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区别(非公有制经济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区别(非公有制经济的)(1)

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和“重要”

众所周知,许多人谈到民营经济,都擅用“五六七八九”来概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有人认为,从以上数字看,民营经济在税收、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贡献早已过半。根据起码的数学常识,在量上超过50%显然可以叫主要部分,在力上超过50%显然可以叫主要作用。然而,我们在各种场合谈论民营经济时,仍然讲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民营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而不会讲民营经济是主要组成部分、处于主要地位、起到主要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芰荷郎中感到,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实际上,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发展动能中的占比,不是决定其是“主要”还是“次要”的关键因素。衡量非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谁处于主体地位,本质上是涉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将之简单化、数学化。

从字面意义看,《辞海》收录的“主要”一词,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也意为事物的关键;“重要”一词,是指具有重大影响或后果的,有很大意义的,比如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从“重要”到“主要”,一定是在影响事物的诸多因素中,某个因素开始由从属转向主导,并且开始起到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在我国经济要素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经济要素必然是公有制经济,因此其必然处于主体地位。

从生产关系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本质上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从历史阶段看,这是一个消长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两个民营经济,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经济,一个是现代民营经济。两个民营经济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历经“三大改造”后迅速走向彻底消亡,一个历经“改革开放”后迅速重生和发展。可以看到,建设之初民族工商业大量存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业完全实现国有化,非公有经济比重几乎等于零。改革开放40年后,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代。民营经济的曲折历程,呈现了一个“U”形发展轨迹。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民营经济从来没有关系最大、起到决定作用,因此不是主体地位,而是重要地位、重要作用、重要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