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一天,该校的魏枚长(当时兼教修身课)在课堂上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而读书。”

有的回答:“为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

也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当问到周恩来时,他庄重地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由于周恩来的南方口音,魏校长一时没有听清,于是他又大声、有力地重复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从未遇到一个年仅十三四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博大的气魄,如此远大的抱负,于是他禁不住放开嗓门,连声称赞道:“好哇,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他显得十分激动,转对同学们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周恩来宏伟远大的学习目标!那时的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帝国主义列强恣意地蹂躏中国的土地,凌辱中国的人民,并且正在加紧瓜分中国,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到最危险的关头。而腐朽反动的清朝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残暴榨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所受的压榨最厉害。他们的贫穷、痛苦一天天加重了。曾经在这个星球上遥遥领先的中国文明,以及创造这个文明的炎黄子孙,也因此不得不接受屈辱和被动的命运。眼看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谁不为灾难深重的国家前途担忧!富于爱国情怀的周恩来就在这样的年月,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了这样的学习志向,周恩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看报。他爱读《史记》、《汉书》、《离骚》等书籍。辛亥革命后,他经常阅读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等出版的各种进步书刊,特别注意国内形势和社会问题,用笔标出重点,有时还加上批注,写上自己的看法。他还想方设法从老师和同学家里借阅《民报》、《苏报》、《革命军》等书报。正是从这些报纸上,周恩来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和进取精神,并强烈地受到新思潮的影响。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了3年,是他朝着“为中华之崛起”的宏伟远大的学习目的而奋勉前进的3年。为了追求新知识,觅求新道路,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广泛地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他认为,既要“博学”,又要“慎思而明辨”。反复认真思考,明辨真伪是非。一次,老师在课堂上以历史上“赵苞弃母全城”的故事为题,要求大家作文。赵苞是东汉末年的辽西郡守,当时被居于我国北方的落后部族鲜卑统治者入塞掠布,在途中夺走了赵苞的老母与妻子,便用以为人质,要挟赵苞投诚。而赵苞不为所动,表示了为国家不能顾私情的决心,并忍痛出兵进击,拼死战斗。结果大败鲜卑军,保住了辽西郡城,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因此被鲜卑军杀害了。有的同学认为,赵苞弃母就是“不孝”,并说“城失犹可得,母死不能复生”。而周恩来在文章中却热情讴歌了赵苞反对掠夺,坚决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他认为赵苞舍弃自己一个人的母亲,而保护了全城百姓的母亲,使全城免遭涂炭,不是“不孝”,而是“大孝”。这时的周恩来已开始把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视为高于一切,也充分表现了他自幼就“慎思而明辨”,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精神。

1913年8月周恩来离开沈阳,进入天津南开学校继续求学。后来他东渡日本,赴欧求索,仍然坚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