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纯手工制作肚兜(手艺的传承苗家蚕衣)

“施秉,地属苗疆,山多田少,田亩除治城稍称肥沃外,余俱硗瘠。同、光以还,苗疆底定,夷、汉归农。”(见《施秉县志》民国稿)于是,施秉桑业得到了发展。据县志载,施秉桑业,于民国五年经知事马政修奉令倡办,任本省农林学校毕业生李杰林为桑区管理员。划县城西门外平宁坝、中沙坝等处地面为桑区,计二百余亩。民国六年知事甘鸿宝、七年知事杜熙筠、八年知事朱嗣元先后维持。现县城桑株已成活四万五千余株,接换湖桑二万余株。余如东区高碑、刘家庄等处人民领种桑秧一万地千余株。南区胜秉、新城、平寨等处人民领种桑秧六万余株。西区域紫荆关、白塘等处人民领种桑秧五万余株。帷土质不宜,成活者少。

苗族纯手工制作肚兜(手艺的传承苗家蚕衣)(1)

蚕虫,我们本地汉人叫蚕娘,苗话叫“给阿”,苗文写作“geeb ad”。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是养蚕的,养出来的茧都是用来抽丝,并纺成线自家留用的。这就是:“桑麻遍野,赖以为衣。”

苗族纯手工制作肚兜(手艺的传承苗家蚕衣)(2)

春天到了,桑树的树尖上开始有了萌芽,母亲就知道该是养蚕的时候了。家里养的是家蚕,蚕种在年前都已备好,原是放在母亲那麻布做的帐顶上的。用纸包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母亲就将其移动到火塘上的炕上。那是一种小米般的丁点,附在纸的表皮之上,也就是蚕蛋。因为有了温度,蚕虫开始出壳。牵着很长的绒丝,每天用羽毛从蛋纸上轻轻的扫下来,用一个小筛子装上。此时的蚕虫比较小,食量更小。打下来的桑叶要没有露水的。如果有露水,你得用一张干净的帕子揩干净。然后,搯成细小的块状,抛撒在它们的上方。蚕娘自然会寻着味儿吃起来。每日添料三四次,这就是根据它们的吃食进度而定了。所以,母亲在干农活的时候,都得给它们定时撒料。

苗族纯手工制作肚兜(手艺的传承苗家蚕衣)(3)

蚕娘的一生会蜕四次皮,每蜕一次就会长大一圈,越长越大。蚕娘长大了一点后,那时的食量大增。养蚕是很辛苦的,食量大的时候,半夜都是要起喂养。蚕娘的粪便很多,你得每天给它们换床。蚕娘的粪便是好肥料,我们家常常将它收集起来,堆放在茅厕边,等发酵后挑出去施给南瓜或黄瓜。这种粪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料。

蚕娘蜕皮是一种生物现象,苗家人叫它“巴卡”,意为睡觉。蜕完皮之后又开始吃桑叶,那就叫“花耶”。每蜕皮一次,食量就大增一次,当到第四次时,这就意味着要“忙卡”了。“忙卡”,直译就是汉话中的“出嫁”。苗族人把蚕娘称之为姑娘,出嫁意为蚕娘要开始吐丝结茧了。这时你必须给它们找到吐丝的地方,也就是它的家。家是什么?那时我们要到竹林里去,找很多的竹丫丫,将它扎成捆,锥形,两头小,中间大,这就是它们的“家”。

蚕娘到树上之后,自己选择适合的地方吐丝。别看它左右晃动,要不了半天,茧的形状就出来了。再过一两天,茧就成了,用手捉摸,手感有点硬,那就说明化成蛹了。《辰溪县志》载:“蚕吐丝化蛾,啮茧而去,制其茧为绵,挂绵于在竿,织为紬,亦名‘钓紬’”,这是对茧紬的简述。家蚕,不同于市场上售的那种,结茧是白色的。我们家养的这种蚕茧子比较小,两头有点大,像个花生状。颜色有两种,白色和黄色各半。蚕茧结了之后,你必须在七八天之后抓紧时间抽丝。不抽丝的话它化成蛹就要出壳,出壳了,那丝就不好抽,且品质也不好了。

此时,母亲会选择一些个大,结茧密度好的作为种子,其他的就用来抽丝。种子要放好,要用纸下垫上盖,八天左右就破茧而出,雌雄交尾后雌产卵,将蚕卵产在纸上收藏。待第二年早桑开绽,将卵取出,春雷响时,孵出幼蚕,开始新的循环。

抽丝也是个大活路,我们民间的抽丝都是用的手工。煮沸一锅水,将适量的蚕茧放进去,在锅子上方搭一块木棒,木棒的中心处镶嵌一个铜板,丝从铜板中心抽出,另一边放一备用的筛子,里面要放一张纸。一只手抽,一只手滑动成线。抽到一定的时候,还得有筷子翻动茧果,让其尽量浸润沸水。因为没有筛选,白黄相混,丝线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淡黄色的。这不影响使用,因为这线还要经过多次纺丝,捶打、洗涤,最后才染成各色。蚕桑抽丝技艺,就技术来说在世界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可以称得上是最复杂的。从文化及民俗的角度,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保证所有的技艺的存在。别看抽丝简单,其实它要求有很高超的技艺,必须保证在凭着感觉,也能抽得均匀的线而不起球,能穿针引线。一颗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线。缫丝分为坐缫、立缫和自动缫。无论采用哪一种缫丝法,都必须先将茧煮熟,然后经过索绪、理绪、集绪、捻鞘、络交、卷取、干燥等多道工序。蚕茧缫成生丝后,才可进入丝织阶段。志书上说:苗人“所缫之丝,粗且韧,织为帛、土绢、坚厚有余,柔滑不足。”虽说“柔滑不足”,但“坚厚有余”,便于手工操作,我们苗族人就是用这种蚕丝制作锦衣和百褶裙的。

从小我就喜欢吃蚕蛹,当母亲把线抽了之后,锅底下会留下很多的蚕蛹,水是沸的,自然已经熟了。不知道是生活太差还是蚕蛹真的好吃,反正我十分喜爱吃这东西,捞起来便吃了。蚕蛹,是高蛋白的营养品。

苗族人养蚕,因为那是她们一“身”的托付,没有蚕丝是做不成锦衣的。有了蚕丝,经过苗族姑娘们的纺织挑花绣朵进行再创作,蚕丝制成的锦衣就出来了。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的才华表现这就是锦装了。

苗族纯手工制作肚兜(手艺的传承苗家蚕衣)(4)

遗憾的是,现在好多年轻人穿着的都是机织的衣服了。机织多用规范的化学线,的花纹要简单一些,不如挑织的多样,并且都是左右对称,千篇一律。而传统手工制作的服装可能就要消失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