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

1.汉武帝:“代汉者,当涂高也”

汉武帝晚年,跟秦始皇一样,也自觉人间没有什么值得自己追求 ,遂将目标放在了求仙之上。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1)

汉武帝也曾大肆招揽方士,甚至在公元前89年,还以68岁高龄亲赴东莱求仙。

孰料恰逢暴风骤雨,流高潮涌,汉武帝在海边停留了十余日之后,不得不无功而返。

(征和四年)春,正月,上行幸东莱,临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余日,不得御楼船,乃还。——《资治通鉴》

在《汉武故事》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汉武帝曾驾幸河汾,途中与群臣宴饮,喝高了之后,汉武帝突然一声长叹 ,对群臣说道:

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群臣大惊,慌忙回道:“大汉应天受命,国祚必然远超商周,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从哪儿听到的亡国之言,必然是小人谗言,可千万不能信啊!”

汉武帝这时候也反应了过来,便含糊其辞道:“朕喝醉了,一时醉话!”

汉武帝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不得而知 ,但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言,确确实实是从西汉时期,便开始流传开来 。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2)

2.出自《春秋谶》

据《三国志》所言,“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言出自《春秋谶》中。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三国志·周群传》

那么,《春秋谶》又是何书?与五经的《春秋》有何联系?

谶:本是一种方士们做出的隐语 、预言。

纬:常言道“经纬”,纬本身就是相对于经而言,这个“经”就是四书五经的经,特指当时儒家主流经典学说。

谶纬学说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 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理论依据,盛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预言 。

起于西汉,盛行于西汉末年,而光武帝因谶言而登基之后,更是大力推广,一度将谶纬学说凌驾于经学之上,让其辉煌一时。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3)

自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就成为官方的法定经典。

而 那些儒生出身的方士,把阴阳术数也带进了儒学,开始神话孔子和经学,把孔子说成一位能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并产生了“孔子为汉制法”的神学 预言。

所以有了跟《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相对应的《诗纬》、《书纬》、《易纬》、《礼纬》、《春秋纬》。

再加上与五经地位相等的《乐经》、《孝经》,又衍生出了《乐纬》和《孝经纬》。

这七本书合称为“七纬”,或者“七谶”。

在东汉,谶、纬已经不分家,所以《春秋纬》又称之为《春秋谶》。

据传,《春秋谶》中有这么一句话:“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令人惋惜的是,春秋谶早已失传,真相已经淹没在历史之中。

3.光武帝与公孙述相争

若论对谶纬学的贡献,光武帝刘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4)

据说,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就曾看到一句谶言:“刘秀当为天子”,刘秀正是因此才起兵。

后来, 刘秀攻入洛阳之后,群臣多次劝进,光武帝都执意不肯称帝,直到有人献上谶书《赤伏符》,这才让刘秀一改常态,登基称帝。

因为《赤伏符》上记载有这么一则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而这部谶书并非如大部分谶言一样,都是为了谄媚上意,据传这部谶书在光武帝起兵之前便已经流传在世。

在王莽当政时期,一位名叫刘歆的宗室,本来是王莽的小弟,曾被王莽封为国师,当他看到这则谶语之后,立即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准备谋夺皇位。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5)

刘秀的起家过程中,总是掺杂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谶言,所以在他一统天下之后,开始动用官方力量,大肆推广谶纬学说,一度让谶纬学凌驾于经学之上。

刘秀称帝不久,蜀中一位名叫公孙述的诸侯,也对符谶之说颇为上心,便炮制了不少谶言四处扩散,宣扬自己才是天命之主。

当这些流言传到刘秀耳中之后,他勃然大怒,觉得公孙述对图谶一无所知,连列举的例子都是错的,于是他亲自写信给公孙述,信上着重为其讲解了两条谶言。

第一,就是公孙述大肆推广的《录运法》,上面有一句“废昌帝,立公孙”,这则谶言来自于汉昭帝时期的“公孙病已当立”的故事,实则“公孙”指的是汉武帝戾太子之孙,也就是刘病已,这已经是世所公认,就不再多提。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6)

第二则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为了批判公孙述不了解谶言,刘秀竟然亲自将“亡国之言”拿了出来。

他说: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已经说明,哪怕我汉室要亡,也只会亡在一个名叫涂高的人手中。

所以奸臣王莽不能取而代之,你公孙述也不行!

在谶纬学中,刘秀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以他的身份,都如此推崇“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言,更加使得后人争相当这个“涂高”。

4.三国李傕、阙宣、袁术

一晃眼,到了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对于野心勃勃者来说,盛世到来,谶言也有了用武之地。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王允开始把持朝政,但是没过多久,李傕便入了长安,朝政再次落入武人之手。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7)

随着李傕权威日盛,一些投机者也慢慢朝着他身边聚集,其中有一位女巫,便在这时向李傕进言。

她说:“代汉者,当涂高也!所谓‘涂’,其实指的是‘途’,‘当涂高’意思就是在路边的高处。路边的高处有什么,那不就是阙吗?而‘傕’与‘阙’同音,那说明指的就是您啊!看来天意要让您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天子!”

“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女巫的话虽然比较牵强,但是也算勉强让李傕与这句谶言扯上了联系吧。

若是李傕真的有心取而代之,说不定就用上了。

然而,李傕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区区一个长安他都难以掌控,更别说整个天下了,所以他再三考虑,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然而,李傕不想称帝,对这句谶言也不在意,却不代表他人不在意。

过了一段时间,女巫对这则谶言的解读便流传开来,被徐州一个名叫阙宣的土豪听到了。

阙宣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天命是要我来当皇帝啊!

看看,“涂高”指的是“阙”,自己不正好姓阙吗?这天下姓阙的能有几人?地位比自己高的又有几人,这个涂高不是指的自己还能是谁?

于是,阙宣纠结了数千人,开始登基称帝,还发兵占领了泰山的几个县城。

没过多久,徐州牧陶谦的丹阳兵一到,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阙宣剿灭 ,顺便收编了他的部曲和妻女。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8)

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阙宣称帝犹如儿戏,并没有传播开来,但徐州隔壁的扬州还是有所耳闻。

尤其是此时占领扬州的,是另一个野心勃勃却能力不济的诸侯——袁术。

袁术向来以四世三公家族为荣,自觉除了皇位上坐着的刘氏天子之外,天下最尊贵的莫过于袁家,而身为袁家嫡子的他,自然是仅次于天子的二号人物,若要代汉,除了我袁公路以外,还能有谁?

袁术这么一琢磨,这“涂高”的“涂”既然可以理解为“路途”的话,那不正是应了我的字“公路”吗?

袁术越想越得劲,便不顾麾下文臣武将的反对,匆匆开始准备登基称帝,自号“仲氏”,意思是我只做老二皇帝,我还是承认你刘协的天子之位的。

事实证明,李傕是有先见之明的,无论是阙宣,还是袁术,最终不过闹了一处遗臭千年的笑话罢了。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9)

5.魏与晋

你们以为,这则谶言到了袁术这里就结束了吗?

并没有,魏文帝曹丕与晋文帝司马昭都曾利用这则谶言,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魏王,他觉得自己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有一个请教许芝的太史臣前来进言。

许芝说:“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许芝的这话比较绕口,他首先是接受了前面那位女巫的话,认为涂高就是指的路两边最高大的阙。

因为“魏”的本意就是高大,固然也常用它来指一些高大的建筑物,比如宫观门前的阙,也被称作“象魏”,或者称之为“魏阙”。

这样一来,“魏”就代表了阙,业即代表了涂高。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10)

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除了曹丕之外,在司马昭掌权时,也有方士进言道:“涂高指的是道路上最高的人,而道路上哪个人有骑着马的人高呢?所以涂高其实指的就是司马,可见司马代汉才是天意所归啊!”

到了西晋末年,刘渊攻破晋都,灭亡西晋,一个名叫王浚的大臣萌生不臣之心,也曾利用“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言进行宣传,图谋僭号。因为他的父亲王沈字“处道”,正好应对当涂二字。

可见,只要有野心者存在,那些模棱两可的谶言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汉武帝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代汉者)(11)

6.除了以上的各种解读之外,对汉武帝的这句“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还有这么一种解读:六七四十二是数字,6 7 4 10 2=29,指的是两汉一共有29位皇帝,“当涂高也”是一句感叹,大意是“刘家出了这么多皇帝,当真是高大上啊!”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这句谶言怎么看?

#历史开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