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封家书简单的(今天你写家书了吗)

写一封家书简单的(今天你写家书了吗)(1)

写一封家书简单的(今天你写家书了吗)(2)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孙磊)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家书呢?在电子邮件、微信等各种先进的通信手段极为普及的今天,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鱼雁传书?是否还记得那尺纸之间的温情?是否还能够想起那种写信读信的优雅和淡静?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通讯方式之一,书信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信是人际交流、直抒胸臆之作,性情所致,信手为之,亲切细腻,除礼节之外,更有情调在。作家韩羽说:“用笔写字,是对文化的一种最深刻体验。”“书信代表着一个郑重其事的年代,同时也是一种落子无悔的情感表达。”家书无疑是书信中感情最真挚、最朴素的代表。今天,你还写家书吗?

片纸千钧重

家书其实非常普通,不过是拉家常、说真话、说贴心话。它不必造作、无须夸张,直抒胸臆,朴素无华,性情所致,信手为之。家书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在志向的如实写照。有父母写给儿女的,作家刘瑜在女儿100天的时候,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在过去100天里,你像个小魔术师一样,每天变出一堆糖果给爸爸妈妈吃。如果没有你,这100天,就会像它之前的100天,以及它之后的100天一样,陷入混沌的时间之流,绵绵不绝而不知所终。”她对女儿的珍爱,像涓涓细水一样,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知名主持人乐嘉也写过一封长信给女儿,展现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的爱,信里委婉地跟女儿说人生道理:你要控制自己总是谈自己的故事,学会关心别人的故事,学会问候别人的近况,学会观察别人的身体,学会体恤别人的心情。记住,做你说出来的,说你已经做的,不要说你还没做的,说白了,不能光说不练。

《傅雷家书》更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该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成为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书中有一段如今已经成为描写思念子女的经典:“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情侣或夫妻之间的家书,总是带着浓浓的爱意,聊起家书,人们都会想到一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这首词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离别后,由于思念心切而写的。结婚后,李清照夫妇感情非常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难免两地相思。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反映出了一个沉溺于甜蜜之中的初婚妇人一旦与丈夫分离热切思念的缠绵情感。

才女卓文君写给心上人司马相如的《与司马相如书》,就是一首著名的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情真意切,别具趣味。

家书抵万金

杜甫诗中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家书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张纸,可是在过去,尤其是战乱年代,通信不便,就连书信这唯一的联系方式也常常被破坏,没有什么比收到异乡的亲人一封书信更安心的事情了。在采访中,许多中老年人都表示有过写家书的经历,并且有不少人还保存着家书。一位七旬老人告诉记者:“老了,许多事情都不记得了,这时候常常把家书拿出来,往事重现,心中非常温暖。”

家书寄托胸臆,传递人生经验;家书娓娓道来,培育家庭品格。比如,很多人推崇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均是出自诸葛亮去世之前写给儿子的《诫子书》。这篇家书全文仅百字左右,可谓字字珠玑。全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这也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著名的《曾国藩家书》也是如此。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至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如交友和旅游的内容,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如用人、修身、学习、理财等内容。曾国藩对读书方法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提出,对于不同的诗文图书,应该有不同的读法,有的适合“看”(默读、速读),有的适合“读”(朗诵),在读书的时候还要做笔记、进行模仿练习。一部家书,让人“捕捉动荡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容颜”,堪称家训典范,深得世人敬佩。

袁凯的《京师得家书》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表达了家人对他早日回家的期盼。《梁启超家书》中收录了《少年中国说》,其中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即是对中国少年的鼓励,更是对他自己子女的殷切期望。

为了收获爱,也为了付出爱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家书了?家书,谱写着几代人对家的眷恋与对亲情的感悟,不仅是人们思亲寄情的纽带,还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承着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家风情怀。即使是最普通的父母,也常常通过家书启迪孩子遵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想当年,铺开一张信纸,提笔写下自己的思绪,装入信封,交给邮筒,等待远方亲朋的回复——这样的体验,您还记得吗?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使得书信这一有着特定格式和内涵的文体日渐式微,趋于消亡。我们需要现代网络的快捷简约,也需要传统的舒缓繁琐。家信所承载的家规、家训、礼法等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下,也不该忘记家信的仪式感,那一篇篇信纸与字里行间的交替碰撞,不应受到信息时代的冲击而被淡忘。

固然,打个电话、视频聊天可以更快更多地传递信息;一封家书也许能够带来更为恒久的记忆和感动。在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现在生活节奏快,与家人的联系往往都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进行。诚然,现在的通信技术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纵然远隔千山万水,轻触指尖即能实现实时交流。可是书信其实也有现代的通信方式所不能取代的特点,它那淡淡的油墨香传递的时空感,用文字传递的真挚细腻的感情,是打一通电话、发一条信息所不能取代的。一封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书信,它便是家的记忆,感情的载体,快乐和悲伤时光的见证。

写一封家书,重要的并不是内容。当深夜埋首灯下,忆起父母慈祥的面庞时,心中的那一份思念和感恩;当日夜期盼,从邮递员手中接到远方来信时,心中的那一股暖流和激动,是家能带给一个人深深的温暖和鼓励。每一个有这样经历的人,更能够体会到亲情、爱情、手足情的珍贵。写一封家书,不是矫情,也不是多此一举,书信虽然慢,可其中流淌的爱意更浓、更深、更伟大。写一封家书,为家人、也为自己,为了收获爱,也为了付出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