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区又叫什么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概况)

双流区是成都市的一个市辖区,古称广都,西汉置广都县,隋改双流县,以《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得名,2015年改置双流区,位于成都市西南部,东连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南接眉山市仁寿县和彭山区,西邻新津县和崇州市,北靠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及锦江区区政府驻东升街道,距成都市主城区10公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成都双流区又叫什么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双流区又叫什么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概况)

成都双流区又叫什么区

双流区是成都市的一个市辖区,古称广都,西汉置广都县,隋改双流县,以《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得名,2015年改置双流区,位于成都市西南部,东连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南接眉山市仁寿县和彭山区,西邻新津县和崇州市,北靠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及锦江区。区政府驻东升街道,距成都市主城区10公里。

截至2015年,双流区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实际管辖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余566平方公里区域属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托管。全区有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2平方公里。实际管辖6个镇,6个街道,共103个社区、28个村, 户籍人口53.26万人。

双流区是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在地,成都市城市向南发展的中心地带,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和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位于境内,成雅、成乐、成自泸、成都绕城、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新蒲快速通道、成昆铁路、成贵高铁(成绵乐城际铁路)等穿境而过。

2011年12月20日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9.2亿元(不含托管区),经济综合实力曾连续18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是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百强县,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9位。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据《太平寰宇记》载“双流,本汉广都,至隋,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在二江之间。”明天启《成都府志》亦云:双流,本汉蜀郡广都地,隋改广都为双流,取《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为名。 原华阳,始名蜀县,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由成都县析置,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县。乾元元年(758年),因“安史之乱”,玄宗幸蜀,驻畔成都,更蜀县为华阳县。据《舆地广记》载“昔人论蜀之繁富曰‘地称天府,原号华阳’。县之得名实本诸此。”

建制沿革

双流历史悠久,古称广都。古蜀国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

曾先后以广都瞿上、樊乡为国都,与成都、新都并称“蜀地三都”。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以张若为蜀国守。双流地属蜀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置就都大尹。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讨公孙述,拔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使精骑驰击广都。次年,汉光武帝命吴汉直取广都,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攻克成都。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晋朝,广都县迁徙县治于今址。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改称双流,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复置广都,同属成都府。龙纪初年(889年),王建败眉州刺史山行章等于广都。

北宋时期,双流、广都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南宋时期,隶属关系不变。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入双流。至元十二年(1275年),双流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建制并入华阳。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曾一度属“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双流并入新津(曾一度用名“新双县”)。

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属成都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西川道。

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直属四川省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解放初,四川省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区并设行署。双流属川西行署区温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省制,设专员公署,双流属四川省温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9年双流曾一度与华阳合署办公。同年7月,撤销双流建制并入温江。

1962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

1965年,撤销华阳建制,华阳管辖的石羊乡等并入成都市区,其它地区并入双流。(注: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时,华阳、成都的城区部分被合并为成都市)。

1976年,仁寿县籍田乡划入双流。同年,双流县由温江地区划归成都市管辖,形成今双流行政区域。

2015年12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双流区,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1]

2016年1月18日,双流区正式挂牌成立。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双流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地貌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最高点为三星镇云崖村,海拔988.1米,最低点为黄龙溪镇皇坟村四组(原陈新村大河滩),海拔423米,地形最大相对高差565.1米。

气候

双流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东亚大陆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和受青藏高原东麓特殊地形的影响,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形成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水文

境河流属岷江水系,多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区,流向近于由北东向南西。主要河流有金马河、锦江、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为181.15千米。

土壤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土壤分为水稻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共4个土类(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潮土),6个亚类(冲积性水稻土、紫色性水稻土、黄壤性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21个土属,44个土种,123个变种。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1988年12月~1992年3月土地详查,当时双流土地面积165.5320万亩,其中耕地89.5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4%;园地4.218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林地10.7770万亩,占总面积的6.5%;牧草地7551亩,占0.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1669万亩,占12.8%;交通用地3.0685万亩,占1.9%;水域用地11.0531万亩,占6.7%;未利用地24.9129万亩,占15.1%。

到2005年,双流土地总面积为160.1737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25.6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建设用地29.64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4%;未利用地面积4.90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6%。 双流共有宜农土地82.6416万亩,占双流土地总面积51.6%。

水资源

双流水资源由当地地表径流量、过境水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组成,总量17.2077亿立方米。双流水资源贫富悬殊较大:在P=75%时,平坝区产水模数22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牧马山台地区产水模数6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东山浅丘台地区产水模数6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龙泉山区产水模数3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空间分布不均,由西至东减少幅度甚大。

矿产资源

根据四川省地质局207地质队、乐山队在双流牧马山地区勘探资料、双流1983年农业资源总体规划和2005年编制的《双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年~2015年),双流矿产资源有4类13种。非金属原料矿:有钙芒硝、石膏、膨润土、水泥配料页岩、陶瓷粘土、泥炭、砖瓦用页岩。重金属矿:有砂金。建筑材料:有建筑用石料(砂岩)、砂石、砖瓦用粘土。还有地下水、饮用天然矿泉水。 具有一定资源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种有砖瓦用页岩、钙芒硝、膨润土、水泥配料页岩、饮用天然矿泉水5种。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双流户籍人口96万人,比2011年末增长1.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27万人,农业人口34.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23人,死亡人口499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双流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06%。[4]

2014年末,双流(不含托管区2个街道、12个镇)户籍人口53.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49万人,农业人口9.77万人;2014年常住人口75.41万人,城镇化率78.03%;全年出生人口5887人,死亡人口29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4‰,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27%。

民族

截至2009年,双流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

区域经济

综述

2012年,双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9.07亿元,比2011年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652.88亿元,比2011年增长3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1.85亿元,比2011年增长16.3%;全口径财政收入180.68亿元,比2011年增长7.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9.9亿元,比2011年增长3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8亿元,比2011年增长12.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605元,比2011年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12262元,比2011年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4.9:52.8:42.3。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6.59亿元,比2011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比2011年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292.53亿元,比2011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36.55亿元,比2011年增长16.8%,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3%。

2014年,双流(不含托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9.19亿元,比2013年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445.83亿元,比2013年增长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全口径财政收入159.95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1.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95亿元,比2013年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37元,比2013年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15511元,比2013年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为2.4:60.4:37.2,非农产业比重为97.6%。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5.37亿元,比2013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亿元,比2013年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33.60亿元,比2013年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89.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1.0%,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7.2%。[5]

第一产业

2012年,双流实现农业总产值60.20亿元,比2011年增长3.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31亿元,比2011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24.42万吨,蔬菜总产量44.57万吨,水果总产量18.69万吨,出栏生猪87.6万头,肉类总产量10.19万吨。

2014年,双流(不含托管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4.15亿元,比2013年增长3.3%;实现农业增加值13.68亿元,比2013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9.8万吨,蔬菜总产量22.78万吨,水果总产量1.59万吨,出栏生猪22.75万头,肉类总产量2.36万吨。

第二产业

2012年,双流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05.01亿元,比2011年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1.85亿元,比2011年增长1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7.97亿元,比2011年增长18%。利润总额82.65亿元,利税总额129.79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3.33亿元,比2011年增长10.8%。2012年底,拥有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92户,其中一级企业4户,建筑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双流(不含托管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24.12亿元,比2013年增长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7.51亿元,比2013年增长4.3%;利润总额38.01亿元,比2013年增长8.1%;利税总额75.03亿元,比2013年增长16.0%。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55.9%,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1.79亿元,比2013年增长15.8%(其中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460.71亿元,比2013年增长23.0%;实现工业增加值101.81亿元,比2013年增长23.3%;主营业务收入448.61亿元,比2013年增长19.9%),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0%,较上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2014年末,全区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0.5%;全区年销售收入上5亿元以上企业31户,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10户。工业集中度88.2%,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双流区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市); 截止2014年底,拥有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67家,其中一级企业3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56亿元。

第三产业

2012年,双流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8亿元,比2011年增长12.3%,其中批发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1.67亿元,比2011年增长23.9%;住宿及餐饮实现零售额35.11亿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10.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53亿元,比2011年增长27.5%,旅游外汇收入(折算后)647.35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25.9%。

2014年,双流(不含托管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95亿元,比2013年增长11.0%,其中批发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4.95亿元,住宿及餐饮实现营业额28.00亿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30.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399.18万美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