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

光阴无涯,暗自缄默,在一段温柔的岁月里,独自书写传奇;能人指尖的花朵裹挟指缝间流转的清风,悄然绽放,成全了一个时代的幽香。香菇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珍贵食材,曾被视作贵族专属,来自古代能人的伟大发明创造,存留至今,满足了人的味蕾,创造了独特的价值。今天小E就来讲一讲这宫廷贡品的故事。

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1)

向世界宣告,香菇的根在中国

吴三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是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同时师从其父学习道术。他与乡亲们在烧炭和采集野生菌类的过程中,发现阔叶树皮层的刀斧砍伤处会长出菇,后经过多次实验发明了砍花法和惊蕈法,开启了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先河。没错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得的,但对于香菇之源的说法,曾经是存在争议的。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写下《惊蕈录》一书,开创了日本香菇铊目法技术之先河。因此多年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但是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考察、求证下,终于发现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更加早,吴三公才是香菇的真正发明者。由此,我们得以向世界宣告:香菇的根在中国,中国的庆元是世界香菇之源,庆元的吴三公才是“中华香菇之神”。

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2)

“菇神”吴三公

香菇“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弟弟赵构逃往南方,另立新朝,赵构被推举为皇,史称宋高宗,没错就是那个忠奸不辨,任用奸臣秦桧为相,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英雄岳飞的宋高宗。一味求和,忍受岁贡称臣之辱,换得东南江山半壁统治权,后继续不思悔改,使得南宋一路风雨飘摇到灭亡。南宋相比北宋,更加注重兴修水利,良田面积增大,精耕细作程度更甚。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贸易交往扩大,使用货币。如此来看,香菇的发明倒是有利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但须知,南宋时期政府实际控制的区域虽然比北宋小不少,但统治集团的挥霍浪费却是不少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还在继续,加之还要维持庞大的军费和岁贡,百姓的生活属实是入不敷出,沉重的负担日益挤积压在广大劳动人民肩上,即使有新的生计出现,在当时动乱的年代于百姓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更大作用。倒是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香菇在明朝身价高涨,成为达官贵人专属

传说在明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登基金陵之初,因数月干旱、川涸裂地、大地冒烟就下传圣旨人人戒荤吃素,拜佛求雨;皇宫御膳,也一律照办。皇上乃真龙天子,身体金贵的很,平日里哪里受得了此等素食斋戒之苦。于是乎吃惯了鸡鸭鱼肉的皇上,吃了三天的素食就病倒了,文武百官们心急如焚连忙求救国师刘伯温。国师刘伯温煞有介事地捋一捋胡子笑了笑,一语不发。话说这军师、文学家就是这么高深,使得大家也不明白刘伯温的想法。不过,第二天他端来了一罐热腾腾的“良药“让皇上喝下去,皇上喝了药汤之后精神立马有所好转,口中不断回味汤药的鲜美,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对,这分明是鸡汤,责怪刘伯温身为国师却违抗圣旨,刘伯温大笑说:这并不是什么鸡汤,而是我家乡带来的干菜名叫香菇,并当场在金銮殿中烧煮起来,一阵阵奇香扑鼻而来,朱元璋连连点头说:果然名不虚传。因此小小香菇在古代成了宫廷贡品,唯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享用。

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3)

香菇在明朝骤然高升竟然源自一场迷信的求雨行动,源自大臣对于皇帝的关心。但可见的是,香菇在诞生之后的国民认可度并没有那么高,也或许只在民间的接受范围比较广,但是经此一役,香菇荣获金口称赞,一时间身价高涨,现在的人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在的我们吃的是明朝达官贵人的专属。明朝前期,香菇业有了发展,后吴三公于明神宗万历三年,敕封为“判府相公”。

在香菇种植的过程中,庆元诞生了别具特色的香菇生活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初具规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市民阶层扩大,不再满足于封建礼教文化,转而追求精神生活的个性解放、民主平等,于是世俗文化逐渐兴盛发展起来。“菇民戏”源于庆元菇民最集中的二都地区,也称“二都戏”。这种戏种大约产生于明代中叶,主要以庆元方言为基本语言,在民间小调基础上,吸收徽剧、赣剧、乱弹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演变而成,是集歌、舞、剧为一体的多声腔板腔体剧种,演员动作古朴真实,颇具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它源于祭祖及祈求香菇丰收仪式,在菇民区和香菇产地影响广泛,现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菇民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文化天赋,在每天的劳作中描绘着一方居民的精神文化特色。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外行轻易是理解不了内行的文化的。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有点类似于不同地区各自的方言。菇民们为香菇专门创造出了一种语言,叫做“菇山话”、“蕈山话”,是菇民在菇山上统一使用的一种特殊行业语言。它采用隐语表述,没有文字只有读音,是菇民恪守香菇生产技术秘密和菇山禁忌避讳的行业用语。一场种菇、采菇劳作竟然有了那么一丝谍战的感觉,不得不再次佩服一下菇民们的发达的思维!

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4)

种植香菇

由香菇衍生而来的“文创产品“,你绝对想不到,菇民在种香菇的同时,为适应常年野外生活和劳作的艰苦环境还练就了“香菇功夫”。为防止深山飞禽猛兽侵袭,抵御歹徒拦路抢劫,菇民不但从小练拳习武,强身健体,而且巧妙运用扁担、板凳、斧头、柴刀等日常用具,自创了独树一帜的“香菇功夫”。大大小小的菇乡神庙就成了学习拳术的场所,而庙会则是他们交流技艺、比武赛艺的最好时机,当时菇民掌握最熟练、最普通的拳路为扁担功。

由此可见,香菇与当地菇民的生活鲜明地融合在了一起,菇民们热爱给与他们生活保障的香菇,彻底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打下了香菇的印记。种香菇、吃香菇、卖香菇、看菇戏、说菇语、练“香菇功夫“,没有什么比香菇更能代表当地的生活特色了。

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5)

荣登封面,当香菇成为邮票,全国都记得它了

1981年8月6日,为了展示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中环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食用菌》特种邮票,包括银耳、竹荪、猴头菇、大红菇、香菇、双孢蘑菇形状,共有六枚。香菇图案以阔叶林的树干为背景,香菇菇伞表面呈褐色,有分布密集的深褐色斑块,菌褶呈白色,伞柄呈白色柱状,矮小短粗。

在通信领域,邮票是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这是邮票最基本功能;邮票又作为宣传品和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甚至邮票还可以升值,成为赚钱的工具。但不管怎样,一张小小的邮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香菇成为邮票的主角,其“咖位”可见一斑。

香菇是不是贡品(深度分析香菇作为古代的宫廷贡品)(6)

第一行从左到右依次为:银耳、竹荪、猴头菇;第二行从左到右依次为:大红菇、香菇、双孢蘑菇

香菇身上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劳动人民身上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对于生活的热情。其实,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艺术,小E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各种食物有趣的故事,探秘每一种食物的产生发展,去讲述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里的神秘瞬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