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月色到底有多美)

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大家,诗、文、词在他的手中都达到了高峰,其中叙事记游类文章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以至真至纯至美的情趣和笔触,展现给我们一幅绝美的画卷,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月色到底有多美)(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月色到底有多美)(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宛如仙境。“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动静交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读之令人忘俗。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形象特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月色到底有多美)(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处的“闲人”不但指出苏轼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之闲,另一方面表现出其心境之澄澈超脱。月光至美,竹影至丽,平常人不能觉出其妙处,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而月也因有了人的欣赏才被赋予了一种别样的美,所以今夜的月是最幸运的。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记承天寺夜游》遂成经典名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