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1)

郭德纲有句“名言”,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

我想改成,不想当将军的厨子,就成不了好厨师。

这句话说出来,相信大家都会一头雾水,甚至有些人会说我妄自尊大。

暂且不辩解,请大家耐心看完全文,再做定夺可好?


一个天天围着灶台的“厨子”,怎么能跟“将军”相提并论呢?

各位有礼,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学厨的时候,师父教我的第一件事,不是刀工,不是掂勺,而是备菜

师父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去把这个菜,给我备好了。”

我便会拿着师父给的菜谱,准备食材,清洗,切好。调味料准备好,遇见要焯水或者油炸的,提前处理好。

那时候不懂师父的良苦用心,心里还有偏见,觉得师父人太懒,就只是最后炒一下而已。

虽然心里有抱怨,但还是只能次次照做,久而久之,我便完成了这种习惯。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2)

一道菜也好,一场宴会也罢。我都会根据菜单,先把所有食材处理好,准备好。需要时间的提前烹饪,该炖的炖,该蒸的蒸。

有好几次应付宴会,每每将要手忙脚乱的时刻,突然发现自己准备的竟十分充分,便又变得有条不紊了。

很久之后,我才顿悟,原来师父让我备菜,是在培养我做厨师的做事习惯。

而当做事习惯从手上转换到脑子里的时候,又养成了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养成以后,我发觉似乎烹饪的窗户纸已经被捅破了。

我有一个做法餐的朋友,一次闲聊中,他无意间说到,“我在法国读烹饪学校时,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一种习惯,叫mise en place 法语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到一个地方。”

说简单点,这不就是师父叫我做了一遍又一遍的事情嘛,备餐

后来,我给这种思维习惯取了一个高级的名字,“烹饪大局观”。

我自认为造诣还不够,结合我自己和我师父的事,给大家细讲一下。


出去旅游,带着辣椒

有一次,我计划出去散散心,顺便吃一吃地方美食,找找灵感。

这事儿不知道为啥被老痞厨知道了,拎了瓶酒,连威胁,带恐吓,还有点祈求得让我带他去。

(老痞厨就是我的师父,之前写过他的文章,详见做一个“没修养”的厨子,炒菜更香 )

我这人心软,要不是那瓶酒下肚我肯定不带他。老痞厨知道我酒量不好,每次找我办事儿,只要把我灌醉,这事儿准成。

我带着老爷子,给他拎着行李去坐飞机,到了机场,有点紧张的问我,“小子,我没坐过飞机,我这辣椒让带不,我看电影上说,好多东西不让上飞机。”

我疑惑的看着他从包里拿出来的一小袋辣椒,不解的问道,“应该可以,不过你带这玩意儿干嘛?泡茶喝呀?”

老痞厨听我说能带,表情踏实了不少,反应过来以后,踢了我一脚道,“你小子,懂个屁!”

我们走了几个地方,来到中原地区某个地级市后,老痞厨跟我说,他以前的一个同事在这边当主厨,带我去会会他。

当天晚上,老痞厨带我去了家装修很大气的饭店,点了一份辣子鸡,一盆水煮鱼。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3)

吃的时候倒是没说什么,吃完回了酒店,老痞厨问我,“小子,今天这俩菜,吃着咋样?”

我当时并没有多想,就按实际情况回答,“各方面都没啥问题呀,就是差点儿意思,但是差在哪儿了,我也说不上来。”

老痞厨听了,嘿嘿一笑,不再多言。

第二天下午,老痞厨接到了他口中的以前同事的电话,听着有点要切磋一下的意思。

令我没想到的是,晚上的时候老痞厨又带我去了前一天的那个饭店。

走到门口我忽然反应过来,这老痞厨昨天敢情是探路呢。

到了门口,老爷子晃悠着手上拎着的辣椒,嘿嘿一笑道,“小子,今儿带你吃顿霸王餐,顺便把咱爷俩这次出来的路费坑出来。”

进去以后我才知道,这个饭店的主厨姓陈,是老痞厨以前的同事,俩个人属于亦敌亦友的关系,以前就经常切磋厨艺,谁也不服谁。

俩人比拼辣子鸡和水煮鱼,说实话,陈厨的水平肯定也是业界顶尖的,这两道菜从火候,手法,味道上来说都没什么可挑剔的。

陈厨和老痞厨分别做了菜以后,让陈厨召集的几位朋友评赏,不过很遗憾的是,陈厨并没有因为主场优势获胜,反而大家清一色的倒向了老痞厨这边。

我就记得当时陈厨尝了尝老痞厨的菜,表情有些古怪,又仔细看了看菜里用的辣椒。

一脸释然的笑着说,“你这老小子,还是那么多心眼儿,我服了。”

最后,我也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陈厨其实很早之前就跟老痞厨请教过,描述了他这边遇到的问题,辣子鸡和水煮鱼总是差点意思,但又找不出问题来。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4)

老痞厨研究了一下,大概猜到了原因,得知我要出门便一同来了。

陈厨辣子鸡的问题,不在技术上,而是出在了辣椒上。

当地的辣椒肉薄,辣味够,香味不够

老痞厨带的辣椒,肉厚,辣味中等,香味足,最适合做辣子鸡和水煮鱼。

老痞厨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属于他的思维习惯

当一道菜出现问题时,若是发生在普通厨师身上,有可能会是技术问题。

但是陈厨这类顶级厨师,技术肯定是没问题的,那问题就一定出现在食材上。

老痞厨后来跟我说,因为多年的备餐习惯,他一闭眼,两道菜用到的食材和调味料就会出现在脑海里。

把两道菜都用到的食材拿出来一一对比,逐步分析,很容易就能把问题锁定在辣椒上。

老痞厨已经把做事习惯上升到了思维习惯,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做了灵活运用。

老实说,这种方法我用的最多的其实是在学厨之前那份工作中。

当问题出现时,根据问题的表象,分析出可能引起的原因

把原因做罗列,然后做分析,通过相生关系排除一部分原因,再通过经验排除一部分原因。

若还不能确定,则调整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其他保持不动,根据最终表象,返回来继续推。

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效率会低一些,应对一般问题,非常高效。

当我把这种方法应用到烹饪中时,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

当做菜遇到问题时,用这种方法找问题,简直事半功倍。

不过,需要大家要有一定的积累,做的菜越多,对菜品,对食材,对调味料就有越深刻的了解,这种方法越好用。

有没有点知己知彼,了然于胸的意思?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举例颇多,也挺有意思的,大家一次看个够)


做十个人的饭VS做一百个人的饭

听陈厨说,老痞厨曾经也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人物。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5)

那时候他们工作的酒店,因为名气大,菜品质量好,可谓是门庭若市,每到饭点,就餐的人都会排队。

赶上节假日或者大型宴会,门都能被挤破。

尤其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他们一天可能要接待几百桌的客人。

我们都知道,烹饪是一件容错率比较低的事,而且还有很强的实效性,若是频繁出现出餐慢,餐品质量不稳定的事,对一家酒店是致命的打击。

老痞厨每次都会提前做预演,提前推新菜,把菜品规划好,凉拼,蒸煮,炖炒,炸溜。把菜品通过烹饪方法区分,对齐上菜的时间,保证不同菜品同时出餐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6)

对齐出餐时间与对齐开始时间的对比

还会提前做好临时情况的应对计划,准备两三道菜,作为候补。

烹饪,难免会因为操作失误或者食材选购出现意外情况,若是没有应对计划,发生了这种事就是神仙也救不回场。

据陈厨回忆,有一年一个打荷的小哥,做糖醋里脊,炸的有点过火了。

一群人急的团团转的时候,老痞厨走过来捏了捏炸好的里脊,确定不能用了,淡定的说,“都别乱,去把备用的排骨拿来,换糖醋排骨。”

最后,有惊无险,糖醋排骨很成功,没有造成后厨事故。

我大概能想象出老痞厨当年带着几十个人,在后厨有条不紊的样子,再结合他做的那些准备和计划,还真有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意思。


我自然是没有师父的水平,也没有在大型餐饮公司工作的经历,没见过那么大的场面。

不过在应对家庭聚会上,倒是有些方法,这个估计更适用于咱们普通人。

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做家宴时,确定菜单上有些“错误”的方法。

大部分人定菜单会是在超市或者市场上一边看着食材,一边心里琢磨着做什么菜。

我是先列菜单,再把菜单拆分成食材和调味料,确定好之后再去市场买菜。

买菜的时候,会稍微多买一点,多出来的食材用来应对菜品没做好,或者临时加菜的情况。

下面这张照片是有一年中秋家宴时,我做的菜单和菜单分解,请忽略我潦草的笔迹。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7)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因为常年备餐习惯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规划和应对计划。

根据计划去执行,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有更加专注的状态,专注催生高效


东北土豆炖,西北土豆炒

同一食材,不同品种,特性不同,需要灵活运用。

拿我们最常吃的土豆来说,大体是分为黄心土豆和白心土豆的。

黄心土豆的淀粉含量更高,适合炖煮,更容易产生绵软沙质的口感,与猪肉或者鸡肉搭配,吸收多余油脂能起到解腻的作用,同时,由于土豆吸收了油脂和味道,香味知足,很多人甚至觉得比肉更好吃。

白心土豆含水量更高,口感脆,适合炒,成品爽脆。

因为我时常到处跑,在西北甘肃的时候,尝到的当地土豆脆感十足,当地人更喜欢用土豆做炒菜,用我一个甘肃朋友的话来说,他们是吃洋芋长大的。

师父与学徒的处事方式(靠师父培养的一个习惯)(8)

东北和内蒙的土豆多是黄心,也容易理解,东北地区天气寒冷,炖菜居多,黄心土豆是最佳搭档。

还有很多食材,都是这样,例如长茄子水分含量高,肉质细嫩,适合做蒸茄子或者烧烤。

圆茄子纤维粗,相比长茄子来说口感更紧实,适合炒和炖

了解食材的特性,了解调味料的特性,甚至需要了解灶具的特性。

例如处理白菜时,我们最好用钢刀切,炒的时候用钢锅炒,因为白菜特别容易吸附铁的味道,用铁刀或者铁锅,很容易产生铁锈味。

再如生抽,特级生抽鲜味足,二级生抽酱香浓,我们根据菜品的味道呈现,灵活运用。

一切了然于心后,把食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让其发挥最大的能量,岂不是“知人善任”嘛。


备餐习惯,其实还有很多优点,当所有食材摆在眼前时,会对菜品有统一的认识,自然而然的在心里会做推演,这样菜品成功率更高。

同时能让大家注意力更集中,更加专注的做菜,不会丢三落四,忘记放盐,还是忘记放某个食材的事情更不易发生。

做菜也是有“窗口期”的,提前备好食材,在适当的时机,最趁手的位置拿起来就可以下锅。

避免有时候找不到菜,找到了发现锅已经糊了的尴尬境地。


我很喜欢用文字分享对烹饪的感悟,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厨艺。

若是觉得我的文章能对您带来一些帮助,别忘了点个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文章。

对了,还没“辩解”关于“将军”的问题,大家把文章里标红的成语读一遍,若是用来形容将军是不是更合适?

其实这也就是一种比喻罢了,毕竟厨子,只是厨子,喜欢做菜的厨子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