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古文解释(新说文解字余)

【新说文解字】“余”部

余、俆、悇、唋、捈、䟻(足余)、途、徐、蒣、餘(馀)、

酴、䩣(革余)、㻌(王余)、艅、畭、

涂、凃、蒤、塗、硢、除、㾻(疒除)、滁、蒢、篨、庩、

稌、荼、瑹、䅷(禾荼)、筡、梌、䍱(羊余)、狳、鵌、賖、蜍、

叙、敘、敍、溆、漵、潊、斜、䔑(艹/斜)、㙦(斜/土)、䣄(余阝)、雓、悆、嵞、峹、畬、

茶、嗏、搽、(足茶):

一、字源字形: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文解释(新说文解字余)(1)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文解释(新说文解字余)(2)

二、含 义:

亼(jí):古同“集”。聚集。

屮(chè):本义:草木长出来。上出。

八(bā):本义:相背分开。

口(kǒu):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即口腔器官,嘴。

甘(gān):本义:味美。

余:

余的甲骨文和金文1、2字形,本义:物聚集并突起。物长出并聚集。结实之物聚集在一起。音(yú)。

甲骨文和金文1字形,表示:物聚集并突起。物长出并聚集。音(yú)。

金文2字形,表示:结实之物聚集在一起。音(yú)。

表示:积余。积蓄。

引申表示:积聚物有次序的。有依次的。有差别的。

引申表示:剩下的,多余的。残留的;遗留的。闲暇。其余,其他,以外。

余的金文3、4、5、6和说文小篆字形,本义:把积聚物分散开。

金文3和说文小篆1字形,表示:把突起的聚集之物推平,使表面平整。音(tú 音徒)。

金文3和说文小篆1字形,也可表示:把聚集之物分散开。搬离掉。音(shū)。

金文4字形,表示:把柔软,或疏松的积聚物分散开。

表示:分散尽;分散光。没有剩下。音(shē)。

金文5字形,表示:把积蓄在心里的话说出来。[說文]語之舒也。音(shū)。

金文6字形,表示:男女房事。把积郁的纾解掉。音(shǔ)、或(yú)、(yù )。

说文小篆2字形,估计表示:分散尽;分散光。没有剩下。或不断积聚,又不断散开。

假借为:我。音(yú)。

以下为“余”的孶生字,表达相应的人、事、物、运动或状态:

1.俆(xú):古同“徐”。

2.悇:1.(yú 音余)。樂也。(注:即为男女房事。)2.(tú 音徒)。〔悇憛(tán)〕忧虑不安。(注:即怕提前分散了。)

3.唋(tǔ、tù 音㻌(tú)): 古同“吐”。(注:即把积聚之物分离开(抛掉)。)

4.捈:1.(tú 音徒)。横引。(注:即像将突起的聚集之物推平,或抹平似的。)2.(shū 土平聲)。古同“抒”,抒发。(注:即把聚集之物分散开。)3.(chá 音茶)。擲(zhì)。(注:把聚集之物抛掉,即分别开。)

5.䟻(足余)(音度):1.[玉篇]不履。(注:即被突起的聚集物挡住了。2.〔䟻跒(qiǎ)〕行不进。(注:即像男女房事似的。)

6.途(tú 音徒):把突起的聚集物弄平的道路。即表面平整的道路。

7.徐(xú 序平聲):慢步走。(注:即估计路面倾斜,走不快。)

8.蒣:1.(xú 音徐)。古书上说的一种草。2.(shú)。古同“稌(shǔ)”,〔薯蓣〕一种草本植物,根圆柱形。亦称“山药”。(注:即像男女房事。)

9.餘(馀)(yú 音余):食物有剩下、多余。

10.酴(tú 音徒):1.酒曲。2.酒名。俗称“酒酿”、“酒埌”。(注:即完全发酵,像弄平滑了似的。酒糟像烂泥似的。)

11.䩣(革余)(tú):〔(革*薄)䩣〕屧(xiè)也。(注:即平坦。平整。)

12.㻌(王余)(tú 音徒):美玉。或作瑹(tú)。(注:即表面很光滑的玉。)

13.艅(yú 音余):〔艅艎〕一种大船。(注:即像很多物聚集并高起在海面上。)

14.畭:同畬。

15.涂(tú):1.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注:即露出水面的平坦的聚集沙土地面,或烂泥地面。)2.〔涂水〕水名。3.“塗(tú)”的简化字同涂。

16.凃(tú):古同“涂”。

17.蒤(tú 音塗):1.〔虎杖〕一种草本植物,亦称“花斑竹根”。(注:即虎杖的根状茎粗壮,横走。像塗平似的。)2.杂草。

18.塗(tú 音徒):1.泥,泥巴。(注:即像露出水面的柔软的泥土。像海涂的烂泥似的。)2.涂抹;粉刷物品。擦去、抹去。(注:即像带水的烂泥容易涂抹。)

19.硢(yù 音余):石名。

20.除:1.(chú 音儲)。宫殿的台阶。(注:即有阶级的倾斜聚集物。)2.(音箸(zhù))。去掉。整治、修治。改变,变换。(注:即有阶级的倾斜聚集物是整治出来的。需要去掉一部分。)

21.㾻(疒除)(音箸(zhù)):[广韵]癡(chī)㾻不达。

22.滁(chú 音除):〔滁河〕水名,源出中国安徽省,流至江苏省入长江。本作“涂水”,唐人改作“滁河”。(注:即该河原狭窄多弯曲,且落差小,排洪不畅,故名“涂水”。该河多弯曲像台阶似的,故唐人改作“滁河”。)

23.蒢(chú 音除):〔黄蒢〕一种中药草。

24.篨(chú 音除):〔籧(qú)篨〕用竹或苇编的粗席。(注:即像有阶级似的粗糙。)

25.庩(tú):1.偏室。比主室低矮些。2.[廣韻]庯(bū)庩,屋不平。(注:即像倾侧散开似的。)

26.稌:1.(tú)。稻子。《韵会》稻利下湿者。(注:即稻田表面平整能均匀积水。)2.(shǔ)。山芋;山药。(注:即像男女房事。)

27.荼:1.(shū 音書)。古时诸侯朝见天子所执的玉板。2.(shū)。通“舒”。舒缓。从容不迫。3.(tú 音塗)。一种苦菜。(注:即像烂泥似的。或吃后像舌头涂了一层东西似的。)

28.瑹:1.(tú)。美玉。2.(shū)。笏(hù),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等制成,于上面记事。(注:[禮.玉藻]諸侯荼,前絀(chù)後直。[註]絀謂圓殺其首,不爲椎頭。諸侯惟天子詘焉,所詘在前也。即前端被整治成圆滑似的。)

29.䅷(禾荼):1.(tú 音徒)。禾穗。(注:即分散开。)2.(shǔ 音署)。草名。藷(shǔ)藇(yù),或作藷䅷。即“山药”。(注:即像男女房事。)

30.筡(tú 音徒):1.剖析竹篾。2.竹篾。(注:即分散开,并弄成平整。)3.古书上说的一种中空的竹子。(注:即内部没有聚集物(竹节)。)

31.梌:1.(tú)。1.1 楸树。1.2 古代指枫树。2.(chá)。刺木。

32.䍱(羊余):1.(xú 音徐)。郊羊也。(即郊区的路面倾斜。)2.(yù 音余)。野羊。(即郊外的路面倾斜。)

33.狳(yú 音余):〔犰(qiú)狳〕哺乳动物。大多数种类的犰狳,骨质甲覆盖头部、身体、尾巴和腿外侧。(注:即有结实之物聚集着。)

34.鵌(tú 音徒):古书上说的一种与鼠同穴而居的鸟。(注:即估计与鼠平等而居。)

35.賖(shē):貰(shì)買也。(即积余(蓄)散尽了。)

36.蜍(chú):蟾蜍。(注:即倾斜的背的皮肤上有积聚物。不平整。)

37.叙、敘、敍(xù 音序):秩序,次序。(注:即有依次的。)

38.溆、漵、潊(xù):1.〔溆水〕水名。2.水边。(注:即有依次的。)

39.斜(xié):用斗倒出。(注:即把积聚之物倾侧地分散开。)

40.䔑(艹/斜)(xié):《韵会》䔑“艹/私”,茆(máo)穗(suì)也。又䔑蒿(hāo)也。(注:即倾侧(斜)地分散开。)

41.㙦(斜/土)(xié):地名用字。

42.䣄(余阝)(tú 音徒):地名。

43.雓(yú 音余):大种鸡的幼雏。

44.悆:1.(yù 音豫)。1.1 喜悦。 1.2 忘。1.3 贪欲。1.4 舒适。(注:即像男女房事。)2.(shū)。古通“纾(shū)”。

45.嵞(tú 音徒):〔嵞山〕山名,同“涂山”,即浙江省的“会稽山”。(注:即估计由许多顶平坦的山,或低矮的山组成。)

46.峹(tú 音徒):山名。《说文》会稽山。一曰九江当嵞。

47.畬:1.(shē)。1.1 刀耕火种。或刀耕火种的田地。(注:即不剩下;没有剩余。)1.2 古同“畲(shē)”(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名)。2.(yú 音余)。开垦了二、三年的熟田。(注:即有积蓄。)

48.茶(chá 垞平聲):茶树。茶叶。本作荼。(注:不断有新叶子长出和老叶子聚集在一起。即聚集物有差别。)

49.嗏(chā 音差):1.古书上说的一种饮料。2.叹词,表示提醒或应答等。(注:即有差别。)

50.搽(chá):用粉末、油类涂[在皮肤上]。(注:即用手消除差别。)

51.(足茶)(音茶、音侘(chà)):〔跱(zhì)〕行難進貌。(注:即估计两腿高低不一(有差别)地站立着。)

说明:我的汉字解释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适合中小学生们收看或收听。但通过了浙江省版权局的版权登记,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

厉明忠 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