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

北部非洲六国

北部非洲地区是指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及以北广大地区,简称北非地区,通常包括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简称埃及)、苏丹共和国(简称苏丹)、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简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简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共和国(简称突尼斯)、摩洛哥王国(简称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地区。北非地区可分为东北非地区(包括苏丹、埃及和利比亚)、西北非地区(又叫马格里布,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西撒哈拉地区面积26.6万平方千米,人口近60万,是个未独立的地区。突尼斯是北非六国中面积最小国家,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千米,人口1170(2019年);利比亚是北非六国中人口最少国家,人口637万(2017年),面积为176万平方千米。北非地区总面积83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5亿。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

埃及国旗

北非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人均GDP最高的是利比亚(为5019美元),最低的是苏丹(为714美元),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四国均在3000~4000美元之间(2019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按国际汇率计)。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2018年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四国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摩洛哥为“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苏丹为“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苏丹还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

北部非洲地图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3)

柏柏尔人

北非地区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是欧罗巴地中海型人种,讲闪含语系的柏柏尔语(阿拉伯语也是闪含语系),散布在西起阿特拉斯山区及大西洋沿岸,东至利比亚沙漠,北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他们曾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过努米底亚王国,定都锡尔塔(今天阿尔及利亚的君士坦丁市),从游牧转向定居农耕,种植小麦、大麦、椰枣等,创造了文字,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直到公元前46年被罗马所灭。柏柏尔人在公元12~13世纪建立的穆瓦希德伊斯兰王朝(西班牙语叫阿尔摩哈德王朝)疆域包括今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全部、阿尔及利亚北部、突尼斯北部及利比亚北部的广大地区,先后以马拉喀什(今摩洛哥)、塞维利亚(今西班牙)为首都,发展农耕、商贸,兴建清真寺与宗教学校。13世纪摩尔人(中世纪北非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非洲黑人混血的后裔)在今天西班牙南部建立格拉纳达埃米尔王国,建起有“宫殿之城”、“世界奇迹”之称的精美的“阿尔汉布拉宫”(格拉拉达埃米尔王国王宫,在今西班牙格拉纳达市,为“世界文化遗产”)。公元14世纪后阿拉伯人大举迁入北非、16~17世纪萨阿德王朝(摩洛哥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王朝)的建立,柏柏尔人被大批同化,少量不愿被同化的被迫逃入阿特拉斯深山、撒哈拉沙漠深处。目前北非的柏柏尔人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主持家务,外出不带面纱,行动较自由。现在柏柏尔人总数在1000多万,80%居住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占摩洛哥总人口约20%,占阿尔及利亚总人口约19%,占突尼斯总人口10%左右。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4)

利比亚国旗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5)

突尼斯国旗

今天的北非地区绝大多数是北非阿拉伯人,利比亚人口的95%、埃及人口的90%、突尼斯人口的90%、阿尔及利亚人口的80%、摩洛哥人口的75%、苏丹人口的50%都是阿拉伯人;北非阿拉伯人属欧罗巴地中海型人种,讲闪含语族闪米特语族阿拉伯语(有埃及方言、阿尔及利亚方言、摩洛哥方言、突尼斯方言等),使用阿拉伯文,信奉伊斯兰教(大多数是逊尼派)。北非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由阿拉伯半岛迁移而来,至当代半数居住在城市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居住在农村的阿拉伯人也多数定居农耕。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也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位于非洲大陆北部,北到地中海和阿特拉斯山脉,南到苏丹、乍得、尼日尔、马里一带的萨赫勒草原(约北纬14度附近的半沙漠,250毫米等雨量线一线),西至大西洋沿岸,东抵红海,东西长4800千米,南北1300~1900千米,总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占非洲总面积的近1/3。撒哈拉沙漠分为西撒哈拉、中部干旱高原山地、东部利比亚沙漠等几部分,地形主要是高原、平原台地和洼地盆地,最高点在乍得西北部海拔3415米的库西山,最低点为埃及北部海拔-133米的盖塔拉洼地;主要高原有提贝斯提高原(乍得北部)、大吉勒夫高原(埃及西南部)、阿哈杰尔高原(阿尔及利亚南部)、阿伊尔高原(尼日尔中北部)等,海拔多在500~1500米;平原主要在利比亚北部沿海、阿尔及利亚北部地中海沿岸。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6)

利比亚沙漠中绿洲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7)

撒哈拉沙漠中的单峰驼

撒哈拉沙漠约在500万年前形成,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干旱少雨,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有世界大面积连续多年降水量为零的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在撒哈拉东部、中部地势较高的地方;砾漠多见于沙漠与石漠之间;沙漠是撒哈拉最广阔的地貌,著名的有利比亚沙漠、东部大沙漠(阿尔及利亚中东部)、西部大沙漠(阿尔及利亚西部)、赖卜亚纳沙漠(利比亚东南部)、舍什沙漠(马里北部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部)、朱夫沙漠(毛里塔尼亚北部)、比尔马大沙漠(尼日尔东北部)等。利比亚沙漠位于撒哈拉沙漠东北部,包括埃及中、西部和利比亚东部,为南高北低的高原(海拔多在100~500米),面积有170万平方千米,高大沙丘连绵不绝,地表水贫乏但地下水分布广、埋藏浅,出露处形成许多绿洲;利比亚沙漠中的著名绿洲有锡瓦绿洲(埃及西北部)、贾卢绿洲(利比亚东部最大绿洲)等。撒哈拉沙漠里的沙丘形态复杂多样,既有高大的固定沙丘,也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

阿特拉斯山脉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8)

阿特拉斯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在非洲大陆西北部,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横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把地中海西南岸与撒哈拉沙漠分开,长240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最高峰是摩洛哥西南部的图卜卡勒峰(海拔4167米)。阿特拉斯山脉地质上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体系相关联的年轻的褶皱山脉,不同于非洲大陆广阔古老的高原;阿特拉斯山脉又分为中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境内)、大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境内,是平均海拔2500米的主脉)、泰勒阿特拉斯山脉(阿尔及利亚北部)、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阿尔及利亚境内)等。高大的阿特拉斯山脉拦截了西来的一部分水汽,带来的雨水滋润了荒凉的山地,形成阿特拉斯山脉西北坡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长着橄榄树、无花果树、阿特拉斯雪松等,但南坡无森林),孕育了乌姆赖比阿河、塞布河等河,乌姆赖比阿河是摩洛哥最长河流,长556千米,注入大西洋。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9)

地中海猕猴

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的阿特拉斯山区生活着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动物——地中海猕猴,是猕猴属中较为特殊的动物,主要特征是尾巴短,具有储藏食物的颊囊,栖息在阿特拉斯雪松林中,主要吃草、树叶、水果、树皮等,目前有1200~2000只。

黑人的土地——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土面积188.6万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积第三大国(仅次于阿尔及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居北非六国第二位。苏丹历史悠久,是努比亚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公元前2800年~前1000年曾为古埃及一部分,约公元前950年摆脱埃及统治独立,建立库施王国。7世纪后阿拉伯人大量进入,15世纪出现芬吉王国,17世纪富尔人建立科尔多凡王国和达尔富尔苏丹国,1899年由英、埃(英国保护国埃及)共管苏丹,1956年正式独立建立苏丹共和国。苏丹现政治体制是总统制共和制,官方语言是英语和阿拉伯语。苏丹总人口43010万(2019年),苏丹阿拉伯族约占总人口一半,努比亚族约占总人口40%,还有主要居住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富尔族等。努比亚族是苏丹的世居民族,属尼格罗苏丹人种,身材较高,肤色深黑,讲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努比亚语,使用阿拉伯文,信奉伊斯兰教。苏丹共和国国名就来源于阿拉伯语“黑人的土地”。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0)

苏丹的努比亚族

苏丹绝大部分国土在热带,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北部是高温少雨、干燥多风沙的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是降水较多的热带草原气候。苏丹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30摄氏度以上,4—7月为最热季节,一般白天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酷热季节气温可达50摄氏度。苏丹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铜、银等,目前石油的开采量较大。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1)

苏丹生产的阿拉伯树胶

苏丹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人均GDP仅714美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按国际汇率计,2018年),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是苏丹的经济支柱,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主要生产高粱、谷子、玉米、小麦、棉花、花生、芝麻、阿拉伯树胶等农林产品,其中阿拉伯树胶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苏丹还是世界第二大长绒棉生产国(仅次于埃及)、第五大花生生产国(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第七大芝麻生产国。苏丹中部的杰济拉平原(位于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之间)是非洲最大的灌溉农业区。苏丹首都及最大城市喀土穆就坐落在杰济拉平原的北端。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2)

苏丹国旗

喀土穆位于尼罗河与其最大支流青尼罗河交汇处,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1884年成为英、埃共管的苏丹首府,1956年成为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现为苏丹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铁路北通纳赛尔水库,东北通往苏丹最大海港——红海之滨的苏丹港,郊区有喀土穆国际机场;喀土穆有苏丹第一所现代大学——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喀土穆现有人口100多万,包括周边的北喀土穆和恩图曼组成的大喀土穆有人口700万以上。喀土穆城市知名度较高,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列榜单第231名。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3)

喀土穆风光

地跨亚非两洲的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的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国土的大部分在非洲,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属亚洲。埃及地理位置重要,扼守世界重要通洋运河——苏伊士运河,南与苏丹为邻,西与利比亚接壤,东北与以色列相邻,国土面积101万平方千米,是北非六国面积第三大国(仅次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埃及现有人口1.08亿(2019年),是北非六国及中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埃及主体民族是埃及阿拉伯人,占总人口80%以上,讲阿拉伯语8大方言中最大的一支方言——埃及方言,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当代埃及阿拉伯人杰出人士有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默罕默德·巴拉迪,前埃及总统、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默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等。科普特族是埃及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15%左右,是埃及世居民族,为欧罗巴地中海型人种,讲科普特语和阿拉伯语,信奉基督教(科普特正教);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就是埃及科普特人。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4)

默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18——1981年)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5)

默罕默德·巴拉迪,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6)

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1922——2016年)

埃及国土的95%是沙漠半沙漠,占国土4%的尼罗河谷地及尼罗河三角洲是埃及的“精华之地”,集中了埃及99%的人口。埃及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磷酸盐矿、铁矿储量较大,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居非洲第五位和第四位,是非洲主要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之一。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7)

苏伊士运河

埃及是非洲第3大经济体、北非六国最大经济体。埃及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工矿业和旅游业,大量生产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蚕豆、棉花、甘蔗、柑橘类水果、椰枣等,是世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国,粮食不能自给,但能大量出口棉花、大米、马铃薯、柑橘类水果等农产品。工矿业以开采石油天然气、纺织、食品、炼油等工业为主。旅游业同石油天然气、侨汇、苏伊士运河为埃及四大创汇产业,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旅游资源特别丰富,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就有孟菲斯及金字塔群、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努比亚遗址、开罗老城区等7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2018年到访埃及的国际游客1130万人次,居非洲第二,旅游收入近百亿美元。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8)

爱资哈尔清真寺

坐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的埃及首都开罗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埃及也是非洲及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包括开罗市、吉萨市、赫勒万市等的大开罗有人口2200多万。开罗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来此建立了一个据点——胡斯塔特城;973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征服埃及定都于此,取名开罗,意为胜利;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8世纪末被法国人统治;1882年英属埃及首府,1922年成为独立的埃及王国首都,1953年成为埃及共和国首都,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首都 。开罗有800多座清真寺,有“千塔之城”之称,有名的清真寺有建于878年的开罗最早的清真寺——伊本·图隆清真寺,有建于14世纪被认为整个中东地区最美的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有建于972年设有伊斯兰教大学的爱资哈尔清真寺(爱资哈尔大学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开罗是埃及最大的工商业中心,集中了埃及一半以上的企业,有纺织、机械、化学、炼油、钢铁、汽车装配、食品等工业,总部设在开罗的大企业有埃及石油公司、埃及国家银行、埃及航空公司等,埃及石油公司是世界第22大石油公司、非洲第二大石油公司。埃及郊区的开罗国际机场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第二繁忙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2000万人次(2018年)。开罗也是重要的国际性城市,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就设在开罗。开罗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列榜单第97名、非洲各名城第3位(仅次于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19)

开罗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0)

亚历山大市中心

埃及第二大城市及最大海港亚历山大市坐落在埃及地中海之滨,曾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都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来此兴建城市,取名“亚历山大”,一直是东地中海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人口300多万,是埃及最大港口城市,有“埃及的第二首都”之称。亚历山大市城市品牌价值较高,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列榜单第375名。

非洲面积最大国家——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北濒地中海,东邻利比亚、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利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海岸线长1200千米,国土面积238.2万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积最大国家,也是全球陆地面积第10大国家。阿尔及利亚公元前是罗马帝国行省之一,公元8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16世纪沦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不久遭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殖民者入侵,1903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全境,1962年阿尔及利亚从法国独立。阿尔及利亚现政治体制是总统制共和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99%的国民信奉伊斯兰教。阿尔及利亚人口4220万(2017年),80%是阿拉伯人,19%是柏柏尔人,还有图阿雷格族等少数民族。

阿尔及利亚以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为界,北部为地中海滨海平原,南部是占全国85%面积的撒哈拉沙漠。阿尔及利亚的森林都在泰勒阿特拉斯山区及地中海沿岸地区,有北非规模最大的人工林,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1%!阿尔及利亚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铅锌矿、铀矿等储量较大,石油的已探明储量约17亿吨,居世界第15位、非洲第三位(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且为油质较好的撒哈拉轻质油;阿尔及利亚是非洲天然气储量最丰富国家,现已探明储量4.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0位、非洲首位。

阿尔及利亚是非洲第4大经济体、北非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GDP总额是1883亿美元,人均GDP3980美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按国际汇率计),居北非六国第二位(仅次于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农业以种植小麦、大麦、燕麦、油橄榄、葡萄、柑橘、椰枣为主,粮食不能自给。工矿业是阿尔及利亚经济支柱,油气产业规模大,油气产业占该国GDP的30%以上,石油及天然气出口额占该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5%;目前阿尔及利亚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出口国之一,年石油产量居非洲第三位,天然气产量居非洲首位、世界第9位。阿尔及利亚是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出口国,天然气主要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出口,建有两条跨地中海海底的输油管道,其中阿尔及利亚——意大利输油管道是世界最大的跨海输气管道,自阿尔及利亚亚哈西鲁迈勒气田经西西里岛直至米兰,全长2500千米,每年向意大利输气100亿立方米以上。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1)

阿尔及利亚国旗

阿尔及尔是阿尔及利亚首都及最大城市, 坐落在地中海南岸阿尔及尔湾西岸,南靠雄伟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为冬多雨夏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935年由柏柏尔人、阿拉伯人所建,1526年并入奥斯曼帝国,1830年成为法属北非殖民地统治中心,1962年成为独立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是 阿尔及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海港,有创建于1879年的阿尔及利亚最大公立大学——阿尔及尔大学,有非洲最现代化的体育场之一——奥林匹克体育城,有世界文化遗产卡斯巴哈(阿尔及尔滨海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区) 。阿尔及尔还于2004年主办了第十届泛阿拉伯运动会(该运动会有22个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参会)。阿尔及尔现有人口370多万,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列榜单第147名。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2)

阿尔及尔

北非花园——摩洛哥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部及东南部接阿尔及利亚,南部紧邻西撒哈拉地区,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1700多千米。摩洛哥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和北部是阿特拉斯山区,东部和南部是高原,仅西北部沿海一带为狭长平原。摩洛哥北部是地中海气候,东部、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北部阿特拉斯山区年降水量可达600~1400毫米,而南部降水不足100毫米。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脉三面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大部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北非花园”的美称。摩洛哥森林覆盖率约20%,有阿特拉斯雪松、杜松树等;矿产资源以磷酸盐、铁、铅、锌、油页岩等储量较大,其中磷酸盐矿储量在1100亿吨以上,占世界总储量3/4,是全球磷矿石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有“磷酸盐矿王国”之称。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3)

摩洛哥国旗

摩洛哥最早居民是柏柏尔人,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公元788年建立了第一个阿拉伯王国,15世纪至20世纪初,摩洛哥先后遭法国、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56年独立,1957年定名为摩洛哥王国,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目前摩洛哥人口3624万(2018年),75%是阿拉伯人,20%是柏柏尔人,均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通用法语。

摩洛哥是非洲第五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之后)、北非第三大经济体,2018年的GDP是1182亿美元,人均GDP是3345美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按国际汇率),居北非六国第三位(仅次于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经济以农牧业和工矿业为主,种植小麦、大麦、玉米、水果(主要是柑橘)、蔬菜(主要是西红柿、洋葱等),饲养牛、羊、骆驼等,渔业较发达,是非洲海洋渔获量最大国家;工矿业以磷矿的开采、加工最重要,磷矿石年产量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以磷酸盐为原料制成的磷肥(化学肥料)、磷化工产品是摩洛哥最大宗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近1/5。地处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丹吉尔港建有摩洛哥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4)

丹吉尔港

摩洛哥是旅游业发达国家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数据,2017年摩洛哥接待国际游客1140万人次,排名世界第31名、非洲第一名,超过瑞士、爱尔兰、澳大利亚、南非等传统旅游大国。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拉巴特、马拉喀什、非斯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拉巴特是摩洛哥首都及第二大城市,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10万,始建于12世纪,城内有始建于1184年的哈桑清真寺,有1912~1930年法国作为摩洛哥保护国设计和建造的拉巴特新城,2012年拉巴特城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5)

达尔贝达市容

摩洛哥最大城市是坐落在摩洛哥西部大西洋之滨的达尔贝达,早在12世纪柏柏尔人就在此建立了一座叫“安法”的滨海城市,在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曾名卡萨布兰卡(西班牙、法国殖民时期),1956年摩洛哥王国独立后改为原名达尔贝达。达尔贝达现为摩洛哥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有达尔贝达—拉巴特—丹吉尔高铁(是摩洛哥及非洲首条高铁),有全摩洛哥最大的海港——达尔贝达港,有摩洛哥最大机场——达尔贝达国际机场。达尔贝达是摩洛哥历史古城,也是气候宜人、风光优美、依山傍海的非洲著名旅游名城,有“大西洋新娘”的美称,建有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西北非最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建于1987年,竣工于1993年,耗资5亿多美元;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占地9公顷,其宣礼塔高200米,塔顶装有激光设备,夜晚打开的激光束长达35千米。达尔贝达现有人口300多万,城市知名度很高,入选《2019年全球500强城市》列榜单第116名。

北部非洲地区(北部非洲地区)(26)

达尔贝达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