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电王齐(贵州电工王跃进)

摘要:1982年,王跃进初次接触巡线工作,是在“检修试验所”,当时主要维护35千伏电压线路,几乎都是木电杆,巡线难度比较大。1982年,王跃进初次接触巡线工作,是在“检修试验所”,当时主要维护35千伏电压线路,几乎都是木电杆,巡线难度比较大。

贵州航电王齐(贵州电工王跃进)(1)

王跃进(右三)和背夹巡线队队友在半山休息。王钦 摄

人民网遵义4月12日电(王钦)“背夹是我们出发的行囊,弯刀劈开路上的荆芒,面对家人也曾感到彷徨,抹去感伤我们继续远航……”每次进山巡线,“师傅”带上随身听,队友们背上背夹、扛起弯刀,大伙儿唱起歌巡线,增添了不少乐趣。

队友们口中的“师傅”叫王跃进,是贵州道真输电线路工作站背夹巡线队里的“老大哥”,有着32年的巡线经验,参加过2008年和2011年的抗冰保电工作。每次进山巡线,王跃进总爱走最前面,用自己丰富的巡线经验为队友探路,他还喜欢背上一个包,包里随身听、手电筒、药品这三件工具必不可少,因此他又是背夹巡线队的“保姆”。

1982年,王跃进初次接触巡线工作,是在“检修试验所”,当时主要维护35千伏电压线路,几乎都是木电杆,巡线难度比较大。后来,木电杆逐渐被换成水泥电杆,水泥电杆又渐渐被铁塔代替,巡线难度改变,经验也在增加,王跃进慢慢地爱上了这一行。

“干一行,专一行,爱上这一行。”王跃进认为,在年轻的队友面前,他就像父辈一样,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将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授给他们,艰难的地方,他上了,队友肯定也会上。

2012年,邵正义从大学毕业,刚到背夹巡线队报道的第一天,王跃进就主动与他攀谈起来:“小伙子,你是刚分来的吧?年轻人就要多学习。走,我带你去看看铁塔和输电线路。”王师傅拉着邵正义沿着就近的输电线路杆塔一基一基地往下走,给他讲述巡维知识。

每次巡线,邵正义总爱跟在师傅后面,听他讲巡线经验和山里遇到的奇闻异事。慢慢地,邵正义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心怀感恩地融入了这个团队,并迅速成为了一名技术骨干。

夏天是巡线最艰苦的日子,大量植被长势快,常常会把以往巡线走出来的小路覆盖,扎人的刺蓬常常会对巡线队造成阻碍,有时还容易遇到野猪、毒蛇、马蜂等动物。

有一次,队友陈强和师傅去巡线,密密麻麻的野草遮盖了山路,两人在边走边清理山路的过程中,突然看到一群野猪出现在不远处。“野猪!”陈强撞了一下师傅,差点喊出声来。这是陈强第一次看到六头野猪聚在一起,而以往最多只看到过两头。

“不要慌,不要动,看看再说。”王跃进小声地说。按照王跃进的经验,如果只有一两头,只要大吼一声,野猪便会被吓跑。可是,六头野猪让他不敢出声,生怕吓不跑野猪,反而遭受攻击。于是,他示意陈强蹲下身,静静地观察野猪动静。等了十多分钟,野猪始终没有走开。后来,他们选择了绕路。

苍茫的森林,荆棘密布,野草丛生,王跃进和陈强绕出几十米,不小心陷进了杂草中,跌跌撞撞地一个多小时才走出200米,锋利的毛刺、锯齿般的野草将他们划得血珠子滚了出来。

这样的经历,对于背夹巡线队的10名队友来说,已然成为“家常便饭”。然而,在道真、务川、正安3县境内的8条110千伏和16条35千伏共计377公里输电线路、1000多基杆塔的巡视运维工作中,每当遇到状况,王跃进和队友总会三言两语,甚至是一个眼神,就制定出最佳方案,长此以往,并肩作战成就了背夹巡线队的非凡默契。

“这是一支不怕苦累、乐观开朗、团结奋进的队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对于工作的热爱,都具有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基层员工不断锤炼提升自己,这便是团队的力量!”遵义供电局党委书记徐书金对背夹巡线队高度评价。

然而,巡线32年,王跃进对此也是感同身受:“我喜欢这个团队的氛围,在这里,兄弟们的情谊,不止体现在大山深处,更融合在了每一根线路的巡维中。”他说,再有3年就退休了,想到退休,心里就空空的:“我爱这份工作,也舍不得这支队伍,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随时回来当‘外援’,同兄弟们一起坚守这份事业!”

贵州航电王齐(贵州电工王跃进)(2)

王跃进(右一)同背夹巡线队队友进山巡线。王钦 摄

贵州航电王齐(贵州电工王跃进)(3)

王跃进(右一)同背夹巡线队队友巡线归来。王钦 摄

贵州航电王齐(贵州电工王跃进)(4)

王跃进同背夹巡线队队友进山巡线。王钦 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