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全景(印象王家大院)

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的灵石静升王家大院,不仅是静升王氏家族文明的标志物和物质载体,同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建筑的选址布局结构,还是建筑装饰的立意取材设置,处处将这一大家族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德行追求、美好愿景外化于形,不仅记录着静升王氏家族特有的气质和品味,而且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堪谓人文精神和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珍品、瑰宝。

王家大院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典范,整体布局,其外顺地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衔缀。整个建筑群坐北面南,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随形而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功能齐备,气势恢宏。远眺屋宇呈一体混然,而近观院巷却井然分明。建筑群里的各主体建筑,貌似千篇一律,其实各有千秋,匠心别具。既保持有北方传统民居的共性,又显现着其独特的个性风采。

王家大院全景(印象王家大院)(1)

尤其是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内涵深厚,匠心独运,其砖雕、木雕、石雕既有北方民居的坚固实用,又有南国水乡的灵动清秀,宛若天上取样人间造,可以说将数千年文明包罗其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建筑群内,无论是照壁、走廊、屋脊,还是窗棂、梁柱、亭台、水道造型均高雅大气,寓意形象生动,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结合神工天巧。

所有院落凡斗拱、雀替、挂落、栋梁,影壁、廊心、柱础石、墙基石、门枕石、匾额、帘架、门罩、滴水等建筑部件,石雕、砖雕、木雕因质制宜,置必得当,且题材丰富, 雕刻技法多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人格高尚,品味超群的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有清丽高雅,神形俱胜,一年四季最具美感,激励清白为人,清廉为官的春牡丹、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二十四孝之“行佣供母”“乳姑奉亲”等。有祝颂科举应试,祈盼仕途通达的“一路连科”“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飞马报喜”。有渔人垂钓、樵夫负薪、农人耕种、儒生苦读代表民间基本生活方式的“民间四逸”。有菊花、玉兰、海棠、香草簇拥、玉兔、麒麟、嬉猴相伴的鱼鼓、宝剑、花篮、荷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既寓修心养德、又具万能法术的“道家八宝”,也称“暗八仙”。有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鹿鹤同春”“玉堂安居”“海晏河清”。琴棋书画、平安如意、年年有余、事事如意、辈辈封侯、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年、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民间传统吉祥喜气图案纹样更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王家大院的砖、木、石“三雕”大到整块影壁或门框石雕,小到窗花木雕或墀头砖雕,均技艺精湛,构思精巧,表意精辟,教化深刻。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追求,彰显了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使建筑装饰成为了工艺美术的载体,书画艺术的宝库,家族文明的写实,历史印迹的显见。

在王家大院,与砖、木、石“三雕”艺术相得益彰的还有匾额、楹联和嵌于院墙、刻于影壁的名家书法艺术,可谓龙翔凤跃,仙露明珠。其内容为世代传承,影响既深且广的律己修身、伦理道德、因果报应,励志诫勉,尽勤尽职,持家处世、家国同构的格言、警句。族人抬头可吟诵,低头即反省,潜移默化,日益熏陶。

无论是作为建筑装饰的雕刻,还是匾额、楹联的书法,其内容实质,处处彰显着静升王氏家族,耕读传家、勤业进取、为善最乐、修身洁行的望族风范。这些物化的形式,将静升王氏的家族文明,以及王家大院的文化之魂,渗透在角角落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主人内心的价值追求与建筑艺术内涵的完美相融,相互印证,堪称东方智慧之大成。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广泛地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和热心关注,并由衷发出了“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感慨。王家大院赢得了“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等美誉。四海宾客慕名而至,乐而忘返。而再度观览者,均称屡有心得。(王铁喜)

“贻谋”背后的思考

王聪

“缥缃居”是静升王氏十九世恩贡生王筵宾的宅院,门匾上书“贻谋”二字,意思是为子孙的将来做好谋划。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想:王家先贤也不能脱俗,他们不仅也为子孙的将来做打算,而且还把这种理念刻在门匾上。那么王氏先贤是怎样为子孙谋划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门口的楹联: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君陈篇是《尚书·君陈》的一个篇章。是说周公去世了,周成王说周公之子君陈有孝顺恭敬的美德,于是策命君陈去治理成周地区。当年他的父亲,曾像老师太傅一样爱戴天下民众。所以,天下民众也都十分感恩他,希望君陈弘扬勉励周公的教导,留下让百姓都怀念的恩德。也就是将美好的德行流传给后代。显而易见,王氏先祖希望子孙读了君陈篇能像君陈一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下联中的司马训,是司马光写给他的儿子司马康的传世家训《训俭示康》,教育他要崇尚节俭。司马光生活的年代,奢侈之风盛行,为使子孙后代不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这部家训告诫王家子孙学习《训俭示康》的家训,多做好事,为后辈做出榜样。所以“积阴德”就是他们为子孙将来谋划的具体表现。

说到以身作则,也为后代子孙做出榜样,就不得不提到院主人王筵宾,他是清道光丙午科(1846年)恩贡生,授直隶州州判,但他一直没有任职,而是终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作为教书先生,他的生活虽然清贫,但非常重视修身立德。院内“澡身浴德”匾,就是由王筵宾亲自题写,用来自勉,要不断检讨清洗自己的身心,以此来保持高尚的节操。

先辈们把他们的德行累积、传承,教育后世子孙学会如何为人处世。《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对赵太后讲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父母之爱子是人之常情,反观我们今天又有多少父母的爱反而害了孩子。家长处处为孩子考虑,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依赖性强;家长什么事都替安排好,导致孩子适应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家长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导致有些孩子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些都是过度的、一厢情愿的“爱”。时至今日,不变的是“父母之爱子”的深情,却缺少了“为之计深远”的思虑。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好可以解释王家贻德于后世子孙的思想,他说:“留钱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只有留阴德于子孙,子孙方能受益。”作为父母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孩子,只有用正确的爱来浇灌,我们才能真正为他们的将来做好谋划。

王家大院(外一首)

耿红丽

凝瑞、视履是两块匾额,

一个位南,一个位西,

一个引主入,一个随主出。

为民,要像这堡院坐得住青山,

为商,要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

为官,要像祁寯藻写下的“矩”字多一点。

这些都是在走路,在看脚下,在行得端,

在出门视履。

这样才得以封侯、得黄马褂、得千叟宴,

得以凝瑞。

在王家大院

没用多久,秋天就完全深入了王家大院的腹部。

后花园的小灌木,团结而又紧张,

那免不去的冬雪啊,像长驱的白象的队伍,

将带来昨日的重重叹息。

清风星夜兼程地推送着自己,

吚吚呀呀的举起内心的小波澜,

这瓦楞呀,这窗棂呀,

这秋色扑面的大院啊,

可有“逝者如斯乎”的长歌一曲?

而此刻明月窈窕,独自站在高处,

异乡人不经意地抬头,

定会“啊”的一声,

牵出一连串明晃晃的方言。

王家大院叩拜(外一首)

高巧玲

殊不知自己其实也是王家后代

多少次带着王家人来这里叩拜

是堡,又似城

同时隐含“龙”的造型

这似乎就是与龙马精神不解的缘

从低到高左右对称

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

就如祖先的告诫

——做人做事都要规整

一点都马虎不得……

是的,还没来得及相认

时间便睁开了眼睛

是的,当年绣楼上的姑娘

不言不语一袭红衣

惊起天边一道曙光

王 家 大 院

不论近观,远望

或俯视。都是规整和完美

一波又一波人向里头走去

把孝和德捡起来

前途岔道

从不同的角落醒来。急行着

载着这些踌躇满志的人

一些人摔倒,一些人失去踪影

空缺被及时补上

我只看到,深夜的闺房

泪水,也一滴滴隐藏

等待又一个天亮之人

王家大院全景(印象王家大院)(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