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的标准(汉字的统一原来古代也有)

《汉字五千年》笔记这一部分很难梳理,我用了两天时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汉字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汉字的标准(汉字的统一原来古代也有)

古代汉字的标准

《汉字五千年》笔记

这一部分很难梳理,我用了两天时间。

第三集霞光万道

(一) 商甲骨和周甲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甲骨上的文字是人们对汉字认知的源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发现的同时,更多的未知也走向人们面前,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文明无法找到关于商疆域的详细记载,只能借助甲骨文字中的只言片语和文化面貌的类比,大致描摹出它的轮廓。

但是在197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发现了一大批西周甲骨文,总量达两万七千多片。这—批甲骨的出土,打破了过去“言甲骨必言商”的这种局面。

长期以来,考古学界认为,甲骨文是商王室独有的文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而王室以外的人,甚至包括许多方国的首领,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甲骨文。

周原甲骨和殷商甲骨文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殷墟甲骨,各期的文字不太一样, 但是没有像周原甲骨文这么小的,有的小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程度,所以学者们有称它为中国最早的微雕。尽管如此,它整个的文字系统来讲,还是承袭了商代甲骨文的系统。

事实上,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在周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的铭文,同样能够说明成熟于商的汉字已经从黄河的中游,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带掩饰延伸到了它的上游,也就是陕西的渭河平原。除了殷墟和周原之外,在当时中国更广大的区域里,还能找到汉字的踪迹吗?回答是肯定的。2003年3月17日,山东大学考古队进驻大辛庄商代遗址,从第三天开始,一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破土而出。这些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如出一徽, 看不出丝毫的地方特色。在殷墟发现,震惊世界一百零四年后, 商代甲骨文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一个新的王朝拉开了帏幕,它吸收了前朝的文化精髓,却改变了中国的统治方式。周朝用分封制来巩固和加强王权的控制力,每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和古代帝王的直系后裔,都拥有或大或小的一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一尊尊象征权力的青铜器,运到了诸侯们的领地。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史官们把一卷卷史册带到了每一个诸侯国。从都城出发,沿着这些线路,生长在青铜和竹简上的汉字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伸展。

(二)古代的中国人又是靠什么来完成文字统一呢?

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荣辱篇》中指出,“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意思就是说,越人说越人的方言,楚人说楚人的方言,而知荣辱的君子,就应该坚持说“雅言”。把语言和道德联系在一 起,其目的正是希望结束周朝末年文字混乱的状况,进而结束群雄割据,给中国百姓带来的痛苦。

那么什么是“雅言”呢?雅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标准语,相当于寻找的普通话。那么这个“雅”,为什么叫“雅言”呢?“雅” 实际上就是“夏”,这两个字古代是相通的。那么当时为什么以“雅言”,这个“夏言”为标准音,认为是正音呢?就是因为当时它代表了汉字的那个语言,就是周朝人,他要学文字的话,只能够向“殷”来学习,“殷” 当时也是向“夏”来学的。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就是通过汉字的学习,雅言的学习,把文化的传承就连在一片了。

那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后来成为楚国的贵族阶层,他们自然的熟悉中原语言的,上行

下效,能够说“雅言”逐渐成为楚国的丰收,所以楚人由上而下开始学习“雅言”,但是“雅言”毕竟只是官方使用的语言,而各个诸侯国, 每个民族日常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当地方言,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语音的整合性工具出现的话,人们沟通依然难以沟通和交流,这一现成的整合性工具就是汉字。

表意系统的文字,它超越方言之上,它不妨碍任何方言的读音,而是直接表意。这样,不论你怎么样读这个字,但是这个字意是大家都明白的。这样的话,它就对于各地区的连接,对于各地区的凝聚向心的这种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也许这样一种凝聚力, 或者这样一种纽带的作用,很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所认识到,所以他们就一直 在坚持地使用汉字这样一种系统。

汉字的表意性,抑制了方言无限制地发展和文化共同体的瓦解。孔子整理的《诗

经》,虽然记录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但如果用上古音,也就是“雅言”来朗读的话,它的韵脚是一致的。

(三)汉字和秦统一的关系

那么最终为什么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呢 ?

秦国的崛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个观点,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王国维有这样一个观点, 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秦国居住在西周的故地,东方六国和秦国相比,距离西周的故东就比较远了。那么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说,那么居住在故地,它可能得到它的血脉真传。那么东方就比较远了。王国维就发现秦国的文字,从《史籀篇》的籀文到大篆到小篆,和西周的文字是一脉相传的。

当东方六国的文字在周王室的规范外自由发展彰显个性的时候,只有偏居西部的秦国文字依然沿着西周以来的轨迹循序渐进。或许秦国的国君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结束混乱是大势所趋,而要想君临天下,只有扎根在中原文明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换句话讲,也许是文化上突出的继承性,反而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四)巴蜀文字的消亡

公元前316年,一支秦国的军队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突然出现在四川盆地,很快“蜀国”变成了秦国的“蜀郡”。

原来是认为蜀地没有文字,认为蜀民“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不知礼乐”,那么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还有一些出土 的文物,证明在蜀地原来是有文字的。

1921年,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近千件古铜器,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些古铜器上,刻着大量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是不是古文字专家们期待己久的远古文字,甚至是夏代文字呢! 遗憾的是,当这些铜器被发现之后,立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专家们对这些神秘符号研究了半个世纪,但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另一种巴蜀方块字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人们才确定这是一种与汉字迥然不同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又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块字,记录的究竟是怎么样的历史,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呢?

后来,秦国把巴蜀地区征服以后,然后就让蜀地使用中原文字,巴蜀文字就逐渐地消亡了。

被崇山峻岭包围的蜀国,封闭得太久了,存在了“四万八千年”,才与秦国建立了联系。当然,秦国给蜀地带来的不仅仅的中原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周朝继承而来的先进的农耕文明。

公元前251年,就在秦灭蜀国六十多年后,一位叫李冰的人,被任命为蜀地郡守。蜀守李冰带领蜀人,运用蜀国原先的治水工具竹篓和篓石,成功地修建了都江堰。这样,就是“水旱从人”,从此,成都就成为“天府”,直到今天,都江堰仍然是成都的经济命脉。

李冰父子与小篆书写的汉字一起,扎根在古蜀国的土地上,使蜀地的百姓共享精神和物质说话的富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统一的秦帝国,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而且将脱胎于殷周古文字的“小篆”规定为秦帝国唯一通行的文字。从此,汉字再次以统一的

面貌,向更广大的区域发展。

(五)汉字在东亚(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化的版图超越了政治版图,结构方正的汉字,克服辽阔的幅员,从海河流域辐射到整个中国,并传播到东北的朝鲜,东方的日本,南方的越南,超越中华文明漫长悠久的历史,沐浴着整个东亚。

优秀文化的魅力,要远远地高于强盛君主的统治力,君王的统治往往是刚硬的冷酷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瞬间消亡,而柔软温情的文化渗透力,却是持久的永恒的,不会在岁月流逝中轻易泯灭。

汉字,跨朝越代,超越疆域界限,超越流逝时空,到今天,依然在广阔的东亚大陆上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