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苏轼与儒家道教佛教的关系(宋代苏轼如何被箫声深深打动)

分析苏轼与儒家道教佛教的关系(宋代苏轼如何被箫声深深打动)(1)

各种中西乐器中,我只钟情箫。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而箫正是一种极简主义乐器。

笛箫是一家,但箫比笛子更简,因为笛子要贴笛膜。别小看那个小小的笛膜,要是它破了而手边又没有,笛子就无法吹。笛膜易耗,想到要为笛子时时备着膜总觉得不便。而箫则不然,拿起来就吹。

当然,作为一种乐器,我不能仅仅因为箫的极简就选择它。我选择箫是因为它虽然极简却极富表现力。

苏轼在他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中曾描写过箫的表现力:“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可见连苏轼这样的诗词文赋书画通才都曾经被箫的感染力深深打动。

箫和笛子是本家乐曲,但音色区别却十分明显,笛子更像嗓音亮丽的小姑娘,非常擅长表现欢快的情绪。而箫却像低声轻语的娴静姐姐,更适合表现黯然神伤。笛子有时会显吵,而箫有一种自我压抑的克制。

清人涨潮是一位很会审美的生活艺术家,他的《幽梦影》里有一则见解,说“宜于耳复宜于目者,弹琴也,吹箫也”,意思说适宜耳听又适宜眼看的有弹琴和吹箫。他后面还有半句话,是说有的乐器演奏只适合听而不适合看。涨潮的言外之意是有的乐器演奏起来不雅、不好看,甚至难看。而我也基本可以推断,他见不得的是鼓着腮帮摇头晃脑的吹奏表演。如此挑剔的涨潮给了箫和琴同等评价,而自古以来又有琴箫合奏的传统,可见箫虽然极简,但却有为古人所推崇的不俗品格。

分析苏轼与儒家道教佛教的关系(宋代苏轼如何被箫声深深打动)(2)

“细软”一词指珠宝、首饰、贵重衣物等便于携带的东西,在古典小说中一个人开始收入细软了,接下来的情节就一定是带着这些能随身带走的财富开始逃亡或逃难。

一支箫,竹子的劲节尚历历在目,它可以细,却绝不会软。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深爱他的箫,就一定会因携之方便而将箫也视为细软,不论是因为兵荒马乱,还是因为个人遭际,他带上财宝的时候也一定会带上他的箫。因为与珠宝、首饰、贵重衣物这类财物细软想比,箫就像王导当年避乱江东时缝进衣袖的钟繇《宣示表》,同属另一类,是精神细软。

分析苏轼与儒家道教佛教的关系(宋代苏轼如何被箫声深深打动)(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