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蚌埠市城市热议(深读绿色蚌埠崛起的密码)

最新蚌埠市城市热议(深读绿色蚌埠崛起的密码)(1)

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实现淮河运输通江达海新局面。

据蚌埠日报报道,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4月,在江苏淮安召开第一届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搭建起沿淮5省省际合作的框架。刚刚在蚌埠召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二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第2次市长会商会,正值举国谋划“十四五”规划之际,对于促进沿淮29个市县一体联动、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未来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蚌埠市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流域城市如何抱团取势、互联互通,又该怎样一体联动、合作共赢?今日推出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千载以降,千里扬波,滚滚不息的大河,奔涌着归泽入海的大禹精神,灌流五省联通;

勇立潮头,汇通四海,拥河崛起的蚌埠,秉持着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携手区域共荣。

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两年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批、淮河流域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淮河流域的兄弟城市,驶向了一体布局、绿色发展的“新航道”。弘扬大禹精神,加速绿色发展。沿淮各地纷纷摩拳擦掌,为建设创新发展之河、协调发展之河、绿色发展之河、开放发展之河、共享发展之河而努力。

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中心,从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到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从双墩文化的早慧到津浦铁路的开通,蚌埠,流淌着淮河绵延不绝的血脉。作为淮河流域承接上下游的节点城市,更承担着建设“两个中心”的历史使命,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这一历史机遇面前,蚌埠,更是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

围绕中心城市定位,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作为,蚌埠,正夙夜不懈。

修 好

最难治理的河流 如斯安澜

“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滥,有朝出个大救星,治好淮河万民安。”淮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数百年来,洪涝交替,水灾连年,被黄河多次“夺淮”的母亲,曾给沿岸儿女留下了太多哀伤。

直到71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中国,最关心最焦虑的事情有哪些?这个问题可能有千万个答案,但“治淮”在其中一定非常显眼。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从此,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治淮战争。

光阴荏苒,治淮70年,大水泛滥化为大河安澜,沿淮百姓终于心安。“解放前淮河发水要死好多人,我小时候亲眼见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大水就好多了,虽然村里很多人转移出来,城里蔬菜难买了些,大家还会害怕,但是不再淹死人了。今年水也大,但是除了有段时间这大坝不让溜达了,其他没感觉到啥影响。”从紧挨着淮河大堤的安兴苑小区里散步出来,85岁的胡奶奶说,自己在淮河边住了一辈子,对这大水总算是放得下心了。

胡奶奶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治淮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负重前行。70年治淮,蚌埠相继开工建设了一大批以治淮为重点的骨干水利工程,建成节制闸等水利枢纽24座,水库54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各类堤防1187.42公里,面上排水大沟200余条,排灌泵站880多座,总装机16.6万千瓦,防洪排涝涵闸370余座。淮河防洪减灾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整体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基本改变了蚌埠市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局面。

“多年来,特别是2007年大水以来的水旱灾害治理工程建设在防洪除涝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市水利局局长施永坚列出了一组数据,今年淮河干流吴家渡最大流量达8250m3/s,其最高水位只有21.27m,而2003年最大流量8580m3/s,其最高水位达有22.05m;2007年最大流量只有7570m3/s,其最高水位却达到21.38m。虽然今年吴家渡最高水位仅比2007年低0.11m,但今年的防汛压力却明显小了很多。2007年在启用荆山湖行蓄洪区和怀洪新河分洪的条件下,境内淮河干流堤防除淮北大堤和城市圈堤外,其余的一般堤防险情不断,临北段、香浮段行洪堤更是动用了上千名部队官兵进行防守、抢险,而今年在只启用荆山湖行蓄洪区的条件下,境内淮河干流堤防包括行洪堤除出现个别散浸外,没有发生一处较大险情,且除了正常的巡堤查险人员外,没有动用任何的抢险队伍。

从“极其复杂难治”到“全面系统治理”,“上拦、中畅、下泄”的防洪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从除水患到兴水利,从受灾受难到安居乐业,惟有淮河的安澜,才能为蚌埠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惟有安澜的淮河,才有望赋能区域,成为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用 好

通江达海的枢纽 港通天下

10月,首艘满载国际集装箱的货轮在蚌埠港二类口岸通过联合验收、在港区报关后驶离,开往江苏太仓港,在那里装上远洋货轮后,蚌埠货物将可远达日韩,也可以通过上海洋山港,运往东南亚或欧美等国家。

自2014年开展集装箱运输以来,蚌埠港先后开通了蚌埠—太仓、蚌埠—扬州、蚌埠—阜阳、蚌埠—连云港等四条内贸航线,真正实现淮河运输通江达海的新局面。2019年6月,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建成并投入运营,开通了蚌埠—太仓(上海)外贸集装箱航线,标志着蚌埠市向世界打开又一扇对外开放大门。蚌埠港集装箱吞吐量逐年递增,201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3.5万标箱。今年1-8月,蚌埠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09.7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3%;集装箱35052标箱,增幅达35.4%。

在高标准水运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我市实施航道畅通工程、港口群建设工程、物流系统工程等水运振兴工程,水运发展步伐全面加快。作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的蚌埠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的地位更加巩固,作用日益发挥,已经成为淮河流域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港,是皖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已发展成为淮河中下游以矿建材料、粮食、煤炭、件杂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客运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蚌埠港规划建成以淮河为干线,以怀洪新河、涡河、茨淮新河、浍河为支线的“一干四支”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骨架体系。

今年以来,全市继续夯实港口经济,目前已完成水运基础设施投资1.49亿元。一批水运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其中,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已投入正常运营。中宏码头、力源码头二期高水位3个1000吨级泊位等工程建设按下“快进键”;长淮卫临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淮河枢纽港综合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基地(物流枢纽承载综合区)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稳步进行中。提升港口供给品质。形成各等级泊位配套建设,现已建成21个1000吨级、9个500吨级码头泊位。与此同时,港口作业环保设施投入使用,建成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受、转运及处置设施,加快400总吨以下船舶生活污水改造装置1000艘的安装任务。四大港区建成散货粮食出口“散改集”作业线5条,港区绿化12000平方米。

一座座码头连点成线,一条条航道纵横交错,一张更加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正在蚌埠铺展。站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水运纽带中央迎来“十四五”,蚌埠以“航道网络化、畅通化,港口规模化、专业化,船舶大型化、标准化,海事高效化、信息化”为发展目标,以蚌埠港长淮卫综合码头、怀洪新河复航工程为突破口,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布局合理、安全畅通的水运综合体系。

护 好

波清岸绿的淮河 人水共生

拎着可耐120℃高温的聚乳酸制奶瓶,37岁的张明走出位于淮河文化广场的丰原集团聚乳酸产品体验店。“六七十块的价格并不比普通奶瓶贵,用玉米做的,给孩子用放心,重点是还没有污染、可以降解。”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如此在意可降解无污染问题,张明说,除了身为文明市民的责任感和理念,还因为自己是经历过1994年污染的蚌埠人。

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那个夏天,久旱之后的几场暴雨,裹挟着淮河上游河道里积攒多时的高浓度污染团一泻百里造成安徽、江苏两省上百万人饮水困难,水产养殖户赔得倾家荡产。“那时我还小,但印象太深刻,站在淮河大堤上就能闻到水里的臭味,那个夏天家里时刻备着桶,父母一下班就拎着桶,到处找安全的饮用水。那些年,蚌埠很多百姓都谈‘化工’色变。”始自淮河,中国大规模环境治理大幕由此拉开。1998年1月1日,淮河流域1562家污染企业中,有215家停产治理,190家破产、转产,还有18家因治理无望彻底关停。蚌埠的工业发展,迈出了向生态环保转型的坚定步伐。

张明购买聚乳酸奶瓶的时候,正在蚌埠召开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二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第二次市长会商会发布了推广可降解替代塑料制品、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倡议。无毒、无塑化剂析出,能够被微生物和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聚乳酸产品,降解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气体,降解后也无有害物质残留。

8月,安徽丰原集团年产8万吨乳酸、5万吨聚乳酸产业化示范线投产成功。10月27日,固镇经济开发区,安徽丰原集团年产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项目现场,项目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丰原集团副总经理乔树兵说,项目预计2021年下半年投产,建成后能够形成年产50万吨高光学纯乳酸和30万吨聚乳酸生产能力,满足下游包装、注塑、纺织、3D打印等各个行业的需要。作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丰原集团经过多年深耕培育,已掌握从玉米到乳酸、再到聚乳酸发酵、提取、聚合以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和聚乳酸塑料制品制造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

“发展生物质产业,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变石油煤炭的‘黑金经济’为生物质加工的‘绿金经济’,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这样描述企业在聚乳酸领域的希冀。

绿色发展,天阔地宽。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级创新战略平台,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双轮驱动,蚌埠正在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0家,突破了硅基、生物基主导产业领域的一批“卡脖子”技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仅树立在蚌埠的青山绿水畔,也树立在每一个蚌埠人心间。与自然共生、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丰原集团一家企业的愿景,而是内化为蚌埠工业发展理念、城市建设理念、市民文明理念。

扮 好

水韵千里的明珠 迎客八方

“山青水绿,还满满的历史韵味,随手拍图就是大片,期待园区正式开放的那天!”在月初那个让人难忘的超长黄金周,来自上海的朱小彤与同伴共游龙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让她流连忘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其实尚未完成全部建设。但是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全国各地收集来的400多座不同风格的古建筑重现,让游客徜徉山水时从雕梁画栋和翘角飞檐间品读历史,在蚌埠一地尽览中华建筑的不同风骨。“在国庆中秋黄金周的8天里,我们提前让游客参观,有近30万游客领略了园区的风采。”园区总经理助理王鹏博告诉记者。

以河为魂,蚌埠山水资源独特,历史底蕴浓厚,文化兼容并蓄。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禹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两个国家遗址项目均已完成项目报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预计2021年底挂牌开放。大明文化产业园,花博园,荆、涂二山,张公山公园,龙子湖公园,三汊河湿地……这座得山水之灵秀、扼中国地理南北之要冲的城市,既有着北方的雄伟壮丽,又有着南方的温润清新。

近年来,蚌埠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目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9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6%,文化企业总数突破4500家,规上文化企业增至164家。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考核综合排名第三。其中,“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落实”“文旅融合发展”等多个单项排名全省第一。蚌埠旅游业发展连续多年居皖北第一。2019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5110.98万人次,增幅14.73%,位居全省第5;旅游总收入355.78亿元,增幅19.58%,位居全省第4。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3%。目前,全市文化旅游在库项目共194个,总投资额4239.71亿元。

讲好淮河故事,传承淮河文化。“十四五”期间,为淮河旅游发声,探索和推动沿淮城市文旅资源互换、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合力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蚌埠将以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为纽带,与各兄弟城市携手共济。

采写:郝玉琳 余小乔 李茂峰

摄影:刘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