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

他被领进宫时,才3岁。

矮小的身材,没进了巨大的雕龙宝座里,如鱼投入鲸口。

硕大的传位玉玺,在太监的声声震喝中,重重盖在了黄绢上。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

不耐烦的他,追赶着挂在门口,明黄色的帷幔,一脚跌进了耀眼的日光下。

群臣跪拜。

跌宕起伏的一生。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

他像是去厨房找吃食,却误入权力中心的莽撞婴孩。

被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狠狠抛在后面。

困顿的挣扎,无能的反抗,一场游戏一场空。

32年前,台湾地区首映,拿下了全台票房年度冠军。

32年后,数字修复版在台湾地区重映,票房再次登顶。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

我想,如果在大陆重映,同样会有无数人涌进影院——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10.23 意大利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4)

100年内,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电影。

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夸大,细想之下,倒也合理。

因为这部电影有关的人和事,实在传奇。

1986年,考虑到文物保护,故宫宣布一道禁令,禁止剧组入内拍戏。

《末代皇帝》成了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电影。

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因电影拍摄,都无法参观紫禁城。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5)

电影里饰演所长的英若诚,英达的父亲,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6)

溥仪登基那场戏,几乎都是军人群演。

他们一开始不愿剃光头,说这是为了中意之间的友谊,才同意剃头。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7)

当年的陈凯歌在片子里跑了个龙套。

乐坛之神坂本龙一,不仅被导演挑剔演技,还被拉来作曲。

最后拼到住院,写出44首曲子,只有一半采用。

教授没有白受折磨,配乐成就了电影。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8)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9)

1988年,奥斯卡颁奖礼上。

《末代皇帝》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在内的九项大奖。

尊龙与陈冲,成为奥斯卡史上首对华裔颁奖人。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0)

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在致辞里说:

“《末代皇帝》独得九项大奖,今年正是属它的一年。”

紧接着,他又加了一句,

“美国已经拍不出这类电影了。”

>>>>溥仪——卑怯的反叛者

溥仪有两个“父亲”。

一个是肉体之父,光绪帝;一个是精神教父,庄士敦。

光绪帝——

一个未出场的人物,一个缺席的父亲;

却化身为权力与制度,如鬼魅一般笼罩在溥仪周身,融入他的骨血,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

他被囚禁在权力之网中,手无寸铁,逃无可逃。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1)

虽是冬日的清晨,坤宁宫却暮气沉沉。

暗红色的色块,灰蒙蒙的光线,堆叠起压抑与窒息的氛围.

镜头扫过一张张老人的脸,提示着大清王朝的行将就木。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2)

慈禧立溥仪为嗣皇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留给溥仪的是腐朽的制度和奄奄一息的权力。

一夕之间,连生父醇亲王都要给溥仪磕头。

而一个小小孩,还一心只想回家。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3)

他们告诉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自己的皇宫却要砌一堵墙,他在墙外窥伺另一个“皇帝”(袁世凯),坐上汽车,大摇大摆挺进紫禁城。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4)

他们告诉他,皇上是万岁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可以喝令太监吞下墨水,却留不住哺育她乳汁与母爱,这世界唯一的亲情羁绊阿嬷。

小皇帝的声嘶力竭穿透不了600余年的宫墙铁壁。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5)

太和殿外的枯草蔓延成一望无际的史诗遗迹。

在贝托鲁奇的大全景镜头下,小皇帝只是镶嵌在历史上的一个斑点,既无力撼动命运,也无力拯救别人。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6)

这个世界颠倒了,身边人都在蒙蔽他。

人们用谎言为他筑起一道宫墙,墙内一个世界,墙外另一个世界。

当有一天溥仪意识到什么,朝向他恭敬下跪的奴才们大喊:

"你们全都撒谎。"

可又能怎样?撒不撒谎又有什么区别?

溥仪的悲剧,不是所有人都在骗他。

而是纵使知道所有人都在骗他后,依然无路可走,无可逃遁。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7)

后来,庄士敦师傅来了。

一位英国绅士,带着西方的文明,眼镜和自行车。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8)

从前,皇帝是“瞎子”,被身边人耍得团团转。

庄士敦“矫正”了他的视力,为他配上了一幅眼镜。

通过眼镜的象征意义,少年溥仪的世界变得清明起来。

他透过眼镜可以看清这个世界,前方的路,以及身边的一切。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19)

一组有意思的镜头对比。

庄士敦一身白色西装,穿梭在透亮的日光下,从宫外推来一辆自行车。

溥仪一身黑色长衫,穿过暗影交织的走廊,跑去和太监玩一种隐秘的同性游戏。

新与旧、白与黑、日光与暗影、明亮与沉郁,在游走中形成对照。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0)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1)

溥仪在养心斋享受着太监们大手的抚摸,在白绸上翻滚,淫乐。

庄士敦一把自行车,将他从室内阴郁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带入户外,带去健康的运动,和明亮的日光。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2)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3)

溥仪换上了崭新的精神面貌,自我的火苗也在庄士敦的熏染下熊熊燃烧。

他渴望逃出桎梏,冲破藩篱,渴望反叛与自由。

精神教父庄士敦卸掉了他的隐形枷锁;

变法的父亲光绪皇帝,突然“死而复生”——

溥仪准备在皇宫来一场革新,像父亲一样。

剪辫子、整治宫廷、遣散太监……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4)

其中剪辫子那场戏,在尊龙的演绎下,十分惊心动魄。

他一刀割去辫子,轻巧甩在地上。

明亮的眼睛透露出反抗的快意,复仇的快感。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5)

这眼神一定是压抑太久才闪耀出的光彩夺目。

他的两个妻子,婉容和文绣,给他投去鼓励和崇拜式的注目。

溥仪那一刻的精神快感一定到达了极致。

在别人看来,所谓“变革”只是一场无知的儿戏,孩子的嬉闹。

可这戴着镣铐的反叛,已经是溥仪卑怯前半生的高光时刻了。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6)

溥仪,作为君王,应该是天下之父,却永远都没有当上一个真正的父亲。

从小“失父”,没有权力的支撑,光绪帝于他只是一个父亲的“符号”,一个遥远的旧世界。

他在动荡不安中,无比依恋往日的旧秩序。

对父亲的寻找,便成为一种对秩序的呼唤;

一场势在必行的“变法”;

一次建立“伪满洲国”的无知的狂妄。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7)

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曾评价贝托鲁奇电影里的人物:

“贝尔特鲁奇的人物只能是卑怯的叛徒,而不会是英武的叛逆者,他(他们)永远在一种自谴与自辩中自惭形秽。 ”

这段评价放在溥仪身上,也适用。

溥仪不会是“英武的叛逆者”,只能是“卑怯的叛徒”。

“他的反抗似乎是一种自知要遭到镇压的‘挑逗行为’”。

可这种挑逗,抑或反抗,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他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一个顶天立地,主宰命运的人。

电影里,连皇后婉容生下的孩子都是“野合”的结果,奸夫还是被日本人枪杀。

充满宿命论的隐喻。

一生受制于人的末代皇帝。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8)

>>>>独特的视角

33年后,西方的光环渐渐褪去。

当你再审视这部电影,会更容易发现,有一双西方的眼睛在审视旧中国。

英国的庄士敦像一个“上帝”,拯救堕落的中国皇帝。

即使历史上的庄士敦,备受溥仪敬重,给予溥仪思想上的启蒙。

电影里,庄士敦形象高大,不卑不亢。

他像一个局外人,喜欢偏头做思索状,一双蓝眼睛,张望着紫禁城的“奇观”。

他暗合了那个时代,东方对西方的尊崇,也难免不带有“居高临下”的审视意味。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29)

长久以来,西方对东方的神秘诡异,都有一种窥视欲与猎奇心。

在中国人拍的清宫戏里,老太妃常常是看破世道,顿悟人生的智者。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0)

《末代皇帝》里,镜头扫过一张张老太妃的脸,搽得厚厚的白粉,也掩盖不住枯树皮一般的皮肤。

她们如同鬼魅一样,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氛围。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1)

她们代表腐朽的气质,散发一股陈年樟脑丸的味道,让人联想到积满灰尘,结满蜘蛛网的抽屉,风一吹,就扑棱棱倒下。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2)

这样猎奇式的镜头,还停留在对宫廷内闱的窥探。

上文提到溥仪与太监的同性游戏,川岛房子舔舐婉容的脚趾。

西方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脚文化”的兴趣。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3)

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乱世佳人》里斯嘉丽的纤腰。

尽管过去多年,这一幕依然在我的脑中流连忘返。

为了穿上舞会的裙子,黑人女仆将斯嘉丽的腰勒成了盈盈一握的姿态。

它是流行于古欧洲的束腰,从乳房之下紧紧勒到胃部。

这种残忍的美,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异域文化的“视觉奇观”。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4)

透过异国的眼睛,我们因过于熟悉而自动忽略的文化,突然变得新鲜起来。

这对镜头前的中国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意大利导演拍的中国历史人物,能同时受到东西方的热烈推崇与追捧。

想想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末代皇帝》做到了。

因为在讲溥仪,也在讲命运;

它在讲一个人,也在讲所有人。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5)

《末代皇帝》以前,我们了解的溥仪是一个黯淡、怯懦,掩藏在历史阴影之下,不值得大书特书的庸人。

《末代皇帝》给予溥仪极大的同情和关照,他的形象立体起来。

电影开始。

他是一个光着屁股奔向乳母哭嚷着要回家的婴孩,无比眷恋着乳母的奶头和胸怀。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6)

电影结尾。

白发斑斑的他,微笑着从宝座后掏出59年前,陈宝琛送给他的那个蝈蝈笼子。

一首一尾的呼应,中间辗转了几十年风雨云,梦回最初的童真和平静。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7)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8)

3岁登基大典。

他扑向象征皇权的明黄帷幕,明黄色从他手中轻易溜走。

他什么都抓不住,什么都留不住,权力、亲情、爱情,空空如也。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39)

小时候,他跑过长长的甬道,追不上阿嬷离去的马车。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40)

少年时,母亲去世,他骑上自行车想跑出宫门而无果,愤怒之下,将怀里的小老鼠狠狠砸向宫门。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41)

中年时,他在窗外目睹婉容离去,穿着洋装皮鞋奔跑在白雪皑皑的大地,看着赫然关闭的大门,丢魂落魄。

Open The Door坂本龙一 - The Last Emperor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42)

“所有的离开他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他都打不开”。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43)

溥仪悲剧的一生——

在用谎言铸就的“牢狱”里,他永远都走不出去。

导演对溥仪的解读,融入了他的名言“个人是历史的人质”。

人是历史的人质,命运的囚徒。

自以为逃出一个藩篱,却又进入进入另一个藩篱。

存在的动荡与不安,荒诞与无力,不是一个人的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

值得留恋的是,导演为旧日的紫禁城投去温柔的一瞥。

黄昏、暮色、砖红的宫殿,与逝去的日子融为一体。

人游荡在其间,不是孤魂野鬼,就是同流合污。

百万人打出9:3(这片看三遍怎么够)(4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