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颜回的交流(孔子用这俩字留下一个悬念)

不会留悬念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能让你巴巴地瞅着,大眼瞪小眼,就跟新老师怕听上课铃一样怕听到下课铃,下了课还巴巴地盼着下节课。

所以悬念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你忘不了他,心总是悬着,总是念着。

比如孔子。

孔子与颜回的交流(孔子用这俩字留下一个悬念)(1)

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悬念。其中很有趣的一件事儿,是一个词的含义——

束脩。

“脩”和“修”同音,两者可以看作异体字。

这个词儿,出现在《论语·述而》中,原文如下: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嘛意思呢?一种被很多人认可的理解,是干肉。

用“干肉”来解释,相对比较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范:“自行”,就是“自己主动做某事”;“以”,是“用来”之意;“上”,是奉上、进献之意。

“自行束脩以上”,就是“你自己主动拿干肉来献给我”;“吾未尝无诲焉”,就是“我从来不会不给予教诲的”。

这样一来,“束脩”貌似就有了“交学费”的意思,但它其实不是学费,而是“见面礼”。孔子重视礼,一个人要想拜师,却空着手来,是很没有礼貌的。

和孔子同时期的权臣阳虎,一直想拉拢孔子出来做官,装点门面。可孔子不屑与此人为伍,对其十分排斥。阳虎就耍了个心眼,趁孔子外出的时候,给他送了一只烤猪。

阳虎是卿大夫,孔子是士,大夫给士送礼,按当时礼节,士如果没有在当时拜谢,过后就要登门拜谢或者回礼。

只要孔子回礼,阳虎找几个马仔,造造舆论,孔子就很被动。于是孔子也耍了个心眼,趁阳虎外出的时候,前去回礼。阳虎竹篮打水一场空,送礼送了个寂寞。

孔子与颜回的交流(孔子用这俩字留下一个悬念)(2)

孔子重视礼节,学生首次拜见老师,带点见面礼,是对老师的尊重。

但这种见面礼,并不等同于学费。学费按学期收,至少也要按学年,每年多少,都有规矩。

见面礼是一次性的,多少随意,关键在心意,不在数量。有人说孔子所说的“术脩”有明确的数量,是“十条干肉”,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数据。

另一种理解,就更有意思了。这种解释认为,“束脩”不是干肉,而是指年龄。

束,是束带;脩,是修饰。意思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可以“束带”了,头发也可以修饰整齐、油光倍亮了,就可以来孔子这里做学生了。

如此一来,孔子招学生的门槛,就不是腊肉,而是年龄了。年龄不够(一般是15岁),是不能入学的。

这种解释,也有合理之处。唯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不太符合文言文语法。

如果按这种解释,“自行束脩以上”的“以上”,就不再是“用来献上”的古典含义,而和当代汉语中的“以上”含义一致;“自行”也不太好解释,不容易自圆其说。

不管怎样,这还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姑妄听之吧。再说了,孔子收点干肉作见面礼,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

但如果把“束脩”理解为年龄,从教育观念上来说,却更值得玩味。

按照周朝的学制,15岁才可以读“大学”。这个“大学”当然不是今天的大学,否则古人都成神童了。

孔子与颜回的交流(孔子用这俩字留下一个悬念)(3)

这个大学,是“四书”《大学》中的“大学”(好绕口),主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比如正心、修己、为政等等。

和“大学”对应的,是“小学”,主要是洒扫应对等更粗浅的待人接物之礼和最基本的知识。

古人15岁读的“大学”,更像今天去掉数理化的初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读书其实很晚,没什么年龄焦虑,更不会“抢死在起跑线”。

孔子也说,“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才开始发奋学习,要搁现在,肯定被家长猛批:

“马上中考了,还不知道努力!”

古人的家教宝典,就仨字:别着急。

当代心理学家也说:静待花开。

现在不少年轻人,宁可剖腹产,也要让孩子在9月1日前出生,将来赶上当年度上学报名的末班车。

这不合理,也不科学。

曾经有人发现了一个规律,在世界顶尖足球运动员中,1月份出生的相对较多,下半年出生的相对较少。

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有什么内在规律?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专家耗巨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还真有规律。

孔子与颜回的交流(孔子用这俩字留下一个悬念)(4)

什么规律?小队员接触足球的时候,基本在儿童期。儿童足球队都是按照年龄来组队的。

但同样是7岁,有的孩子1月出生,有的孩子12月出生,就差了一年。这一年,儿童的身高就有了巨大差别。

12月出生的孩子,个头矮,进足球队的几率很低;即便因为天赋出众进了足球队,也很难在一群比自己高一大截的孩子中脱颖而出。

即便年龄只相差半年,大半岁的孩子在身体素质方面,也比小半岁的有很大优势。这种优势导致教练对他们更关注,上场时间更多,经验更丰富,自信心更强,良性循环,越来越优秀。

小半岁的呢?情况恰恰相反。

这就导致最终有成就的足球明星中,上半年出生的更多。其他行业,也存在这种现象。

孔子与颜回的交流(孔子用这俩字留下一个悬念)(5)

就算单纯的文化课学习,大半岁和小半岁,理解力也有一定差距。年龄较长者会更受关注,自信心更强,也有较强的领导力。

所以,与其抢“9月1日”这个点,不如等半年,晚一年上学。

当然,大太多也不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自信心、自尊心。

在入学年龄这一点上,释然一点,不必纠结,顺其自然就好。抢跑没什么好处。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