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

文/唐朝

一、浪子回头,发奋读书

659年,四川梓州射洪,陈子昂陈伯玉出生了!其实他祖籍是中原河南省的汝南县。陈子昂的父亲陈元敬,名门之后,蜀中大隐之一。元敬先生是个高人,一生不入仕途,曾拜文林郎,好神仙之术,居家40余年,生活独特。陈元敬老先生为人仗义,正直慷慨,见义勇为,仁慈果敢,对陈子昂的人品和学识,影响很深。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1)

这种家庭环境下出生的陈子昂,应该是名望之后了。可幼年时由于父母过于娇惯,十多岁的他,尽管十分聪明,但开始自我骄慢,根本没想到好好读书。干什么呢?每天不是带着朋友出城打猎,就是四处找人斗鸡赌钱,反正是个让人操心的淘气孩子。最后,父母再也看不下去了,意识到作为父母的过失,就费心地监管他的言行和生活,一遍又一遍地劝他除掉恶习,潜心攻读,可陈子昂根本听不进去,更不放在心上。

后来,陈子昂跟着父亲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一天,陈子昂路过一处书塾,无意中听得老师讲课,那循循善诱的声音吸引了他----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2)

"一个人享受荣誉或是蒙受耻辱,完全决定于他本人的品德。好人自然享受荣誉,坏人自然蒙受耻辱。一个人放任自流,行为傲慢,身上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无法受人尊敬。作为一个君子,要博学,还要用学来的道理经常对照检查自己。这样做,你的知识就越来越多,行为上也不至于有过失了。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到别人能做一番大事业,你也许会很羡慕,但你哪里知道,人家是下了一番苦功呢!不经过努力想得到学问,就像缘木求鱼一样。"

这个老师的一番话,对陈子昂触动很大,小心脏都被颤抖了!这里有做人和做事的道路,让他豁然开朗。回家后,他回首往事,追悔莫及,流着眼泪向父母认了错。从此,陈子昂和原来的哥们断了来往,放掉养在家里的各种小动物,和书本成了亲密的朋友,进入了新的一页。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3)

二、仕途受挫,含冤而死

经过一番努力,24岁的陈子昂考中了进士。开始为官进入朝廷,作为御史的他,给女皇武则天上书,结果得到召见。武则天看他很有天赋,并有一定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随授予他麟台正字的官职,应该是个和文学相关的官职吧!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看到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武则天是不轻易采纳的。结果,陈子昂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本来是为朝廷着想,结果却被误解,伤心啊!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失意吧!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4)

陈子昂在26岁、36岁时,曾经两次跟从军队去了边塞,边塞的防御给了他很多感受,对边塞地区的人民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为此创作了很多和边塞相关的诗歌。军队生活结束之后,因为自己的父亲年老,陈子昂请求辞去官职,回去侍奉年迈的父亲。皇上也特别理解和照顾他,就答应了他单位请求,许他回去照顾父亲,并发放俸禄。应该说,皇上在恩惠于他。

但是,没过多久,陈子昂还是没有守住父亲,老先生去世了。陈子昂无比悲伤,在丧礼上嚎啕大哭。丧事的操劳,加上他身体本来就不好,让他感到很疲惫。就在这时,当地县令却诬陷他,编造一些关于家财的事,给他安上罪名,将他抓进监狱。真是雪上加霜,一来二去,陈子昂被折腾得够呛,最后在狱中郁郁而死。据后人分析,陈子昂是得罪过朝廷重臣武三思,是武三思指使县令诬陷陈子昂的,并将其害死在狱中。陈子昂的生命终止了,当时只有于42岁。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5)

陈子昂为官时直言敢谏,一生两次随军出征,他在从军的过程,能够体恤军民,有许多关于军队的见解,但是他提出来后,并没有被采纳。其实对于仕途他也是无奈的。他虽然有一腔的才能,但是却没办法施展出来。好遗憾啊!

三、恪守家风,和平待人

前文说过,陈子昂的父亲陈元敬,对陈子昂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家风家训方面,给陈子昂指出了为人处事的方向。他在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陈子昂呢,牢记父亲的家风家训,成为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之后的100多年,陈元敬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训,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6)

家风是以家教形成的家族风气,而家训是家教的一种形式。一个人的某种行为,必然跟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家风家训有关。 “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就是陈元敬留下的精神财富。陈子昂曾经经历和处理过一件事情,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为人处世。申请是这样的:武则天时期,有一名御史在办公的时候,途经驿站,最后被杀死了。凶手被抓后,真相水落石出,原来一个姓徐的男子,为父报仇杀了这名御史。

原来是徐姓男子的父亲,曾经在这名御史手下当官,后来被这名御史处死了。徐姓男子想为父报仇,他认为在驿站中工作是最有机会接触到这名御史的,于是就想办法进入驿站工作。最终,实现了为父亲报仇的心愿。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7)

有的人认为,应该处死凶手,因为他杀死了朝廷命官;有的人认为,应该放掉凶手,因为他是为父报仇。朝廷以忠孝治天下,自然需要放过这名为父报仇的孝子。

陈子昂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辩证分析了这件事情。他的文章一出,很多人不再争论了,案子终于有了审判的依据。后来,朝廷还把他的这篇文章,当做判案的典范。这也充分说明陈子昂为官务守廉正,恤贫苦乡亲,敬老爱幼,饯行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家风家训。

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规家训,演绎成丰满的家风文化,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不断传扬,成为各个时代各个家族,共同遵守的“乡约”和“族规”。在这方面,陈子昂是个成功的传播者,典范人物。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8)

四、文学成就,后世流芳

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因为他曾经担任右拾遗,所以后代子孙,都称他为陈拾遗。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成就很高。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世人皆知。这首怀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正是他当时境遇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诗人有着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读来让人感到分外动人,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9)

作为初唐时期“诗文革新”的重要人物,陈子昂存诗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感遇》38首,《蓟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其诗风,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歌德说:“一个作家……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陈子昂与刘勰一样,他对风骨美的追求,正是他内心儒家人格力量的体现。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10)

《感遇》就是他在从军中感受的真实表达,也是他对当时的时事政治的看法,同时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叹。在《感遇》的第二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善于用其他东西来比拟自己,通过对几种花的相互比较,来表明自己的意志。他说:兰花不像菊花清高,不像牡丹傲娇,它就只保持自己的清雅。这其实就是代表了他自己,他在仕途中会一直秉持公正,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孤芳自赏,不搞小群体。他会在坚持自己的前提下,同意别人的意见。他感叹秋天易到,兰花容易凋零。其实是说,时间过得很快,自己都快老了,但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却还没能施展出来。借物抒情,历来是文人喜爱的创作手法,陈子昂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陈子昂的重大事件(陈子昂仕途失意)(11)

陈子昂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这组诗歌,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了自己身逢乱世和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愤懑忧伤。比如说,朝廷当时建立了大批的寺庙,而建这些建筑的钱财,都是来自民间,对百姓来说,是沉着的负担。所以当时老百姓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剥削,生活并不幸福。陈子昂看到这种劳民伤财的国家行为,一点也不客气,直接将自己的态度和吐槽对象,对准了朝廷,进行批评,表明他对此事的不满。作为一个官员和文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啦!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