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太行两座山面积广阔高又险(太行王屋二山相距1420余里)

王屋太行两座山面积广阔高又险(太行王屋二山相距1420余里)(1)

文/公子唯晨

说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很多人都在课本上学过,它出自《列子》,讲述的是一个年过90的老头,十分执拗,非要将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的故事。

写这个故事的作者名叫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河南省郑州市。

关于这个人,别的长处咱不清楚,有一点很容易发现,列御寇此人不仅文笔流畅,脑洞也不小,听到点什么事,都能书写成文。

除了《愚公移山》他还写了《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故事。

王屋太行两座山面积广阔高又险(太行王屋二山相距1420余里)(2)

《愚公移山》的故事很简单,说那个老家在河南济源的愚公,脾气很是倔强,因为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赶集的路,一气之下决定将山挖平。

本想着他也就是一时生气,挖上几回嫌累便不会再挖了,谁知道这老头扬言从他这辈人起,子子孙孙都专职挖山,成立了搬山家族。

原本不以为是的山神逐渐搞不清楚状况,派手下化作一个跟愚公年纪差不多的老头,一幅很聪明的模样去劝说愚公:“老哥哥,这两座山那么高大,你看咱年纪也不小了,都不知道还能有几年活头,直接搬家它不香吗,干嘛非要挖山呢?”

愚公那倔脾气可不是谁都能说得动的,他眉毛一横说:“祖祖辈辈扎根的地方怎么能说挪就挪,我是没几年活头了,但我有儿子呀,我的儿子们也都有儿子,只要我家香火不断,这山迟早要被挖平。”

王屋太行两座山面积广阔高又险(太行王屋二山相距1420余里)(3)

山神得知了愚公的决心后十分害怕,毕竟他心里清楚,山再怎么大,也不是息壤(传说大禹治水时用的一种神土,能自己不断地生长)。于是着急忙慌跑到天庭上报了眼下的情况。

最终天帝也奈何不了这个“最牛钉子户”,只好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将愚公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以保太行王屋二山的周全。

那么问题来了,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太行山和王屋山相距1420余里,记载上这么说:“北次三山之首,曰太行山……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又东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

王屋太行两座山面积广阔高又险(太行王屋二山相距1420余里)(4)

从《山海经·北山经》的记载来看,太行山和王屋山已经不再是相连的两座山,由此可见记载者记载它们的时候,就已经被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分别搬离原驻扎地。

《愚公移山》的第一句就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小土包,想要将“高万仞”之山搬走,非拥有神力的巨人根本无法完成,由此可见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很是不简单。

在《山海经》中并没有对夸娥氏有所记载,唯一看起来比较符合的就是夸父,夸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不仅身材巨大,还身怀巨力,擅长奔跑且速度很快(能追赶太阳,那可是光速)。

王屋太行两座山面积广阔高又险(太行王屋二山相距1420余里)(5)

这么一分析就很好理解了,山神害怕自己被愚公那个倔强的老头挖秃,赶忙将事情上报给天帝,天帝一看这事儿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干脆吩咐拥有神力且干活效率高的夸父族去帮山神搬个家。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只要拿准了主意,坚持就是胜利,连老天爷都会怕。


了解更多神话历史,请关注公子唯晨。这里没有妖魔鬼怪,幽默里藏着人性。感谢您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