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写诗(格律诗基础知识)

怎么学写诗(格律诗基础知识)(1)


格律诗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格律:

格律即指:格 律。

格,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对偶和压韵。

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格加律合起称格律。

格律:一般指 五言八句律诗,

七言八句律诗,

十句以上排律诗

三种诗体。

我们主要先讲七言律诗(以下简称七律)。学会了七言律诗,可以举一反三。即学会了七律,五律和排律(也称长律),甚至包括填词(词也有平仄、对偶和压韵),都会迎忍而解。就平仄而言,五律是将七律每句的前两字去掉就成五律了,而排律是七律句子数量的延长。这种延长也是以联的形式延长,构成联对关系,而不能单句延长,十一句的诗就不是排律了,当然也没有单句结束的诗,律必须保持八句。与七绝的四句呈明显的区别。

二、简单了解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

也称古诗、古风,是语言古朴、格律比较灵活的一类诗歌体裁的总称。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灵活,邻韵可通押,篇中可换韵,因此较之

今体诗更为自由。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有《三别》,白居易的

《卖炭翁》,都是这类诗歌中的名篇。《长恨歌》、《琵琶行》这类

作品所承载的大量内容与情感,是近体诗所难企及的。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的一种诗类形式。形成于唐代,得以盛行,

唐代人为了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将其取名为近体诗,也

称今体诗。近体诗格律极为严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四定”:即除排律外,

“篇有定数”,每首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韵有定位”,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韵脚极为规范;

“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声调的平仄也是固定的;

“联有定对”,其律诗中间各联要求例用对仗。

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形式更加齐整,节奏更加和谐。如此较古体

诗增加了更多的限制。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近体诗包括:

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

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

排律(五言、七言十句以上)三种。其中,以律诗的格律作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相当于半首律诗,而排律则是律诗在句数上的延长。

三、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传统的音韵学把它分为

平仄两类,“平”为平声,声调平直,是长音;“仄”即侧,是不平的

意思,包括上、去、入三种。

古人中所说“天子万福”的四声,没有深入研究过,但出处是:汉语

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

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

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

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似乎这入声从古到今都是问题。

现代汉语的四声:

即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可还要考虑入声,南方有些地方方言中能体会到入声,北方人,大多体会不到。但有些入声(而不是全部),已经

归入到现代汉语中的一声和二声中去了,还有些归入到三声和四声中去了。比如:用现代拼音来看,,“白”“白”字读作二声,即阳平;“屋”字

读作一声,即阴平,他们在平水韵中却都是仄声。这个怎么办?只有靠平

时多读古人作品,用错一次记住一个就行了,常用不是很多。

平仄中入声是难点:

如:“白”字为入声,那么,几乎所有含有白字旁的字,都是入声。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记住一个“白”字,就等于记住了相邻的一大部分。

如:“曷”字,它也属于“入声”,根据上面的推论,那我们只要见到任何字里,含有这个“曷”字,立即毫不犹豫地判定它为仄音字(入声)。比如“喝、褐、渴、羯、揭、遏、葛……”也能据此记住一大部分。

如:入声“卖”字,“读、赎、犊、渎、牍、椟、黩……”。

如:“合”---鸽、塔、答、蛤、閤、盒……;“副、富、福、辐……”都是可以引深至相关的偏旁来加以区别的。

如:“滴、嫡、嘀、谪、摘……”,“弗、佛、拂、氟……”;“碟、蝶、堞、谍、牒、揲、蹀、喋、鲽……”;“插、锸……”等 。

如:“竹、笛、得、德、石、托”等等,用的多了,记住一个是一个,根本不需要去死记的。

我们看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名句。大家

都知:

上句和下句的第2.4.6个字要平仄相对

(就是一平一仄相反的意思),"含”字是平声,"泊”字带白旁,你肯定觉出了吧,这个字是入声。

总之,写律诗我们用平水韵,大致可依现代拼音的一二三四声先来区别,再加以区别入声字,就可以了。而如果普通话说的好,再用新韵写律诗,不必考虑入声字,你掌握的平仄基本是可以了。

四、对粘:

一首五言、七言律诗的八句中,共有四联,两句成一联

一二句为 首联,也称 起句;

三四句为 颔联,也称 承句;

五六句为 颈联,也称 转句;

七八句为 尾联,也称 合句。

在每联中,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

律诗的“对”和“粘”就是在本句(指本联)和邻句(指邻联)

之间的平仄“反同”关系。

律诗有“对”和“粘”的讲究,实际上与平仄紧密相关,是平仄相反和相同的意思。

所谓“对”,相对,对立,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亦指上下句。

平仄关系必须是相反的,也就是在对句的二四六字,与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关系是相反的,对立的。而粘,相同,一致,是指上联对句的二四六与下联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关系是相同的,懂得了这个对粘关系,就不用死记那格律的四种格式。

看毛泽东的《登庐山》一诗中的对粘关系(按平水韵):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式七言律诗,上面的平仄关系除一三字可平可仄外,都是按对粘关系而作,请参照以上平仄关系先来看“对”的关系:

首联:

出句二四六字与对句二四六字,山平-上仄;峙仄-茏平;江平-百仄;

颔联:

出句二四六字与对句二四六字,眼仄-风平;洋平-雨仄;世仄-江平;

颈联:

出句二四六字与对句二四六字,横平-下仄,派仄-吴平,黄平-白仄;

尾联:

出句二四六字与对句二四六字,令仄-花平,知平-里仄,处仄-耕平。

以上是:

平仄平

仄平仄,

或仄平仄

平仄平 是不是相反?这就是所谓的“对”。平时经常看到有人

指出诗句里的“失替”,不是指这里联的相“对”失误,而是指本句里

二四六字没有按照“平仄平”或“仄平仄”来交替。即把“平仄平”,

变成了“平仄仄”;把“仄平仄”,变成了“仄平平”,其中四六字同仄

或同平,在一句里二四六平仄没互换,这就是“失替”。我们说本联相“对”,是说如果两句中二四六字同平或同仄,就是一联中的两句中二四六字平仄不相反,就叫“失对”。

再看相“粘”的问题。前面说过,相粘是在相邻联句之间,即颔联的第一句二四六字与首联的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注意,是下粘上,而不能上粘下),以此类推,颈联的第一句与颔联的第二句对应的二四六字相粘,尾联的第一句与颈联的第二句的二四六句相粘,相粘除首联第一句和尾联最后一句外,只有六句可相粘,也就是平仄要相同。例如:看上诗:

颔联第一句与首联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

即:眼仄--上仄,洋平--茏平,世仄--百仄;

颈联第一句与颔联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

即:横平--风平,派仄--雨仄,黄平--江平;

尾联第一句与颈联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

即:令仄--下仄,知平--吴平,处仄--白仄;

以上看出,是不是平同平,仄同仄呢?是不是相同呢?这就是所谓的

“粘”,平仄一致的意思。与上面的失对一样,反过来我们说如果相邻两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反,那就叫“失粘”。

五、七律的四种基本格式:(以平水韵为韵律的)

七律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一式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诗: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天:一先】 押韵

夕贬潮州路八千。【千:一先】 押韵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年:一先】 押韵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前:一先】 押韵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边:一先】 押韵

七律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二式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诗: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来:十灰】 押韵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开:十灰】 押韵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醅:十灰】 押韵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杯:十灰】 押韵

七律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三式: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艰:十五删】 押韵

中原北望气如山。【山:十五删】 押韵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关:十五删】 押韵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斑:十五删】 押韵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间:十五删(平),十六谏(仄)】 押韵

七律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四式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裳:七阳】 押韵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狂:七阳】 押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乡:七阳】 押韵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阳:七阳】 押韵

在写律诗前或者欣赏朋友的作品,要选取哪种格式或者鉴赏作品属于哪种格式,先看首句的第二个字,律谱的格式是规定的,按理应该看前两个字,但因一,三,五不论有时诗的意境需要,一可能平仄变化为互换,而二,四,六分明是固定的,因此看首句的第二个字定律谱。

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是平起,是仄声,就是仄起.

同时,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两种格律诗中共有五个韵脚,分别在一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的位置上(注意,首句韵可借邻韵,也可押,也可不押,押了就是五个韵,不押就是四个韵);而其他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两种格式均为四个韵脚,分别在诗的偶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的位置上。

注:首句平声结尾都要押韵,例谱已标出。⊙==可平可仄。

把七律前两个字去掉就是五律的格律谱,这里略去,大家可以参阅自悟。

六、对仗:

我们前面首先讲了平仄声律,楹联基础,五言,七言绝句,目的就是为七律打基础。因为在律诗里,要求除首联和尾联外,其余各联用对仗,学习对仗是必须的。

对仗又称对偶、排偶、队仗。它是把表示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同一联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而使语句更具有韵味,更能增强词语的表现力。

近体诗对偶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求同一联上下两句的平仄关系必须相反;

其次,是要求两句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也要保持一致,

例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

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等;

第三,是要求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词语所属的“词性”相互一致,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词对形词等;

第四,相对词语的词汇意义也应当相同。

注意,这里所说的词汇意义相同指的是同类物体和事物,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是微观上的完全词义相同的意思,如果那样就成合掌句了,在诗里上下两句意义完全相同,就浪费了句子,这类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合掌”。

为什么要相对词语的词汇意义也应当相同呢?

例如:“花”是美丽的,拿什么与“花”对偶是不言而喻的了,谁都会想相关的,鸟,鱼,虫,水,月,婵之类。与“鼠”来对偶,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要正确理解。也就是说上下句意境不可不伦不类,相差甚远不搭界。

例如:天文、地理、器物、服饰、植物、动物、行为、动作等表示同一意义范围的词才可以为对;

第五,要避免同字相对。对仗的运用有严有宽,因而有工对、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对偶。在内容上则有事对、言对、正对、反对等各种名目。对仗可使诗句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这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网上诗群遍布,常见对子,律诗。有的淡然无味,有的令人眼目一新,耐回味。这是因为:

其一,有的对仗合掌,几乎是一个意思,出句再好,对句不能支撑,不能挽救,感觉就失衡泄气了;

其二,虽然不合掌,但是意思没有起伏,景物没有层次,肯定也不是成功的;

其三,是对句没有一点逻辑关系,只是强调词性相对,可忽视对句的逻辑,就是没道理的意思,一点都没道理,觉的很牵强。

由此而引发我强调一下,都喜欢楹联,感觉题材简洁,蕴育深,活波,广泛。但真要自己动笔动脑又觉得力不从心了,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却倒不出。一提对仗头疼无从下手,不知道咋对,尤其是初学者,望而生畏。但,喜欢律诗必过楹联关,这是基础之步必迈,这条路难绕。对仗即是基点亦是难点。

看例: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如果说这句改成: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也未尝不可,虽然两字之差,立刻感觉不同了,没了趣味儿。而添上“几处”、再用“谁家”这样的词来承接

对仗则诗趣顿生。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对仗,没有痕迹,读来不感觉对仗,仔细推敲却非常工整。

为什么呢?值得思考。我们平时写诗,刚写出上句,就急着想对仗的事情,忙于找合适的词来对。错了!先明确自己想表达什么,想说什么。而不是被用词来困住。这就是前人说的“意是主,词是仆”。主子必须能使唤动仆人,不然体统不成也!当然,这个需要多读,多练,多积累,多思考。

对仗两句忌平平淡淡,必须有波澜,有迭起。发泄情绪,感慨。景物,有层次,有远近,有大小。情感,有波动。否则死水一潭,毫无生机!

例如: 韩愈的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样的情感波动,读后令人心灵震撼!是因为诗人的忧愤之情浪潮迭起,却化在这本来死板,却能用活的对仗之中了。当然,这种有波澜,无痕迹的对仗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的审视自己的作品,品味自己的功力,不断的总结。

是为了对仗而对仗,还是用对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记住,对仗只是形式!过分注重形式,必然导致对仗的呆板。

对仗是死规矩不能破,但升华意境,炼字,酌词自然效果甚佳。

顺便提一下关于意境的理解,一接触楹联,诗,词大家首先的概念:意境,就诗体而言,意境是个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应该说可以集多

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如基础,学识,经历,阅历,观察,审视,兴趣,爱好,积累等等不无关系。因为意境不是凭空来的,全靠经历也不尽然。但凡思路广下笔轻松信手拈来好句者应该说都具备以上的素质。每个字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派生义,诗是靠字来编织的,因此炼好字,表达最佳意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很重要,也很必要。更何况艺术是不分家的。这样才能保证意境的隽美。

七、重点介绍几种对偶形式:

(一)工对:就是近体诗中使用得十分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想做到对偶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个门类范围内的词语为对,对偶还必须用同类词性,

即:名对名,动对动,代对代,副对副,虚对虚等。

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偶就十分工整。

诗中“一行”对“两个”,是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

“白鹭”对“黄鹂”,是鸟类名词结构相对;

“青”对“翠”,是颜色名词相对,

“万”对“千”,是数词相对,这些都是同类相对,堪称工对中的典范。

(二)宽对:是近体诗中的一种,是与工对相对的一个概念。相对于工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是很工整的对偶,一般来说,只要两句句型相同,相对的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成为对偶。由于这种对偶要比邻对的要求更加宽泛一些,所以称之为宽对。宽对只要求以:

名词对名词,形词对形词即可。

例如:黄庭坚的《合龙门潘秀才见寄》的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就是宽对,

明月对轻裘,清风对肥马,非对谢,俗对儿,物对曹,都不是同类相对,所以是宽对。

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格律诗,仔细看看,也大多属于宽对类型的。

(三)流水对:流水对是指相互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在意义上往往一气呵成,即只有两句合起来,才能表达一种完整的意义,而如果分别来读则没有意义,或至少意义不全。

同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从形式上看是两句话,但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为两句来说。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在理解时,应该如流水般贯穿下来,所以称为流水对。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再看杜甫《秋兴八首·其二》的尾联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就是这样的流水对,一般来说,流水对常用在尾联。“流水对”无论是在律诗中还是在对联中都很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一首诗中只要有一联流水对,就显得增加了几分灵动之气。

例如:再看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句,“欲穷千里目”,意思是说怎样才能看的更远呢?实际上是个问号,所以下句则回答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的更远。如果我们单独拿出一句来看,你肯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一句没有表达完整的意义,所以不会明白,但如果要合起来意义一下子就明了了。这就是“流水对”。

八、关于压韵:

押韵,是指在诗文中,把相同韵部(所为有韵部,就是把同韵母的字归为一类,这种类别就叫韵部)之字放在不同句子的规定位置上,一般都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诗句押韵,不仅方便记忆和吟诵,更为作品增添了节奏感和声调和谐之美,因此押韵成为了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追求声调和谐,便于记忆,对于押韵极为讲究,由此产生了专门指导押韵的工具书,如《唐韵》、《广韵》等等,而我们现在所大量使用的《平水韵》,为金代山西平水县人王文郁所编,因此而得名为《平水韵》。

押韵,也称压韵,有几个硬性规定:

一是偶句押韵,即诗的二四六八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是只押平声韵,因为按照近体诗的体例,如果押仄韵,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拗口;

三是一韵到底,就是说中间不换韵,古体诗允许中间换韵,而近体诗则不允许;

四是忌重韵和同义字相押。重复一韵字在诗里这是近体诗大忌,一首诗里韵字出现“花”、“葩”或是“芳”、“香”,是同义字做韵脚,也是近体诗所不允许的。

九、“押韵八戒”的说法,即:

(一)戒“落韵”。落韵,也叫出韵。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例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荧”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而是指这样押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押韵,是不能乱串门的,否则就是犯了诗病。

(二)戒“凑韵”。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这是不行的。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

(三)戒“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里有一个单韵脚是花,次句你又用上了花,把花反复用了两次,或更多,那就是重韵。另外,一首诗里的韵脚,出现同音但不同的字,例如“阴”、“音”等,因为是同音,影响了诗的美感,也是要尽量避免的一种情况。还有,忌讳同韵部里的同音字韵脚。

(四)戒“倒韵”。这是常见诗病,这是说,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儿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如把“山川”写成“川山”,把风雨写成雨风,就是倒韵,不可为押韵而生造词语。

(五)戒“哑韵”。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就是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我们尽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的?还比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也很偏僻,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诗病的一种。

(七)戒“挤韵”。也叫“犯韵”或“冒韵”,这是个诗病,就是指在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这样的情况在音上犯重了读之不美。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但是起句和承句里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是“挤”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八)戒“复韵”。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还比如,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

关于押韵,有个总的思路是,注意音节的响亮,注意意思的通顺和明白,再注意一下韵字与诗意的配合度。韵字和诗意如何有关系吗?当然有!不同的韵字,其实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

比如,在写忧愁伤感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多选用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二侵。要是想写欢快明朗一些的情绪呢,就可参考选用“覃、东、江、阳”等这类的韵。我们还是参考一下古诗话有关这方面的言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自己多写,多琢磨,会有自己的体会的。

关于近体诗的押韵,我们强调的是不许换韵,要一韵到底。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如同我们前面对平仄规律的要求那样,有时是允许有有些变化的,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拗救以及特拗的情形。押韵,其实也不完全是死板的,有时也是允许有些变化的。这样逃出基本法则的一些变例,我们称为特例。但是,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以丰富我们对押韵的知识的掌握。

(一)孤雁入群格。意思就是,起句如果押韵的,可以选这个诗所用韵部以外的字来押起句的韵。就是可以借别的韵部的韵。可以随便借吗?不可以,要求是只能借“邻韵”。

例如: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起句的韵脚“降”,是上平三江韵。而后面第2第4句的韵脚都是下平七阳韵。这样起句借韵的就叫“孤雁入”

(二)孤雁出群格。全诗其他韵不变,而只有最后一句(结句)的韵脚借韵的,叫“孤雁出群格”。这里要求,所借的韵还是“邻韵”。道理和上面那个差不多。

  例如:

寂寂无聊九夏中,傍檐依壁待清风。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

“中”和“风”是上平一东韵,而最后一句的“龙”是上平二冬。显然是借韵了。

(三)进退格。这种格式的押韵,只能在律诗里用,绝句不可以。律诗不是有四联吗?第一联用一个韵,第二联用其他的韵。第三联再用第一联的韵,第四联用第二联的韵。这样二个韵交替着用。这叫进退格。仍然看个例子: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难”“寒”是上平十四寒里的韵,而“山”“还”是上平十五删里的韵,交错使用,一进一退,谓之“进退格”是也。

(四)辘轳格。律诗可分为四联,前两联用一韵,后两联用另一韵,这叫辘轳格。二韵之间仍然要求是邻韵。

十、关于谋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