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己认为书籍装帧好的书(做一本自己的书)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籍的形态也有着奇妙的演进。书籍装帧形式的演进,不仅展现出中华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为今天的艺术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启迪与财富。11月18日下午,由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与万代南梦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幕。

分享自己认为书籍装帧好的书(做一本自己的书)(1)

张品芳为大家讲解古籍装帧步骤

活动上,“上海工匠”“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非遗传承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和两馆的专业修复师团队在活动现场带领体验者们探索“古籍修复”技艺中的重要环节——“装帧”,制作一本专属于自己的书籍,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籍的形态从早期龟甲、兽骨的“串连”形式,竹木简串成的“策”,到丝织物卷作而成的“卷轴”;在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后,又不断演变出了如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书籍装帧形式。随着书籍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发展,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演变,更加有利于人们的阅读和图书的保存保护。

分享自己认为书籍装帧好的书(做一本自己的书)(2)

装帧书籍的原材料和工具

册叶书籍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有代表性的装帧艺术。册叶书籍的主要特征是由许多单张书页为单元集合装订成册,也是与舒卷展读的简帛及卷轴书籍截然不同的书籍形态,是我国书籍装帧史上的一次革命。

同现代平装书外观最近接的是“包背装”,最典型的包背装的书就是《四库全书》。包背装把书叶无字的一面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然后装订。外观和现在的平装书完全一样,平装书和包背装古书的区别就是平装书是一张书叶印成两面成为两页,包背装古书是把一张书叶对折成两面。

线装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五代,明中叶以后,为适应书籍的频繁翻阅,线装开始盛行。线装和包背装的折叶方式一样,书脊外露,钉眼穿线,装订成册,线装是明中叶以后中国古书最常见的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书籍的意义,一是简化了装订工序,二是提高了劳动效率,三为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

分享自己认为书籍装帧好的书(做一本自己的书)(3)

体验者为书籍穿线

活动现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还向体验者讲述了古籍修复的过程。古籍的破损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类型:虫蛀、烬毁、霉蚀、鼠啮、絮化、缺损、粘连、线断等,有的古籍是经受了大的人为伤害,而更多的古籍则是存放过程中的自然酸化、老化和使用中的磨损等。

一张纸、一支毛笔、一碗浆糊,就是修复师们的主要工具。先选好为古籍所配纸张,再用沾上浆糊的毛笔在破洞处涂刷,将补纸快速粘在破洞上填补破洞。所有修补完的书页,需要进行压平处理。在书页上喷上水,放在吸水纸内压平,等书页干燥、压平整之后,再拿出来折页,修剪书页上多余的补纸。修剪完后,在装订前还需将所有书页放入压书机进行压平处理。经过压平处理后的书页将被复原装订成册。装订过程包括搓纸捻钉、理齐、打眼、穿纸捻钉。张品芳介绍:“从分叶到最后装订至少要经过编号、修补、溜口、喷水、倒叶、折叶、修剪、整理、压平、钉纸捻、穿线等20多道工序。”

“古籍修复讲究修旧如旧,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所以火候,分寸,手感非常重要,文字没办法表达,机器更是不能完全替代,只能依靠代代修书人口传心授。”张品芳说。

此次公益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是万代南梦宫,万代南梦宫董事长冷泉弘隆在现场体验书籍装帧活动后表示:“非常荣幸参与和体验到中国的传统技艺,通过创新‘非遗 ’模式,也将我们的人气IP‘吃豆人’、名人名言、针对儿童的环保宣传填色插画等元素融入书叶设计之中,用多元融合的形式,大幅提升体验感和体验成果的实用性。作为一家在华发展的娱乐文化企业,我们将尊重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在行业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希望共同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据悉,本次活动为期10天,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和苏州图书馆先后展开,活动还将分别邀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大学的留学生们、网络报名者,多角度、多层次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