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动脉mra讲解(颅脑动脉系统及CTA检查技术)

颅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常见、多发、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300万人有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于中年人及老年人,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脑血管疾病带来后遗症具有高致残率那么如何做好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如何选择有效的检查方法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颅脑动脉mra讲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颅脑动脉mra讲解(颅脑动脉系统及CTA检查技术)

颅脑动脉mra讲解

颅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常见、多发、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300万人有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于中年人及老年人,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脑血管疾病带来后遗症具有高致残率。那么如何做好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如何选择有效的检查方法呢?

常见的血管成像技术包括DSA、CTA、MRA。

DSA: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一种较为可靠、准确的诊断方法。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诱发或者加重患者血管痉挛,造成动脉瘤破裂等。同时,DSA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花费时间较长、检查费用高,给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

CTA:可以进行颅内动脉瘤大小的测量,并较好地显示脑动脉瘤局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情况。64排以上的螺旋CT因其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等优点,诊断结果参考性较强但是存在辐射,不适合孕妇或者儿童等敏感人群。碘造影剂过敏者不宜检查。

MRA:属于无创检查,不需注入造影剂,无射线辐射损害,安全性最高。但MRA存在假阳性及夸大狭窄程度的不足,且检查时间较长,不适合急症、烦躁患者、婴幼儿及体内有铁磁性金属异物的患者。

颅脑动脉基本介绍

脑动脉两大体系: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

两个系统供应脑部的范围:以小脑幕为界,幕上部分为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幕下部分为椎动脉供血。以顶枕沟为界,脑前3/5(大脑的前部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血,脑的后2/5(大脑后部和部分间脑、脑干、小脑)由基底动脉系供应。

1. 颈内动脉系

发自颈总动脉,经破裂孔入颅。主要分支包括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2. 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动脉、迷路动脉、大脑后动脉。

3.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吻合形成封闭的七边形血管环。其意义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是侧支循环最充分的供血来源。

颅脑CTA检查技术

1. CTA检查的基本原理

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理想状态是处于最高峰且兴趣区内血管腔对比剂充盈均匀)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成像的血管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2. 检查前准备

(1)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2)明确保持固定姿势的重要性;

(3)交代不能做吞咽、眨眼等动作;

(4)告知注入对比剂后身体会有发热感为正常现象,无需紧张。

3. 检查方法

选择扫描序列。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③扫描范围: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④扫描方向:从下往上扫(足至头);

⑤扫描层厚、层间距:0.75 mm、0.625 mm。

(2)增强

①对比剂用量: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40 ml(儿童体重用量为2 ml/kg);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注射速率3.0 ml/s以上(注射速率可酌情降低,一般4.0 ml/s);

③ 扫描开始:采用Bolus Tracking检测于肺动脉分叉高度的主动脉,当CT值达到100 HU后自动触发启动扫描。

后处理技术

1. 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

将增强图像和平扫图像分别导入图像后处理工作站Neuro DSA软件进行减影。得到减影数据后,保存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得到减影图像进入InSpace后得到血管VR图像。

2. 容积再现重组(VR)

以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的不同峰值代表不同的组织,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不同组织百分比,换算成不同的灰阶,以不同的灰阶及不同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的各种结构。主要以三维立体观察血管情况。

3. 最大密度投影(MIP)

把扫描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以操作者选定的作为投线方向,在该投线方向三维数据中的最高密度体素投影到二维数据中,其余体素则被删除。MIP可以从任意角度投影,主要观察血管钙化情况。

4. 多平面重组(MPR)

利用三维重组技术对CT采样获得的数据进行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重组。包括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主要用于观察血管的比邻关系和将迂曲的血管在一图像上显示。

颅脑CTA在临床的应用

1. 颅内外动脉狭窄

CTA对颅内大动脉闭塞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血管狭窄>50%,敏感度和特异度:97.1%、99.5%。

2. 颅颈动脉夹层诊断

可看到颈内动脉夹层的狭窄管腔。对于椎动脉夹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00%、98%。

3. 影像学检测脑动脉瘤首选方法

对于脑动脉瘤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6.3%、100%、94.6%。<3 mm动脉瘤敏感度81.8%,<2 mm动脉瘤敏感度50%。

△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

△左侧椎动脉瘤

CTA是检测脑血管病变的必要手段。从CTA扫描成像后的MIP和VR图像其效果非常接近DSA影像,因此CTA在一定程度可代替DSA,或者筛选出有必要做介入的患者。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