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

乡村腊肉香

文/杜忠书

每当进入寒冬腊月,我就不由想起乡村的腊肉,仿佛一股浓郁的香味飘来,禁不住垂涎欲滴。我与腊肉结下不解之缘,是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牛耳川。在牛耳川工作的十几年,家访使我跑遍了牛耳川的山山水水,也扰害了无数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牛耳川父老乡亲。在牛耳川那十八年的味觉记忆,走过多少岁月也抹不掉。飘香的腊味和乡情、师生情糅合在一起,总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温馨和酣醉。

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1)

人常说“富不离书,穷不离猪”。乡村人家家都养猪,他们散养的土猪完全不用饲料喂养,从春季开始就采割山间田地的青草加上玉米喂养,夏季也是如此,秋冬季节用高山土豆红薯配玉米喂养。这样散养出来的土猪相对养殖周期长肉肥。准确的说,腊肉是比较肥的肉,但是肥而不腻的才是腊肉。腊肉的选材一般为当地人爱吃的土猪肉,并且以黑猪肉为最佳肉质,黑猪肉腌制的腊肉味道最美,肥而不腻,干脆口爽。

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2)

乡村过去有个传统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腌制腊肉。每当进入腊月,村民们开始杀猪过年,上村下庄都不时传来声嘶力竭的猪叫声,此起彼伏,划破黎明的晨空。这嚎叫声仿佛就是一首高音乐曲,逗得人们幸福陶醉。猪宰好后,男主人就趁着热气腾腾把切成长条(俗称吊)的猪肉茨上食盐,置于瓮内,压紧,再撒上一层均匀的盐粒,盖捂严实,置于角落处。放在瓮里腌上几天,让盐侵蚀入肉。待到盐充分渗透到肉里后,就出瓮,尔后一吊一吊地挂在堂屋两边的山墙上,自然通风晾干。时间一长,肉色变成金黄透亮,看一眼也会垂涎欲滴。春节前后,每户村民堂屋的两边山墙都挂有几吊十几吊腊肉,构成一幅古朴而充满情趣的乡村风俗画。

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腊肉是我国腌肉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川陕、湖广一带,但在南方其它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腊肉并非因为在腊月所制,只要是在“九天”里屠宰的猪肉,经过腌制都能经久不坏。否则,就是你再会腌制,到了伏天也会长蛆。

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3)

腊肉以其在腊月制作而闻名,是过年必备的食品,可是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口味就不同,因而各具特色。在那个欠缺油水的年代,每年春耕季节,拼命干活消耗量大,全仗这些腊肉充实肚子,滋润身体,消除劳累。腌制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乡村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下饭下酒最为适当。腊肉做法也有很多,不一而足。取一块,用热水洗干净,切成方形或长方形,放到饭甑里去蒸,饭熟了,腊肉也就烂得连皮都脆而又有了韧劲,香!切成片,要是厚厚的肥肉,菜刀上油光闪闪,望着流口水,小孩子贪吃,称大人不注意,迅速掐一块往口里送,那滋味真的得意而舒泰。腊肉做菜,无需别的佐料,一些干辣椒,几根大蒜,一起下锅翻炒三五回,盛盘,陈香四溢,百步外可闻。也有把腊肉切大块,瘦肥相间,入锅清蒸,不用佐料,又是一味,没有不爽口的。

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4)

来了客人,男主人就会搬个木梯靠在山墙上,取下一吊腊肉交给女主人,然后陪着客人喝茶唠嗑。女主人手脚麻利地整饬四个干盘一壶酒,男主人陪客喝酒,不大功夫,煎炸熘炒各种热菜摆满一桌。上饭时,必有一盘豆豉炒肉,而豆豉吸油,正好可以解腊肉的油腻。腊肉金黄透亮,豆豉油光闪亮。炒出来的腊肉豆豉,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嚼头与嫩脆、咸与淡、荤与素,水乳交融,珠联璧合,一块肉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嚼在嘴里,齿颊留香,豆豉醇香爽口,令人胃口大开,别有一番滋味——多美的农家菜啊!

当然,不同季节,他们还有更好的搭配,香椿炒肉。新鲜的香椿 ,浓郁的香味,在加上腊肉的香味,如果不是亲自尝试,你很难想象他是有多么完美。还有香菇炒肉,青椒炒肉等和豆豉炒肉有异材同味之妙,但经典的乡村名菜还是豆豉炒腊肉,一年四季常吃不衰回味无穷。

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5)

时光一去十几载,乡间 几乎没人 腌制 腊肉 了。当下猪肉并不是稀奇物,天天宰猪,日日过年。 乡村 人喜欢吃鲜,随买随吃,不想备战备荒,即使腌制腊肉也是凭兴趣尝尝味道罢了。而我当年吃腊肉的往事记忆犹新,没有因今天吃足吃好而湮没。因此,每年 “进九” 之后,我都会买几斤“五花肉”腌制好,再挂到阳台上去晒腊肉。不过,现在的腊肉怎样做,怎样吃,也吃不出 当年 的感觉,更吃不出 乡村 腊肉的味道。那些曾经 飘香 的 腊肉味,已经成 了我 最深的乡土记忆了。

【本文编辑:何本菊】

苗市腊肉制作(山阳乡村腊肉香)(6)

【作者简介】杜忠书,男,笔名槛外人,山阳县人。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余年,先后在《商洛教育》、《陕西教育》、《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散文多见于报刊杂志。

【本文选自文友来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