高中语文课文的人都非常清楚。我们来简单谈谈这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影响。简单地讲,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这与其说是一次成功的游说,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离间,它在秦穆公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利益的种子,一颗葬送秦晋之好的分裂的种子,一颗让秦晋两国成为世仇的种子。

事件背景

(一)秦晋之好

秦晋两国为何会结盟伐郑?这得从秦晋之好说起。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了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立为夫人,生女伯姬及长子申生。后来,偏居西隅的秦国国君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便向晋献公家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做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2)

晚年的晋献公昏庸,被美色所惑,宠幸美女骊姬。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生下小儿子奚齐。奚齐稍长后,晋献公在宠妃骊姬的枕边风的怂恿下有意废掉太子申生,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公元前656年,骊姬用计逼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又迫使另外的两个有贤名的公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公元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公子奚齐继位。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趁机聚众作乱,把幼主奚齐刺死在晋献公的灵堂上 。

公元前651年十一月,公子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成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元年),晋惠公背信弃义,没有按照之前的承诺将河西之地的焦、瑕二城送给秦国作为回报,与秦国失和(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里所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此后,秦晋两国开战,惠公战败,不得已,将儿子送到秦国为人质,时间在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的夏天。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五年后,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逃归晋国。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夷吾病死,其子圉在绛城即位,是为晋怀公。

与此同时,公子重耳经过长期流亡,也被秦穆公招纳而至。 秦穆公的意图,在于帮助重耳回国夺权,以此建立秦晋同盟关系。公元前636年春,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在穆公秦的支持下回晋国杀晋怀公而立,是为晋文公(这就是课文里晋文公所说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背景)。到这时,秦晋两国的关系,算是到了顶峰的状态。秦穆公堪称是史上“好姐夫”,连续扶持了几任晋国国君。

晋文公回国继位后,秦晋两国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而晋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也像是开了挂一样,在短短的四五年里先后勤王周室平定了王子带之乱、伐卫、伐曹、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主持践土之盟,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3)

(二)晋、郑的旧怨新仇

公元前637年(郑文公三十六年),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时路过郑国,至郑城。郑文公得知公子重耳将要到郑城,召集群臣商议,说:"晋国公子重耳叛父君而逃亡国外,不忠不孝,到什么地方都不受人欢迎,屡遭饥饿。此不忠不孝的人,我们不必以礼相待!"正卿叔詹劝郑文公说:"晋国公子重耳有'三助',是天佑的人,将来必得国为君,不可怠慢!"郑文公不信,问有何"三助"。叔詹回答说:"公子重耳是狐氏女所生,狐与姬是同宗,同宗为婚,出类不凡,必成大材。此一助。自从重耳流亡国外十八年,国内一直不安,无人能管理,是天意等待贤人回国为君。此二助。跟从公子重耳的赵衰、狐偃、介子推等人,皆为当代的英雄豪杰。重耳得而用之,必成大业。此三助。公子重耳有此'三助',将来必得国为君。主公应以礼相待才是。"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言,说:"重耳已在外流亡十八年,将近六十岁了,有何做为!"叔詹见主公将无礼重耳,又说:"主公若不礼公子重耳,请将他杀了,以免留下后患。"郑文公一听大笑,说:"大夫所言是何道理,一会儿让寡人以礼相待他,一会儿又让寡人杀了他。以礼相待有什么好处?杀了他又是因为有什么仇怨!"当即下令,让门吏紧闭城门,不准公子重耳入郑城。晋公子重耳等人听说郑国不让他们进入郑城,怒而改道往楚国去了。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所以晋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即课文所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在两年后(公元前630年)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事件:秦晋伐郑,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七年),为阻止楚国北进 ,晋文公、秦穆公带兵包围郑国,想得到晋文公流亡郑国时的恩人叔詹,叔詹听说后自杀了。郑国人带叔詹尸体给晋文公,晋文公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文公害怕了,听从了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暗中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阐明晋国曾经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的本性,日后必"阙秦",从而触及了秦穆公的软肋痛处,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秦穆公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等人率军帮助郑国守卫国门。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义的。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明智的。晋国看到盟友撤走,知道伐郑不成,也与郑国媾和,随后也撤了军。晋国虽未灭郑,郑文公再也不敢对晋国无礼。直到后来郑穆公在位时,郑国始终是晋国的重要追随者。晋、秦伐郑事件就这样来势汹汹而草草地结束了。

秦穆公从郑国撤走时,为了防备晋国吃独食,就留了一手,在郑国留了秦军帮助郑国守卫国门。而恰恰是这一手,却为秦、晋交兵埋下了种子,将秦、晋两国的关系彻底引向了不可调和的深渊。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4)

事件的后续影响

烛之武凭借自己的老辣的政治智慧及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退了秦军,这与其说是一次成功的游说,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离间,他悄悄地在秦穆公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利益的种子。这颗种子正在秦穆公心里渐渐地发芽生长,穆公试图往东向中原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的政治雄心就是浇灌种子的肥料。

(一)崤之战

两年后,机会来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九年)十二月己卯,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同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

秦穆公得知晋、郑两国国君新丧,看到晋、郑两国新君初立,朝堂政局不稳,以为有利可图,不听蹇叔等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乘机吞并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人率军出袭郑国,于次年(前627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国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秦将见机密已泄,杞子逃亡到齐,逢孙、杨孙逃亡到宋。

公元前627年四月,晋国侦知秦军动向,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最终全军覆没,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三帅被俘。随后,在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请求下,秦国三帅被释放回国。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5)

(二)彭衙之战

两年后,公元前625年(周襄王二十八年春),秦穆公再命孟明视领兵攻晋,以雪崤山战败之耻。晋襄公率军迎战。两军遇于秦西部的彭衙。双方列阵后,被先轸罢免的车右将军狼曋率部下二百余人首先冲入敌阵,杀的秦军阵脚大乱。晋军主力随之发起攻击。秦军大败,狼曋战死。同年冬,为进一步遏制秦国势力东进,以巩固晋之霸主地位,晋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军联合宋、陈、郑军再度攻秦,相继攻克秦邑汪(今陕西澄城西)及彭衙后撤兵。

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军伐晋,渡过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攻取了晋国的王官(在今山西闻喜南)及郊(闻喜西)。晋人不出战,秦军掉头向南,由茅津渡再过黄河,到达崤山,收拢埋葬了崤山中秦军尸骨而还。

这两次战役是崤之战的余波。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和意义(一个被低估的历史事件)(6)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崤之战中心存侥幸,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奔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彻底被晋国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从而"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也算是转祸为福了。烛之武退秦师,虽然不是崤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也可以算得上是此战的导火索了。

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一直到三晋灭亡。崤之战后,秦国与楚国结盟,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秦、楚两国则开启了前后长达四百年的战略合作。

历史总是有意想不到的伏笔,一个看似普通的历史事件,有时候可能就是那只能引发历史风暴的蝴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