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诗文成就(唐伯虎宁德题诗考略)

唐伯虎诗文成就(唐伯虎宁德题诗考略)(1)

唐伯虎诗文成就(唐伯虎宁德题诗考略)(2)

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生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苏州府吴县人,为明代著名的风流才子,画、书、诗、文俱佳。《宁德市志》载:“明代吴县解元唐寅,曾寓宁德县邸中,有‘题画菊’诗:‘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原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充闾先生在其所著的《向古诗学哲理》一书中,也以“旅馆题菊”收录此诗,王充闾先生在诗后注释说:“据作者自注,他在福建省宁德县的旅馆住宿,见有画菊悬壁,愀然有感,因题此诗。诗的大意是: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是你这置身于冷避无人的疏篱曲径中的无主黄花,又究竟是为谁修饰容貌,为谁倩妆打扮呢?唉,你像那孤处空闺的绝代佳人一样,抛尽了金钱去买脂粉。可是,打扮得再漂亮,又有谁欣赏呢?只是把一生美貌付与那凄冷的秋风罢了!作者从‘黄花无主’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凄苦处境,借题画来抒写其愤懑不平之气,满纸悲凉,寄怀深远。”

恰巧笔者手头有一本北京中国书店根据大道书局1925年版影印的《唐伯虎全集》,查阅其中确有这首诗,但其标题是“过闽宁信旅邸馆人悬画菊愀然有感因题”,这与王充闾先生的解释相符,唯地名《唐伯虎全集》为宁信,《宁德市志》和王充闾先生书中直接指明宁德。我就此事写信请教王充闾先生,先生回电话说:“《唐伯虎全集》中的‘信’字应是‘德’字之误。唐伯虎的书法以行书为主,行书中‘德’字与‘信’字有形似之处,且福建有宁德而无宁信的地名。唐伯虎宁德题诗是确有的事,他还先后经过罗源、福安、霞浦,在宁德时还游览了支提寺,在罗源中房上宅村还留下了四幅条幅:‘深红浅白春无限,莺歌燕舞乐有余’、 ‘旧登紫阁窥图画,新到龙楼醉赋诗’、 ‘无数烟云归海国,璧湖静夜月分明’、 ‘于今识得青云路,群玉峰前任意行’”。

那么,唐伯虎为什么来宁德呢?他是哪一年到宁德题诗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仙游县的九鲤湖。仙游县原名清源县,据说曾有九位姓何的仙人,修炼得道,登上天庭,故改名为仙游县,而九鲤湖就是何氏兄弟登仙之处。从唐代开始,民间认为在九鲤湖做一个梦能够预知人生的未来轨迹。如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莆田人许稷在《九鲤湖》诗中写道:“道是烧丹地,依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到了明代,九鲤湖祈梦更是成为全国性的时尚,成为读书人求取功名的精神寄托之地。当时的苏州名士王献臣曾祈梦九鲤湖,梦得一个“隐”字,于是决定在苏州构筑园林终老一生,这园林就是今日著名的拙政园。唐寅当年的朋友都穆也曾托人到九鲤湖祈梦。唐伯虎原无意功名,但他父亲却一直希望他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唐伯虎连续遭受家门惨祸,半年内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唐伯虎受此打击自然頹废消沉。后经挚友祝枝山的劝说,终于下决心研习四书五经,拼搏科场。但在赶考之前,传来都穆之梦应验的消息,唐伯虎于是也想前往仙游九鲤湖祈梦。他到九鲤湖后在湖畔沉沉入睡,梦见一位穿着金甲的神人,捧着许多墨斗朝他走来,很快就不见了。这就是唐伯虎梦墨的故事,似乎暗示着他会在文壇上声名鹊起。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伯虎在南京乡试中高中第一名举人,从此他又有一个名号“唐解元”。第二年,唐伯虎与江阴举人徐经做伴入京会试,徐经被举报贿赂主考官,唐伯虎被累下狱,后罢黜而归。受此挫折后唐伯虎心态大变,沉醉诗酒和温柔之乡,不问仕事,但其内心仍不能释怀。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唐伯虎为排解内心的郁闷,周游苏、赣、湘、鄂、闽、浙、皖诸省。他在福建先后游览了武夷山、九鲤湖、福州于山、宁德支提山。但他在福建的行程顺序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卢寿荣氏认为唐伯虎是从衡山到武夷山,再到仙游九鲤湖、福州、宁德,然后进入浙江游雁荡山、天台山;刘湘如氏认为是从由浙入闽,经宁德、福州到仙游九鲤湖,再沿闽江北上到武夷山。但他们对唐伯虎有经过仙游九鲤湖与宁德的看法是肯定的。唐伯虎第二次来到九鲤湖祈梦,探寻天意。这一次的梦特别简单,他梦中来到一个空旷的房间,天花板上垂下一幅黄色的绢绸,上面写着大大的两个字“中吕”。中吕是词牌名,古往今来作过此词牌的人数不胜数,又会是哪个人的词呢?其中又包含着什么奥秘呢?唐伯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晚年,唐伯虎在老前辈王鏊家里看到苏东坡的词《满庭芳·中吕》的手迹,“中吕”的字体竟与梦中绢绸上的字体相同。唐伯虎读到其中有一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时,才霍然惊悟,此是暗示他的寿缘只有五十多岁(唐伯虎去世时享年五十四岁)。

以上所述似乎有此荒诞,但唐伯虎祈梦仙游九鲤湖,在他去世三年后祝枝山为他写的《唐子畏墓誌铭》中有记载:“尝乞梦仙游九鲤神,梦惠之墨一担,盖终以文业传焉。”因此可认定是确有其事。唐伯虎第一次到仙游九鲤湖,正值备考期间,应是直去直回,没有过多的留连;而第二次是以散心解闷为主,一路上寻幽探秘,寄情山水。宁德题诗应该就在第二次期间,时间是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诗中凄苦、委屈、无奈,正反映出他会试间被罢黜后的心境。

(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