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个习俗写作文(阅读写作黄金锏)

1.1 什么叫风俗描写民间风俗,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人类文化知识,都总汇到各民族的民俗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被人们称为“历史之学”、“文化之学”和“百科之学”是当之无愧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选一个习俗写作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一个习俗写作文(阅读写作黄金锏)

选一个习俗写作文

1.1 什么叫风俗描写

民间风俗,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人类文化知识,都总汇到各民族的民俗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被人们称为“历史之学”、“文化之学”和“百科之学”是当之无愧的。

文学史人学,通过言语艺术反映各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学和民俗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和心灵感应,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文学作品,完全不涉及民俗是不可想象的。

1.2 风俗描写的美学特点

我们知道,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规范体系。风俗是民族心理的外部表现,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成为代代相承的民众惯习。它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具有软控制的性质。可见,风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

(1)远离政治斗争

风俗的上述本质特点决定了风俗写作往往注意特有的环境气氛的描写,注意对世相、世态的摹状,而一般不明显地深涉政治斗争,或者把政治斗争作为一种背景来表现。这可能是风俗写作最突出的特点。

比如老舍的短篇《老字号》着力写那种宁静悠闲的古旧商业情调,似乎进入了清新无为的哲学境界,作品写道:

多少年了,三合祥永远是那么官样大气,金匾黑字、绿装修、黑柜蓝布围子、大杌凳包着蓝呢子套,茶几上永远放着鲜花。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上才挂上四号宫灯,垂着大红穗子;此外,没有半点不像买卖地儿的胡闹八光。多少年了,三合祥没有打过价钱,抹过零儿,或是贴张广告,或者减价半月;三月祥卖的是字号。多少年了,柜上没有吸烟卷的,没有大声说话的;有点响声只是老掌柜的咕噜水烟与咳嗽。

作品所描绘的三合祥是个远离政治斗争漩涡,对社会政治变革反应极为迟钝的仿佛停滞了的世界。

邓友梅在《〈铁笼山〉一曲谢知音》中这样写估衣行的情景:

老客来了先接到后柜住下,掌柜的要陪着剃头、洗澡、吃下马饭,晚上则照例得听戏。

这样的经营方式,这样的商业道德,讲求信义、人情,既是诚实,亦有保守性。这里显示的世相、世态与现代商业社会那种战场般的竞争商业气氛迥然不同。

(2)注重人文景观

注意风俗风物和人文景观的描写,构成民俗写作的又一特点。北京一些作家笔下的胡同和四合院、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小巷等构成民俗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舍写于建国后的《正红旗下》,对于旗人社会的诸种制度、礼俗、家庭关系,以至旗人与汉、回民族的关系,无不写及,因而被有人称之为“旗人风习大全”。陆文夫的《美食家》,围绕着朱自冶这个人物穿插了大量的苏州民俗风情的描写,那种苏州特有的石板小巷,偶尔传来的梆子声,尤其是对苏州特有的名点小吃、佳肴珍馐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使整部小说具有浓厚的苏州风味。《骆驼祥子》写的天桥,《七奶奶》(李陀)写的隆福寺庙会,《烟壶》写的德外“鬼市”,《那五》写的戏园子,天津某些作家笔下的古文化街景,都有声有色,极为生动形象。湖南籍作家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对汨罗风俗风情的描写,贵州作家李宽定在《良家妇女》《大家闺秀》《山月儿》等作品中,对结婚拜堂时“打新郎官”,唱戏前“打闹台”以及“嚎丧”、“哭嫁”、“杀跑跑半”等民俗的描写,都是很出色的。

要使风俗写作具有上述特点,就要求作家掌握大量的知识掌故。韩少华的《红点颜儿》写鸟笼,写鸟、养鸟的学问,备极工细;《烟壶》由鼻烟而鼻烟壶而制壶工艺,不厌其烦;老舍对洋车夫、对“老字号”商人写起来无不得心应手;都是因为作家有极丰富的知识掌故和文化积淀作为写作基础。

(3)讲究精雕细刻

风俗虽然从总体上可分为无形民俗(亦称心理信仰民俗)、有形民俗(亦称行为民俗)、语言民俗三大类,但在文学作品中都必须通过具象的、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因此,讲究细节描写,甚至是精雕细刻,是风俗写作的第三个特点。老舍《正红旗下》写福海二哥的请安细致入微:

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脚实,后脚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你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写人要细,写事、写环境都要细。原籍江苏的作家汪曾祺的《大淖纪事》开头四节几乎都是写大淖的来历、乡风、民俗,细致得有些散漫,但正是这细致的描写,凸现出了有立体感的苏北风情民俗。可以说,粗线条、大勾勒表现不出真正的民俗和民俗美。

(4)语言强调本色

语言方面,强调本色,力求平实浅易,是风俗写作的第四个特点。这除了因为语言民俗即是风俗之一种外,还因为无形民俗和有形民俗都必须借助有特色的语言表现出来。邓友梅在《“四海居”轶话》里写人物说着“一口嘣响溜脆的北京话”,“一口京片子甜亮脆生”,这其实也是邓友梅自己作品的语言特色。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对汨罗方言俚语的运用可谓十分娴熟。我们可以肯定,文绉绉的语言,过分雕琢的语言,绝对不能表现出风俗美,至于那些梦呓般的“现代句法”更是谈不上一点风俗之美。

1.3 风俗写作的作用

(1)借对传统节日中的人物活动展现人性的美好

如《社戏》,就是以绍兴民间的祭社活动为背景而展开的。

社日节是中国古代祭祀社神的节日。社神是土地神,土地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社日节的盛行反映了祖先们的土地崇拜思想。社日的节俗活动之一就是演社戏。

作者写到:“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基于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小说《社戏》多了一份民俗味、生活味、童趣味: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本来本村也是演戏的,但这一回赵庄的戏激起了孩童无限的向往,这一日是断不能不看戏的,小主人公便巴望着能看上,能赶上这一赛会,所以得了朴实的农村小伙伴的真诚帮助,看戏台上的老旦唱,看老生唱,尽管咿咿呀呀的听不懂,但看了那么多的人头,也就够热闹的了。

鲁迅这么写,不是勾起了我们读者童年看社戏的回忆吗?热闹是第一位的,看到什么倒是在其次的。围绕春社能看上社戏,母亲急,外婆急,村里的小伙伴们也急,并能急人所急,即使自己看过了,也愿意为“我”去借船、大老远地撑船、陪“我”去看社戏,夜深看戏回来肚子饿,阿发主动提议偷他家的罗汉豆,说是豆大;及第二天八公公非但不责怪不告状,反而送了罗汉豆来给“我”吃,哎呀,真叫人羡慕淳朴的民风和仗义的孩童。社戏孩子们不见得能看懂听清,但浓浓的乡情、淳美的人情、纯真的人性就在这独特的节俗活动中散发出光辉。

又如散文《阿长与》里的长妈妈虽然有较多不可爱不可亲的地方,但是她在除夕教导“我”一些礼俗,送给“我”福橘及告诉“我”大年初一要说吉祥话“恭喜”之类的事情,却又显出她长辈的关爱来;就如生身母亲般,她真心实意地爱“我”。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在特定节日里的言行来反映她本质的美的。

(2)侧笔勾勒传统节日中的人物命运

鲁迅在《阿Q正传》中也用侧笔写阿Q于社日的活动情景:“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边,也照例有许多赌摊。”“赛神”即指社日的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祈福。那台戏,也必是社戏。社日里行事,如赌博,照理能得社神的保佑,但是阿Q赢了钱也只是白赢,不仅没得到钱,反而挨了打,哪里得到社神的关照?社会底层的人在社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里也很难生存,没有尊严可言。

又如孔乙己,非但科举经世无望,连人也被科举害得迂腐穷酸,倍受众人的冷嘲热讽,生前被人遗忘,却只在中秋、端午或年关的时候才被人偶尔想起,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为什么孔乙己在重大节日里才会被人记起?因为:旧社会年底结账时,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所以叫“年关”。端午和中秋,在旧社会里也是结账的期限。穷困潦倒、不名一文的孔乙己如何过得了讨债关?看似作者不经意地侧面带过三个节日,其实大有用意。因为,对老百姓来说,最为隆重的三大传统节日就要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了;在这三大节日里,人们应该高高兴兴、快快乐乐把节过的,然而,孔乙己却视节日如灾难,债主上门索债,如何过节?何况,孔乙己在众人的节日声中悄无声息地死了,何其悲啊!这个多余人,只有在节日里才会被掌柜等提起且“清算”。两个节日看似闲笔,却正是要紧处。

(3)浓墨重彩描写传统节日的深刻寓意

《祝福》中涉及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出现在十二月廿三廿四祭灶神节的民俗活动,民间称之“过小年”即“谢年”即“祝福”,是春节系列祈福活动的序曲。作者不仅让主人公祥林嫂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后在祝福中不同的活动,并以“祝福”这一特定的节日民俗活动为题,鲁迅先生是抓住祭灶节的民俗活动来做文章的:

这是鲁镇年终的人祭典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节日,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热,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祝福礼”了。五更陈列起来,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几个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一一今年自然也如此。

鲁镇永远是以这种方式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在祭灶节里祝福,在我国民间很普遍。据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到了腊月廿三廿四时,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因此灶王爷就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利。于是,每家每户只要备得起福礼的,都要举办隆重的“送灶”仪式,目的是贿赂灶神,希望它能替他们美言几句,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鲁四老爷等能备得起福礼,可以燃放出“极响的爆竹声”的人家,自然能得到神的保佑,如作品结尾写道:

我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而祥林嫂能备得起福礼吗?不能,她把所有的收入——“十二元鹰洋”捐了门坎后一无所有,自然得不到神灵的关照和保护,只能在众人的祝福声中冻死街头。所以说,神灵也是势利的,贪财的。鲁迅以“祝福”为题是要借祝福这一民俗活动揭露为富不仁的社会是如何不公的,如何吞噬穷苦人的。

(4)描写人物在节日禁忌中的悲惨命运

“禁忌,也就是忌讳,是指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节日禁忌:“作为特殊的民俗事象,禁忌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秘’或‘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及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

以《祝福》为例。鲁迅描写的鲁镇,同样奉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所以“拜的却只限几个男人”,如只有四叔才能祭拜,四婶是轮不到的;但四婶有资格碰祭器,而祥林嫂是连祭器也不能碰的,因为她是“受鄙视的贱物及不洁、危险之物”,是犯禁的。

祥林嫂有五大犯忌,不能参加祝福的准备工作:

一,年纪轻轻克死了丈夫;二,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她却从婆家跑出来,是大逆不道的;三,丈夫死了,女人也就跟着死了,是活着的死人,俗称“未亡人”;寡妇绝不许再嫁,但祥林嫂却第二次嫁人;四,再婚两年又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竟然又克死了儿子阿毛。她的命硬得可以克掉一切,怎么可以去碰神圣而隆重的祝福仪式的祭品呢?是断断不能的。不洁之人是不能接触祭器的,否则祭礼的灵验就会被破坏掉,神灵也不会领供奉之情。但是,她对节日禁忌毫无知觉,理所当然地就去拿,结果第六次犯忌: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尽管她捐了十二元鹰洋,也改变不了“不洁”“不吉”的本质。四婶紧张惶急到先下命令“你放着罢”而后再叫“祥林嫂”的名字的地步,至此,“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可见,祝福的节日禁忌是如何最后剿杀了祥林嫂的。就连她的死,也是犯忌的,因为正好是祝福的时候,而盛大的祝福是忌讳死的。于是鲁四老爷便骂道:

“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个谬种。”

祥林嫂如此惨死,被祝福活活地禁锢至死;死后,还要被禁忌的维护者,道貌岸然的“儒学之士”恶骂,哎,你就可以想见:节日禁忌的可怕,迷信的可怕,由民俗上升到礼教的可怕。祥林嫂的悲剧正如戴震所说的那样:“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漫漫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4样林嫂和鲁镇上的人信奉并接受了传统节日及禁忌,从而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

(5)在特定的节日民俗活动中揭示主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最后一部分中写到清明节上坟这一特定的习俗。清明节,素有扫墓、寄托哀思的习俗。一方面,人们清除杂草,给坟上添几锨土,或插些花;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儿子都是去年才死的,是新坟,自然也在清明日扫墓;但作者意不在扫墓,在乎借清明节上坟的冷落、凄凉、阴森,既写出坟场特有的愁惨和鬼气,又进一步来揭露国民的愚昧、不觉悟。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

作者借清明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来巧妙地告诉读者:小栓终究还是死了,尽管吃了人血馒头,但它到底不是拯救小栓的良药。华大妈清明上坟这个节俗活动,揭示了:一方面,民众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却深受其害,愚昧落后至极,只有死的结局;另一方面,至死都不能幡然觉悟的华小栓华大妈们,什么良药才能医治他们思想的顽疾呢?就连革命者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分明有一圈圆圆的白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甚至寄希望于乌鸦,让儿子显灵让乌鸦飞上儿子的坟顶。假如小说缺少夏四奶奶清明上坟看到儿子坟顶的一圈花环这一特定的节日习俗,恐怕会削弱小说批判的力度和深度。因为母亲尚且不能理解儿子死亡的含义,他人又怎生接受?革命者何其悲哀,老百姓何其不觉悟。鲁迅抓住清明节祭祀的习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进入深层的思考。

1.4 风俗写作前的准备

(1)话题理解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节日习惯,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傣族泼水节,西藏的雪顿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汉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插艾叶、赛龙舟、帖春联与倒福、舞龙灯、赏月等习俗,又有许多显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风俗,如新疆维吾尔族有最富民族特色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以及婚丧嫁娶时的抓饭习俗;广州的凉茶、迎春花市习惯,等等。在这些民俗民风中,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魅力。

(2)写法提示

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俗民风可谓是形式多样,五彩斑斓,极其广泛、丰富,写作时可以选取某一个方面进行提炼写作。话题里提示,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在节日中的风俗习惯或饮食文化,选取自己认为最熟透的一个题材进行写作。无论哪一种题材,都必须深入挖掘这种民俗习惯的艺术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②我们可以从众多的民俗民风中选择一个极小的细节方面来写,在一次春联的张贴中,一次花灯的制作中,一次龙舟的竞赛中,从这些细小的事件里反应出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辉煌的艺术魅力。

③无论是淳厚朴实的节日习俗,还是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无论是共有的传统节日,还是各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无论是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还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样式;无论是对风俗根源的探索,还是对习俗形式的研究,最终都要为表现“民俗民风的艺术魅力”服务。

④体裁多样化,形式丰富化。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再现某一传统节日的真实情景,表现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剪窗花,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采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从各种习俗中拾取相关的内容将之串在一起,来丰富文章的内容,渲染节日的欢快、喜庆气氛;还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写某种民间习俗的来历与传承,揭示这些习俗与百姓生活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对这些习俗编写小故事,以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形式表达出人们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总之一句话,写法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从而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

1.5 风俗写作的方法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要写好此类文章应做到以下几点。

(1)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我们要写作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春节的起源,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

(2)筛选素材

我们搜集的资料很多,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根据写作主题进行取舍了。如写“过小年”,就要选择民间传说的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吃灶糖、吃年糕等内容,其他如拜年之类的内容就没必要写了。

(3)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①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如写春节放爆竹,就可以介绍放爆竹的民间传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加了读者的文化内涵。②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4)选择合适的文体

一般来说,记叙文比较好写。如拟题为《拜年》,就可以通过描述自己与家人拜年的事情来展现家乡新年的礼俗。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如要写《做年糕》一文,就重点介绍制作年糕的选料,枣不一定大但一定要甜,年糕面一定要选黏度高的,和面的水温要适宜等做的程序等,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好吃的年糕是怎样做出来的。另外,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民间为什么在过小年时有吃年糕的习俗”,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议论文也可以作为候选文体。可对家乡的某些民俗进行评论,如批评有的民俗带有迷信色彩,应该予以摒弃。也可以大力宣传一些有意义的民俗,如有的地方的秧歌舞、龙舟赛等,不仅活跃了节日的气氛,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而且是一项健康的体育运动。

1.6 风俗写作的常见病

(1)写法笼统,下笔轻率

很多学生,在写此类作文时,只是记叙一次传统习俗或节日的过程,不会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更不能表现其艺术魅力。写节日时,只是渲染其气氛,并不能总结出节日与文化的关系。如除夕之夜团圆饭,其实是希望全家“团团圆圆”的意思,有的地方正月初一早上要吃甜枣与面条,实际是取“甜甜蜜蜜、长命百岁”之意。

(2)文章无特点、特色

既然是民俗魅力,就应该有地方特色,找出其中与众不同地方,显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与汉族就有截然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但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表现的内容一般化。

(3)没有适当引用典故、传说

节日习俗的由来,有很多与历史人物与传说相联系的。在写这些习俗的时候,可以穿插这些历史故事,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如寒食节与重耳有关,吃粽子、寒龙舟与屈原有关,从这些习俗与人物的关系中,深入挖掘它们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4)千篇一律,无构思

很多同学写文章,都从下面着笔,千篇一律,毫无新奇可言。要写出新意,就必须别开生面有与众不同的构思。写作时,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法,通过某一种民间习俗被遗忘或被“改姓”,如端午已被韩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表现出拯救某些民俗文化的紧迫感、危机感,激发大家保护风俗文化的主人公意识。这种写法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