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与日语对照(若隐若现的俄语)

东北方言中,特别是上世纪初以后,俄语、日语和满语都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满语肯定有很大比例,比如嘎拉哈(用动物关节做成玩具的儿童桌面游戏)、哈尔滨(晒网场)等。现在东北、北京地区方言中的嘀咕(私下谈论)、嘛撒(用手抚平)、咯吱窝(腋下)、旮旯(角落)等据说都源于满语。

闽南语与日语对照(若隐若现的俄语)(1)

多人玩的嘎拉哈

清代末期,特别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全面开放柳条边、特别是中东铁路开建以后,从南满的大连,到整个满洲地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语言文字中,包括俄语和日语的外来语都有更多的使用。俄语是重要的外来语来源。类似格瓦斯(квас,气体饮料)、玛达姆(夫人、大婶,原为法语mdam)、大列巴(хлеб,全麦面包)等均如此。更不用说维德罗(筐子)、布拉吉(连衣裙)等。

闽南语与日语对照(若隐若现的俄语)(2)

大列巴

日语中文大量进入包括满洲地区的近代中国,包括并不限于“派出所”、“干部”、“经济”等词;日文中引入的大量外来语,都做片假名处理,一目了然。比如マンホール,中文发音是ma en ho lo,来源自英文的Manhole,下水道盖的意思。有英文基础并认识日文片假名的话,理解起来就比较便利。(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因系外来,青岛地区管下水道盖叫“古力盖”,据说缘于德文和法文中的Gully。)

闽南语与日语对照(若隐若现的俄语)(3)

青岛艾米尔教堂附近的德国产古力盖,该公司后来被克虏伯公司收购,现代成为生产包括机车在内的钢铁公司。

同样的例子又如タバコ,英文Tabacco烟草的意思(也有说法,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Tabaco"),当时的东北人或使用“协和语”的日本人都懂。协和语,きょうわご,又称兴亚语、日满语、大东亚语,是指上世纪初流行于伪满洲国的汉语和日语混合语言。不过抗日电影里面的“米西米西的有”,“花姑娘的要”,“开路以马斯”……那可不是协和语,后者是侵华鬼子的混蛋语境。

闽南语与日语对照(若隐若现的俄语)(4)

侵华鬼子使用的是蹩脚的“军队中国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