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

说起1992年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的诞生,背后有很多故事。

郑晓龙是中国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剧《渴望》的策划人,也是国产电视剧发展的领头人和创新者。

电视剧《渴望》的成功并没有让郑晓龙高兴太久,很快他开始冥思苦想下面该拍什么类型的片子。

为了不让下一部电视剧被《渴望》的风头压制,再三思考之后,郑晓龙决定拍一个当时市场上没有的喜剧。

于是,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片《编辑部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

1.郑晓龙苦思冥想:剧本串味怎么办?

决定拍摄之后,郑晓龙找了几个人开会,集思广益想确定好题材。既要有明显的喜剧风格,还要大胆前卫,跟随快速发展的时代。

喜剧无疑就是开涮,拿谁开涮又是个问题。虽然社会风气逐步开放,但还不允许到随便开涮的时候。

这时候,人群里就有人说了,屋子里坐着的基本都是编辑,何不自娱自乐,拿自己开涮,就在房间里,做一个编辑部的故事。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2)

郑晓龙一听觉得有道理,《编辑部的故事》雏形就确定好了。

接下来就是剧本的事儿了。

开完会之后,大家回去写剧本,但交上来的却让郑晓龙犯了难。风格太不统一,五花八门,有写的一股山西味,还有写的和相声一个感觉。

不过其中作家王朔的两篇故事吸引了郑晓龙的目光,他要的就是这种风格的故事,幽默又有电视剧的感觉。

他将王朔的这两篇当做了范本,让大家参考着写,但很多却写不出王朔又贫又闹又有理的讽刺口吻。

就在郑晓龙为编剧发愁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自告奋勇,那就是冯小刚。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3)

2.冯小刚自告奋勇,葛优差点失之交臂

那时的冯小刚还不是现在著名的大导演,三十来岁的他还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一名美工,得知单位要拍摄王朔风格的电视剧,他按捺不住了,还是写了一篇给郑晓龙看了看。

郑晓龙一看确实写的和王朔的风格差不多,得知冯小刚之前还参与了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顽主》的剧本创作,心下更满意了。

于是,冯小刚也加入了《编辑部的故事》剧本创作组,后来电视剧中有七集的篇幅是由冯小刚独立创作的。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4)

剧本的事情搞定了,演员又是一个问题。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主角李冬宝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慢条斯理又随时透着一股冷幽默。

冯小刚当即就想到了葛优,这个角色几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冯小刚拉上了王朔,一起去葛优家找他。

半路上下起了暴雨,但眼瞅着就到葛优家了,两人决定冒雨过去。没想到到了之后葛优不在家,两人又在门外左等右等,终于把葛优等了回来。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5)

进门之后冯小刚第一句话就是这里有部戏……还没说完,葛优就拒绝了,说最近刚接了戏,档期冲突。

原本冯小刚以为葛优演过王朔的《顽主》,王朔也在应该没问题,但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不过葛优听到“是为他量身定做”时,就想着先看下剧本再说吧。

等看完了剧本,葛优觉得形式上挺新颖的,于是他想两部戏同时拍。

但这个想法刚一出口就被拒绝了,因为李冬宝是主角,随时都得在片场。

没办法,在犹豫了许久后,葛优只好硬着头皮把之前的戏给推掉了。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6)

侯耀华在剧中饰演的余德利给人印象深刻,一身市井气角色特征非常明显。

不过侯耀华最想演的其实是张国立反串的那个娘娘腔角色,他觉得有时候一个巨大的反差,哪怕是客串也比主角给人的印象深刻。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7)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8)

3.导演和摄影师打架

《编辑部的故事》导演是现在大名鼎鼎的赵宝刚,但当时的赵宝刚资历尚浅,只是单位的一个编导。

是郑晓龙让他进入了《渴望》剧组锻炼,积累多机拍摄的经验,才有了后来去《编辑部的故事》当导演的机会。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9)

其实早前编辑部剧组的导演并不是赵宝刚,他属于是临危受命。

当时剧组原定的导演没有多个机位拍摄的经验,摄像不服,在拍摄过程中两人意见不和,在剧组一度闹到一度动手的程度,导致停拍。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0)

郑晓龙当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单位的“灭火队”,哪个剧组有矛盾都找他去解决。

知道编辑部剧组出现影响恶劣的矛盾时,他还在医院住院。但剧组的制片主任,还有导演都跑去医院找他,无奈他又出院来解决问题。

因为赵宝刚早先有这个多机拍摄的经验,郑晓龙便把他提上了剧组导演的位置。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1)

4.心大的吕丽萍:牛大姐你跟谁哭呢?

虽然戏外呆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拍戏难免有摩擦。

饰演牛大姐的童正维,和饰演戈玲的吕丽萍当时在剧组还发生过一点小摩擦小矛盾。

童正维是话剧演员出身,习惯性的也记几句别人的台词。但是其他演员演惯了戏,一般只记自己的,知道什么时候该接话就得了。

有一场戏,吕丽萍和童正维搭戏。镜头拍摄牛大姐的戏时,吕丽萍好走神,这一来二去的有时候就接不上戏,一张嘴台词给忘了。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2)

来回几次后,童正维就好心提醒她下面该说什么词。

又来一遍,吕丽萍顺利接上了,但接下来就是童正维说话。当时童正维一直在注意吕丽萍说的对不对,能不能过,一张嘴把自个儿的给忘了。

本来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吕丽萍开玩笑的来了句:牛大姐把别人的台词都记住了。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3)

一句没头没尾的话,明眼人听着吕丽萍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所以拍完那场戏之后,童正维脸色已经完全不对劲儿,在场的演员、导演都看出来了。

童正维给导演说歇一会儿,然后就抽了两张纸巾出去了,到了摄影棚之外就开始哭,有声的哭。

棚内的演员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说话。唯独吕丽萍说了一句:牛大姐这是怎么了?牛大姐这是跟谁啊?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4)

大家还是不说话,这时候吕丽萍站起来了,说不行,她得出去瞧瞧劝劝。出去之后,大家清楚的听见心大的吕丽萍开口了:牛大姐你这是跟谁啊?

关键童正维也是个直性子,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一边哭一边跺脚:就跟你!

葛优编辑部的故事哪年拍的(编辑部的故事背后)(15)

吕丽萍赶紧解释说是开玩笑,两人在外面把话说开了,回来了又有说有笑的。

有笑有泪,历经磨难,《编辑部的故事》开播了。在那个电视剧还是稀罕物的年代,只要有电视的家庭每到时间,都会响起编辑部里葛优标志性的声音。

直到现在,提起电视喜剧片,提起《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人物,大多数人仍然能就它侃侃而谈,无一不透着对经典记忆的怀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