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是鬼(古人眼中人类是由)

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儒家经典中论述最多。这一点不难理解,从字面上看,“儒”者,左人、右需,也就是说,儒家正是个专注于研究人的学问。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郑国著名的贤相子产有如下的论述: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在子产的观点中,人是由魂和魄组成的,这个说法既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同时,在其后很长的时间内,这种解释都被历朝历代的主流舆论所接受,甚至演变出诸如“三魂七魄”之类的说法,在历朝历代的志怪、神话小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为什么古人是鬼(古人眼中人类是由)(1)

郑国贤相子产(图片源自互联网)

不过,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魂魄的说法在儒家终究还是难登大雅之谈,儒家更关心的,是人性。

在三国时期王肃所作的《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次对话,在对话中,鲁哀公询问孔子什么是人的“命”与“性”,孔子的回答是: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孔圣人的这段话有些拗口,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原因在于,在先秦的文字体系中,“性命”的“性”,和“姓名”的“姓”,二者都没有偏旁部首,所以往往在古籍中都写作“生”字。而后人在反复摘抄、通假、训诂之后,又平添了很多歧义,愈发难以理解。

于是,我们索性将孔子“性命”说中的“性”字全部换作“生”字,这样一来,反而能读出更深层次的意思: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生。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生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这样好理解多了,所谓“生”,也就是“性”,是人受阴阳刚柔之气而生,是有形的,象形的。生的起点是“命”,终点是“死”,有始有终,所谓“人生”。

为了进一步解释观点,孔子还给鲁哀公举了一大段的例子作为解释:

“化人始生而不具者有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囱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十有六而化。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十有四而化。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

为什么古人是鬼(古人眼中人类是由)(2)

孔子见鲁哀公(图片源自互联网)

或许是受了孔子性命说的影响,后人常把“性命”连说,比如有“性命攸关”、“苟全性命于乱世”等成语和名句。当然,《孔子家语》毕竟是三国时王肃所做,所记载的孔子事迹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人杜撰,往往无法判定,但孔子的这个“性命”说,至少可以代表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主流态度。

对这种观点,司马迁也有类似的阐述,足以同《孔子家语》记载的孔子“性命说”互为印证:

“凡人所以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

唐朝的孔颖达在注解《易经》中《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卦辞时也对“性命”进行了解释:

“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在孔子的性命说中,“性”字更多是与生命相关联的一种生物状态,尚未代表“人性”。

总而言之,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古人并无定论,各位看官又是如何认为的呢?


文:姬为毅

图:源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