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

【编者按】

深受东方禅学影响的乔布斯,在接受采访问及他的创造性思维来源时,他用了“回顾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的方法。这种基于人生价值之一真理的探索,让他一直保持着清晰的认识,也让他因此与众不同。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正如叶茂中谈到自己的艺术之梦时,思绪总是一下子回到儿时,看到身为渔民的父亲顺手画在烟盒上的一艘帆船。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突破节点。乔布斯明确地说:“人应该站在人文学科与科学的交叉点上。”他认为任何只关注人文或科技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的自然倾向是成为完人,成为通才。”而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正在培养两类畸形人:一种是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另外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我就不断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认为再发达的高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为高科技服务。”也正如叶茂中谈到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中国营销未来的突破点时,很果断地用了科学和艺术两个关键词。

而乔布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交付时,还是深感遗憾。笑说如果重来……当然他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项目是重新投胎。2005年,已经被诊断出绝症的乔布斯,参加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有些残忍地说:“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去陈让新。”你一定想到了叶茂中的那句经典广告语:“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恍然明白了叶茂中由“不忘初心”到“向死而生”的人生历程,尤其是最后几年的“抢收抢种”——其实是一次把人生关键点串起来后的总攻——大突破、大创新,更是一次指向未来的意味深远的大传播。

2022年1月13日,叶茂中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享年54岁。翌日信息公开。即便是业内,虽或有心理预感,但人们还是无不感到意外、震惊、痛惜……这几天,营销界与艺术界都在谈论叶茂中。有人说“世间再无叶茂中”;有人说“你带走了一个时代”……该如何表达对这样一位中国广告界教父级人物,一位中国企业的伟大实践者、一个中国营销原创理论的开创者、一个具有社会化影响力的专业人士的哀悼?也许,这是一种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自发表达吧?

但是您的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不正是对未来的巨大启示吗?也许人们需要时间来消化。如果说营销是以“空间换时间”,艺术是以“时间换空间”。在时空霹雳交错的某一瞬间,人们会在深切受益时再次恍然大悟。您看秋收冬播,不正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吗?

40余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史,您是轰轰烈烈主战场的“营销战士”;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的中华复兴之路,您是背起行囊拿起画板、写生山河会意大地“苦行僧”。横跨营销与艺术两个领域,都是历史伟大进程的有力推动者、旗帜性人物。所谓“三不朽”,使命在身,大志所寄。

远未痛定思痛,目光就锁定您留在朋友圈的最后一条视频信息:2021年12月11日11:20:《春来江水绿如蓝 怎不忆江南》绘画作品以253万元人民币竞拍成交。您附了一句话:“很为因此得到救助的孩子们高兴!”

锁定在您在《销售与市场》杂志最新一期专栏文章《胆》(2022年第2期。取自中国企业第一个10年的关键词。专栏内容将根据叶先生的备稿陆续刊载)

——自1994年与《销售与市场》杂志结缘,并以此为平台展开辉煌的事业、连接无限的时空,您没有落下一个时代……

在这里,就让我们以这种“回顾法”,来寄托我们的哀思吧。您的精神永在,这是肯定的——有我们在,有一代一代的追求者在。英雄没有离开,只是换了战场。您这么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么热爱人生。如乔布斯一样,您一定会再次找到灵魂所寄的。一路走好!愿天堂无痛,好好休息,来生重来!

《农 民》

不看人家一夜盖起高楼

不问苍天偏爱谁多

用我一片诚心一双手

换得平安自在生活

每个人头上一片天

每个人心中一块田

到底是丰收是荒年

问感觉不要看金钱

……

这是国内广告界大腕叶茂中曾经反复“吟唱”的一首歌。我个人至少听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2003年的中国营销盛典上,这也是由《销售与市场》杂志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营销盛典,主题是《转型期中国企业营销的新思维》。

他先铺设了一个背景:一个执著于自己理想追求的日本歌手,在台上弹着吉他唱完这首歌时,心力交瘁地倒在舞台上,再也没有起来。这首歌也成了歌手的绝唱。

我想,那肯定是他彼时彼刻的心境写照。在一个完全空白虚拟的空间,他在做着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业,内心交织着艺术与市场、坚守与妥协的矛盾。而这其实也正是整个中国市场营销人处境的写照。处在潮头浪尖的成功者还没有时间品味劳动的果实。社会的变革、更多的诱惑,让许多正在路上的营销人感到精神的迷失,面对前程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拐点上,一些率先突围的人多数会成为先烈,极少数会成为先驱。

这多少有些悲壮的色彩。彼时“吟唱”这首歌,是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自我励志暗示,有着一种勇往直前的笃定和决绝。

第二次是在2008年的中国营销盛典上,那一年的主题是《危机中的生机》。

当主持人让他用一句话送给听众时,他说我给大家读一首歌的歌词吧。依然是那首《农民》。在全球经济下行,国内企业、市场营销面临新的困局,所有人都在问该向何处突围。叶茂中用他“先知先觉”的企业实践总结出一个秘籍:用空间换时间。

这是于激情中趋于理智的自然流露。依然是励志,但有了一种收获后的澹定与高瞻,一种思考与智慧。

其实这就是大会在探讨中逐渐明朗的主题,也是包政教授在演讲中一语道破的:“营销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交易或者实现商品的价值,而是要奠定持续交易的基础。”也就是在这场峰会上,包政教授不谋而合地借用华为任正非的话说,企业做市场营销就像种庄稼,广育良田,撒下种子,才能大收获。

第三次听到,就是10年以后了,即2018年中国营销盛典上,彼时的主题是《大变局:新冲突·新需求·新机遇——如何在“不确定”中决胜未来》。

他在演讲结束后,再一次朗读了这首歌的歌词。然后,昂首走出会议大厅,径直离去。

他身上有着更多艺术人的特质与做派,不和同行交流,这让人们难以接受。但其实,他十分清楚对谁负责。正如他演讲前可以不和任何一个同行打招呼,但是对演讲内容却一字一句都仔细打磨到苛刻地步。上台前,他还会对一个演讲中会提到的典故反复核实,对PPT更是一字一图精雕细琢。

他是一位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所用的更是一种几近自虐的方式。用他制造的那句流行广告语来说就是:“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

音乐或诗的永恒魅力即在于此,它是一种可以超拔时代的精灵,通透的翅膀在低飞高翔中,给我们不安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慰藉。

一首好歌常常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首被一个人在不同时代反复吟唱的歌肯定有它独特的地方。

无论是坚持还是改变,无论是选择还是等待,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

《农民》,一首可以翻唱出不同新意的“同一首歌”,承载着一个人的痛苦、欢乐与执著,也承载着一代营销人的心理路程。

而做过农民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夏收还是秋收,都是一种更为辛苦的劳动。为给抢种留下时间,抢收就是一种几近残酷的压强体力劳动。

因为,苍天给人留下的时间总是有限。

一天又一天

努力耕耘,不停歇

希望在心间

不怕辛酸,永远向前

……

大隐,隐于己

每个人都在用一生,与这个世界和解——从童年启蒙那一天开始。

只是很多时候,梦想搁在岸上,乘船却搁浅在河滩。

正应了那句话,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两条线索:一条在河道里,充满了杀伐与残忍;一条在岸上,延续着灿烂文明的足迹。

叶茂中没有去挤独木桥,而是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他,选择腾出一半心力去完成从4岁时就扎根的梦想。

他本来生活在水上,为了认知这个世界而上了岸,又为了现实人生而下了海,最后又回归到了岸上的艺术世界。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1)

现在,你会猜到,那种一贯刻意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隔阂,也许正是因为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太久了。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你看毕加索描绘的人物画像,有一半的面孔总是塌陷的——那其实属于另一个世界。

但他的人生不是一条顺延的直线,看起来他和梦想越走越远,令人越来越难以理解。

那些年,他创制的广告语都成了时代的流行语,但常常因为过于不合常理而在同行内毁誉参半。但是,传播效果却总是令人望尘莫及——你得承认,无论他放下什么,他心里都放不下客户。

当他带着新书《冲突》从天而降般来到杂志社,向大家赠书时,始终是慈眉善目的模样,毫无“大师”的做派。但是翻开扉页,一股桀骜不驯之气还是扑面而来。只见书页上赫然写着这样的字眼——

我们拒绝平庸/我们拒绝驯化/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宁做旷野里奔啸的狼/不做马戏团里漂亮的老虎/我们的策划已不满足于客户的认可/更要求客户的成功/好方案得不到完善地执行/我们一样愤怒/因为我们渴望成为英雄(叶茂中专著《冲突•宣言》)

一个人就是一部中国营销史。

记得中国台湾美学家蒋勋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书中特意拿乔布斯做例子说,那些看起来与世俗格格不入、脾气古怪的“天才”,其实是以失去世俗的幸福为代价,掩盖了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大隐,隐于己。

人的生命状态是多元的,形是正我,影是负我;前者是实体,后者是精神。灵与肉的对话要穿过信仰的通道,犹如花开的过程。

当残缺走过信仰的通道,就会呈现出一种美。

所以,当诗人看到花落,就会生发无限怜惜。不是矫情,而是诗人需要保持这种敏感、敏锐。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2)

蒋勋说,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艺术家不同于常人,行为非常、匪夷所思。请我们能够容忍,正因为他们这种“牺牲”,才让我们得以保存了人类对美的敏感触角,而他们的作品——对美的再现,则变成了滋养人类灵魂的精神给养。

你看梵高、达芬奇无不是以残缺的人生向往,像飞蛾扑火一样创造出了惊世骇俗的传世之作的。所以作者说,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天才”存在,请让我们容忍下他们。

有说人的一生都是对童年的弥补。因为那是生命之初与世界的一个相约。而这决定了灵魂的这一轮打开人生的方式。

那些看似向生活妥协的方式,其实是一个必要的弯道,甚至逆反,因为精神需要过程的提炼。

反者道动。正如叶茂中做着营销传播的事业,他却说实现沟通的捷径是“冲突”。

每个人都有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只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于叶茂中而言,因为带着灵魂,无论过程还是结果,无论是丰收还是荒年,所有的交付都是心与力的创作。这是他与这个世界的对话,已俨然一座硕果累累的精神殿堂。

这些年,叶茂中去哪了?

营销与艺术,孰轻孰重?

其实爱上它们谁,都是爱上虚伪飘渺。因为,它们都属于人类学家赫拉利所说的那种:“想象中的真实。”

也即它们都属于创造中的世界。

赫拉利甚至说,这是人类能够在所有物种中胜出的根本所在。

爱营销,还是更爱艺术?

则不知道是否说得清。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3)

策马扬鞭,对于有英雄情结的人来说,也许重要的只是一片沙场。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4)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5)

如果对于营销来说,可以以空间换时间,那么对于艺术来说呢?

就是以时间换空间。

这个空间有多大?

请问历史有多久?

请问脚步行多远?

请问心的海洋有多大?

请问世界充满了多少爱?

“当残缺走过信仰的通道,会呈现出一种美。”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6)

中国营销泰斗卢泰宏教授留话说,请转叶茂中: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名著中曾提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他到达彼岸的次数。祝贺叶茂中第二次到达彼岸!如此出色!如此精彩!我记得至少与你这位江苏老乡见过两次面,一次在福建武夷山,一次请你到中大讲座。云淡风轻、月朗溪流。

而被业内誉为中国广告“教父”的叶茂中回复说:卢教授好!武夷山和中大见面情景我也记得的,白岩松主持的哈!您是中国营销学之父,我深受您思想的影响,祝一切好!

作为见证者,唯有感动。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7)

有些人的道路,鲜花盛开。

你信吗?

我宁愿相信这句话:

我本来是寻找美好世界的,

走啊走啊找不到,

于是,就自己创造了一个。

多少人是这么个走法?

期待,并继续见证……

就如见证一个10多年前自称“营销战士”的人,化剑为犁,这样耕耘着自己的一片如诗如画的田园诗——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8)

以及他胸中高山仰止、行云流水般的万千气象,在画笔下一次次再现。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9)

叶茂中绘

叶茂中经典歌曲(叶茂中为何一直唱着这首歌)(10)

或假装明白当事者自己意会的:“云淡风轻、月朗溪流。”

英雄没有离开,只是换了战场。

一生逐梦,两全热爱!

好好休息,来生重来!

一路走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