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

卓斌(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同一课题的不同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比较,得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体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在建构新概念的过程中体现新知识的生长性,在新概念的意义建构环节体现内涵的生成性,在例题教学环节充分展示解题思路的建构性,在回顾反思环节中要突出化隐为显的思想性.

关键词:向量的加法;教学过程的比较;教学过程的思考

同课异构活动已经成为当下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同课异构”体现了不同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在教学设计、知识呈现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展现出不一样的思路与风格,可谓是同中求异,体现个性.笔者有幸参与了两所名校联合举办的同课异构会课活动,观摩了两位教师执教的苏教版教材必修4“向量的加法”一节课.教师甲是一位从教近二十年的优秀男教师,教师乙是一位从教六年的新秀女教师.

一、对“向量的加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

1.旧知回顾环节

教师甲提出问题:关于向量,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由于前一节课刚刚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及表示,因此学生很自然第回答:向量的定义,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等.教师甲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与统摄性,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和相互补充.

教师乙连续提出了八个问题:(1)向量是什么?(2)向量怎么表示?(3)什么是零向量?(4)什么是单位向量?(5)什么是平行向量?(6)什么是共线向量?(7)什么是相等向量?(8)什么是相反向量?采取师生一问一答方式.教师乙的问题具体而且明确,信息反馈短平快.

笔者主张在旧知回顾环节设计开放性较大的问题,引领学生忆一忆与议一议,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为宜.对于教师甲,笔者认为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可以这样引导: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数学上研究问题往往先从特殊性入手,那么从大小与方向这两方面来看,向量又有哪些特殊性呢?从大小上看,有零向量与单位向量;从方向上看,有平行向量和共线向量;从大小与方向两方面来看,有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而且对于若干子概念的关系层次清晰,内涵清楚.

2.创设情境环节

教师甲创设的问题情境:如图1,由于大陆与台湾没有直航,2006年春节探亲,乘飞机要从上海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台北,问飞机的位移是多少?该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求作位移的合成过程又具有物理学背景,是向量概念产生的重要源头.

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1)

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2)

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3)

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4)

这两个问题较为具体而明确,学生的思维张力略显单薄.

由此可见,课堂小结环节中应该设置开放性与反思性问题,引领学生回溯一节课学习历程,让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并注重提炼学习体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对教学过程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观摩“同课异构”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异课同构”的探究,即异中求同,探索最能展现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找寻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实施方式.

1.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体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

问题情境通常包括实例、情境、问题或故事等.不管你采用哪种办法,都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起到质疑激趣的功能.例如,“向量的加法”这节课,除了课例中给出的问题情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让一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按照口令走几步,然后其他学生帮助他计算其位移问题,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中进行数学化处理,引入学习向量的加法,从而凸显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板书设计方面可以这样进行:位移的结果—合位移—位移相加—向量的加法,从而给出课题.

2.在建构新概念的过程中体现新知识的生长性

温故知新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方能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或培养基,实现“生长教育”.否则新知识就像水中浮萍,随波逐流,“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就是“无根教学”,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就没有办法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联系.“向量的加法”的“根”应该是“实数加法”,只是所加的对象或元素不同而已.要引导学生理解向量a与b的和,借用符号“ ”表示,这时“ ” 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累加,而是要借助三角形法则或者平行四边形法则来作图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算术的加法”并不是求“和”的唯一合理的运算.

3.在新概念的意义建构环节体现内涵的生成性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环节,要体现生成性,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同时,意义建构还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学生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向量的加法”内涵十分丰满,既包括向量加法的定义,又包括三角形法则的操作;既可以采用三角形法则,又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既要研究几何作图,又要探索向量模的大小关系;既要建构两个运算律,又要对于向量的加法运算进行推广.这方面教师甲做得非常充分到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4.在例题教学环节充分展示解题思路的建构性

例题教学是数学应用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新授课中第一个例题的教学最好贯彻“先展后评”“先学后教”的原则.首先,让学生先动手尝试、探索,尽可能地暴露学生各种可能的想法,然后,师生共同评判甄别,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以及一些奇思妙解,并对于错误思路进行归因分析,彻底认识错误本源;其次,变式训练,强化解题套路,学会举一反三,归纳解题步骤.例题教学要贯彻好解题思路的建构性,让学生感受到解题过程的合乎情理,自觉地认可与接受.切忌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只讲解法,不讲想法.

案例中教师甲设计的例题解决过程如下。

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两种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