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码头卖猪仔(新民街曾是晒布场朱紫巷史称猪仔行)

广州码头卖猪仔(新民街曾是晒布场朱紫巷史称猪仔行)(1)

新民街一隅。 本报记者宫晓磊 摄

广州码头卖猪仔(新民街曾是晒布场朱紫巷史称猪仔行)(2)

小西直街。

老城区的历史和现状,往往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城市的传统与变迁。惠城区历史上有过不少以行业命名的街道,例如晒布场、卖草行、猪仔行、咸鱼街、麻篮巷、番薯行、牛皮炉、红花巷、打石街、打铁行等,这些以行业命名的街道,十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经济特色,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

晒布场

今新民街的史称。清朝至惠州解放初,这里有的居民以染布为业。那时,西枝江边有一片沙滩延伸上来。每到晴天,沙滩就成了晒布场。用竹子搭的架子上晒满了蓝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的土布。

近日,记者来到新民街探访,新民街位于西枝江边,对面是下埔滨江公园和林立的高楼。记者在新民街走着,平整的路面,干净的街道,已难寻觅到当年的影子。路旁边的建筑新旧不一,只有一些老房子还在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

据了解,100多年前,当时做布生意的商人们先从广东兴宁一带购得手工织的白缟布 (惠州当地人称为“白扣布”,白色的粗布,此种布惠州本地也有手工织成),交染房染成黑色、蓝色、咖啡色、黛青色等,再在江里洗净及晒干。一排排的竹竿上,晾着染过洗净的布匹,像一面面巨大的旗帜,风吹起,发出“呼呼”的声音。因为江边、塘边、草地上到处都晒满布,因此被称为“晒布场”。

卖草行

位于桥西,今小西直街至金鸡井的一段街道。清朝至民国初,仍保留小西门和城墙,城郊半径、新村、黄塘、黄油和陈江、斜下、甲子的农民进城卖柴草,多聚集在这靠近小西门的地方,形成一个集市。

近日,记者来到小西直街看到,该街道不是很宽,一边是在建的工地,另外一边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平整的水泥路面方便了过往的行人。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卖草行早已成了人们的记忆。

猪仔行

今朱紫巷的史称。据《惠州市桥西志》,清末民国时,巷口有一座伯公庙,庙附近曾是买卖猪仔(猪苗)的集市,被称为“猪仔行”。后来,因其名字难听,卖猪仔的集市又已迁移,就采用谐音方法,命名为“朱紫巷”。

咸鱼街

今东新南街的史称。这条街地处东新桥头,靠近西枝江边,北面近东江,货物起御便利。在近百米的街道,有食盐店、咸鱼店、海味店共20多间。咸鱼街成为惠州的水产集散地,又成为水产的转运站。从澳头、稔山等地运来的水产、食盐,通过这里批发、零售,转运到河源、龙川、紫金等地。

麻篮巷

今华兴巷的史称。这条巷在朱紫巷的附近,从朱紫巷七号起,巷尾封闭。历史上这条巷的居民多以打网线为生,打网线时门口都放着一个装麻线的篮子,因而得名麻篮巷。

番薯行

今桥东市场前面,原是铁炉湖湖边的一块空地,靠近东江边。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东江大桥、惠州大桥未建成,江北、望江、汝湖的农民靠木船、渡船带着农产品到城内出售时在这里聚集,水口、南津、东平的农民也沿江边挑农产品进城,在这里摆卖,因番薯、番薯藤、番薯苗交易量较大,故称为番薯行。

牛皮炉

今水东南路(曾称为西门南路)的史称。清乾隆年间,南海罗春人在惠州开办多间制革作坊,收购牛皮,加工牛皮。今水东南路周围有城背塘、托盘塘被称为牛皮炉。

打石街

今中山西路西段的史称。清朝至惠州解放初,这条街有十多间打石店,从事打制石碑、雕塑石狮、雕凿墓碑工作,工艺精湛。

红花巷

今水门路四巷的史称。清朝至民国时期,这条小巷住有几家人,专为办喜事人家蒸发糕(松糕)。因惠州人办喜事要给亲友邻舍派发红发糕,红发糕用一种花红粉(有说用残菜籽制成)染红,故得名。

打铁行

今水门路惠城区二轻总公司下面原来有一条小街,有八九家打铁店,多是打制锄头、犁、耙、镰刀等农具或家用铁器,其中的“唐卓兴”剪刀店生产的“金钱牌”剪刀,畅销省内外,还曾销往港澳、南洋。

本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何志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